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王为躲追兵而与人走散,在山沟里藏了两天两夜,没吃到一点东西。后来遇到一个砍柴的老头,送给他一个用玉米面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国王三两口就吃了,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食物。他问老头这叫什么,老头说叫“饥饿”。
走在沙漠里的人,如能得到一杯水,会无比快乐和惊喜。而当他千里迢迢走出沙漠,来到泉边,喝第一杯水很甜,喝第二杯水很凉,等到喝第五杯水很饱。如果连续不停地喝,最终会成为一种负担。
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有一句名言:“每一种事情都变得非常容易之际,人类就只有一种需要了——需要困难。”困难是一块试金石,困难是一本教科书,平静的海面永远不可能造就一个有经验的水手。过去的幸福,是因为战胜了过去的困难;今后的幸福,也都在今后困难的身后。
人们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这就是著名的幸福递减定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幸福也会增加吗?答案是否定的。伊斯特林系统研究了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发现了这一悖论,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叫做“幸福悖论”。“幸福悖论”引导人们进一步思索,有西方学者研究后指出,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临界点(如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就不存在了。
根据赛利格曼的观点,财富只是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影响,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就小多了。不但不存在,物质的增加还可能带来幸福感的减少。阿玛蒂亚·森的《不平等之再考察》认为:“更多的自由必然减少愉悦,甚至可能减少满足感。”物质上单向度自由空间的无限度延展,还会对人类的幸福带来挑战。富不过三代的反思是,往往是在第一代人身上精神就已经很贫困了,贫困的经济学意义就是由于制度和非制度的原因,导致的个人和家庭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匮乏,一些所谓的富豪们穷得只剩下钱的表白并不是呓语。
和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一样,当你在很口渴时喝的第一杯水边际效用最大,此时你的幸福度最大,而当你喝第二、三杯水时边际效用则递减,此时你的幸福度就降低了,然后依次降低直至你不再感到口渴时边际效用为零。那么财富在不缺少的时候什么在影响人的幸福呢?幸福的两驾马车一是物质,二是精神,在物质充裕的背景下,幸福缺失的原因自然是精神上的匮乏。在这方面制度经济学也有着自己的演绎。其实即使在物质缺少的时候精神也在扮演着很大的作用,比如对于同样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认为怎么才只有半杯水,而乐观的人则认为原来足足还有半杯水。悲观和乐观来源于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储备的总体状况,我们称之为精神。
这里的精神是社会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经济学上称之为非正式制度,具有浓厚的社会色彩。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对于人们来讲,在一定的标准下,习惯、文化、价值以及不同的知识形态就好比是口渴人的水,作为消费品,它们的存在价值同样有着另外意义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一杯水、第二杯水、第三杯水对一个口渴的人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知识对于人类的幸福同样有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当人类第一次见到电灯泡的光芒、当人们第一次尝试新的游戏规则的时候,幸福的意义和后来无数次重复后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对未知世界的每一次征服都会带来酣畅淋漓的幸福感,当一个民族在实现温饱的时候都集体感到幸福缺失,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严重物化的时候,当只有用货币衡量货币价值的时候,货币的价值等于零。幸福是对稀缺的东西占有带来的满足感,当原有的知识体系的边际效用为零的时候,在精神世界上浑浑噩噩的民族的幸福自然无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