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消费观;生活观
在经济学中,流传着一个中、美老太太的经典对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消费观和生活观的差异。
天堂里,一位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拉家常,讲述生前的往事。中国老太太幸福地对美国老太太说:“我省吃俭用辛辛苦苦一辈子,终于攒够了钱,在到天堂前总算住上了新房子,现在我把新房子留给了儿子。”美国老太太感到诧异:“我年轻时通过银行贷款就住上新房子了,来这里之前,总算把欠银行的贷款还上了,财产在生前全部用掉了,不过房子也成了旧房子了。”
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美国老太太提前消费,一边工作赚钱,一边借钱享受,而中国老太太后半生一直在存款攒钱,刚攒够了买房的钱,却去了天堂,无福享受自己买的新房,可谓是生活一辈子,辛苦一辈子。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美国推崇的消费模式。美国人是先买房后还款,超前消费,早已经习惯了贷款消费。美国人不喜欢现金储蓄,也不喜欢现金消费。信用卡是美国居民消费的主要手段,其次是支票,极少有人拿着大量现金去消费,这甚至会引起商家的怀疑。信用消费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的消费欲望,绝大多数人都超前消费,入不敷出。
美国人之所以敢于大手笔支出,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讲求独立,退休后“自己管自己”,而且背后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储蓄防老的意识很淡泊。中国人则由于经历了太长时间的贫穷和落后,民族忧患意识特别强。人们从小接受的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传统观念中向来对“寅吃卯粮”等做法持批评态度,习惯把所有剩余的钱存起来,量入为出,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中国人习惯于先攒钱后买房。中国人还非常重视亲情,有着浓厚的“养儿防老”意识。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有所改变。分期付款买房现在似乎成了中国人买房的标准模式,而且汽车、家用电器等大额消费品都可以分期付款。当然,消费者提前消费,开发者提前赚钱,也不失为好事,可是,因此形成的不良贷款规模不断增加,到了一定程度,贷款者无力还款,银行被迫要收回房子进行拍买。经济的不景气,房价会持续下跌,银行到期无法收回应收的贷款,造成坏账增加,最终到了银行无法承受的地步就只能宣布破产。然后不良情况不断蔓延传递,引起危机连锁反应,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由此产生。
中国人口众多,贫富差距较大,整体经济水平还不发达,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迫切需要全面完善。只有真正解决了百姓的后顾之忧,才会让中国消费者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
中、美老太太的对话也许以后仍会继续,而且紧跟时代发展形势会演变出更多的版本,如退休、养老、次贷版本等。
虽然上面的这些对话是编撰的,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老百姓的消费观,从中也能感受到中、西方理财方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