豪华大厦、豪华别墅、豪华游艇、豪华汽车、豪华一日游、豪华套餐、豪华月饼……当今,消费领域的奢华景象层出不穷。
花7000万元置办婚礼者有之,吃36万元满汉全席者有之,吃18万元“黄金宴”者有之,喝上万元一瓶XO和路易十三者有之,买标价1188万元的宾利轿车者有之。
在我国大型城市中,这些具有很强传染性的奢华“消费病”有蔓延之势。
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分析说,奢华“消费病”的出现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由于之前人们的物质生活长期匮乏,所以格外重视物质,甚至常拿物质来炫耀。商家炒作,媒体渲染,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动辄比排场、讲气派的风气,又加剧了人们的物质崇拜。
有统计表明,中国内地目前的富有群体拥有大约1.5万亿美元的资产,而且财富还将进一步集中。他们正是创造中国奢华消费“繁荣”表象的主体。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一位博士认为,富裕人群的膨胀,导致高档消费行为在各地迅速增多。当高消费群体增多时,出于从众、攀比和身份需要,人们逐渐从接受、购买到养成习惯,终致奢华消费者骤增。而当豪华消费变为一种依赖和消遣方式时,形同上瘾。“这是一种消费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种消费心理有待健全。”豪华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而炫耀性消费常常是虚荣的表现。专家指出,不可否认,中国高档耐用品消费群体确实已具相当规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尚不完全具备消费实力的“参照群体”。这些人进行豪华消费,目的在于仿效地位较高人群。在他们看来,是否拥有某些奢侈品甚至成为能否进入某个高消费群体的标志。
很多时候,人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
这种奢华消费的模式,被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称为炫耀性消费。
在凡勃伦的理论辞典里,商品被分为两大类: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其中,非炫耀性商品只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效用,炫耀性商品则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所谓虚荣效用,是指通过消费某种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带来的满足感。他认为:富裕的人常常消费一些炫耀性商品来显示其拥有较多的财富或者较高社会地位。
后来,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凡勃伦效应”,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也被称为凡勃伦物品。后来的经济学家还画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经济学家们发现,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是实际使用效用,另外一种是炫耀性消费效用。炫耀性消费效用由价格决定,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越高,凡勃伦物品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商品的价格具有很好的排他作用,能够很好地显示出个人收入水平。利用收入优势,通过高价消费这种方式,高层次者常常能够有效地把自己与低层次者分开。
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在这个消费社会中,奢华和高档商品及其形象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符号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所以,在奢华消费中,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已不是商品的实际使用效用,而是炫耀性消费效用。
人类文化学家莫斯在他的《论礼物》里谈到,原始部落有一种“夸富宴”。每当一位酋长首领的家人去世时,都会举办夸富宴,唯此证明自己为神灵和财富所选,拥有万贯财富,方能维持自己的家长地位。
奢华与夸富是伴随着等级制社会产生的,是传统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建构性因素,是一种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的“身份符号”。
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东方人的虚荣心比西方人要强,一些消费中也存在爱面子、好攀比的因素。在一些国人看来,是否有能力消费与夸富是在社会上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而“面子”的大小或有无也是中国人身份与地位的标识物。
哲人说:富有,未必快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对财富的占有急剧增多。人们的财富越来越多,但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忘却了拥有财富的初衷。
实际上,金钱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快乐才是最终目的。而炫耀攀比剥夺了快乐。
这就是现代人的尴尬处境。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在他的《奢侈病》中说,无节制的奢侈挥霍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凡勃伦认为,个人对虚荣效用的追求总是导致社会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
学者们还担忧,奢侈消费将对社会心理的平均承受能力构成冲击,从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专家指出,无论怎样的消费选择形成的消费支出都必须适度,量力而行。因此,倡导和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反对奢侈浪费,达到消费水平提高与物耗降低、污染减少,物质生活改善与资源节约利用的有机统一,已是必然。
抑制奢华“消费病”,应充分发挥消费税“调节消费结构”的功能,辅以可操作性配套政策;建立“制造商责任制”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奢华消费;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政府和媒体大力倡导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消费观。
中国人历来崇俭戒奢。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极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暴殄而财乏用矣。”对国家,节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个人,节约更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