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在日常小事中培养自己的经济头脑
17322400000069

第69章 消费中的“羊群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就只剩下他自己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进行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投资者在不知道其他人的决策时本打算进行一项投资,但是在知道他人没有进行投资时便选择放弃;

第二种,在得知他人进行投资后,原本没有兴趣的投资者改变想法,跟随投资。投资者的选择完全依赖舆论,跟随大流,投资选择行为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并不是参照自己挖掘的信息。

所以,羊群行为是一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的),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崔巍博士曾经在一个讲座中提到有关人们决定到哪个餐馆吃饭的一个羊群效应的例子,它考虑的是基于信息基础上的羊群行为和序贯模型。

有两家相邻的餐馆A和B,人们依次来到餐馆,决定选择在餐馆A或者B就餐。每个人都知道餐馆A比较好的概率是51%,餐馆B比较好的概率是49%,除了这个公共信息,每个人也会得到一个私人信息,提示A或者B哪一个比较好。所有人的私人信息都是同质的。

我们假定有一百个人。第一个人的私人信息提示餐馆A比较好,这样,第一个人会选择餐馆A。第二个人的私人信息提示餐馆B好,那么第二个人如何选择呢?很显然,第二个人知道第一个人的私人信息是A,而他自己的是B,两个信号可以抵消,这样,第二个人会选择A,因为人们事先知道餐馆A比较好的概率是51%。

所以,第二个人的选择就不依赖于他的私人信息。因此,他的行为不会对接下来的个人有任何信息提示作用,第三个人处于和第二个人同样的位置,所以第三个人也会选择A。同理,从第四到第一百人,都会无视他们自己的私人信息,而跟从前面人的行为。于是,羊群行为产生。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

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