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17321700000023

第23章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关键字:奢侈品;品牌

电影《大腕》是导演冯小刚2002年的贺岁片,电影中的“冯氏幽默”在博得了大家阵阵笑声的同时,还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笑过之后,人们才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喜剧片,其中有许多令人思考的东西,尤其是里面的经典台词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回味。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方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边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sir?’(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先生),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就是一个字(儿)——贵!”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段台词当时是讽刺那些对奢侈品有强烈欲望的人们,然而,10年过去后,这种奢侈品消费却是愈演愈烈。据统计,中国内地有1.7亿人曾消费奢侈品,其中,1300万人经常购买奢侈品。从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内地消费者购买了107亿美元的奢侈品,占全球消费市场的1/4。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包括衣服、包、化妆品、红酒、珠宝、交通工具等。越来越多的国际奢侈品牌进驻中国并被人们所认识:LV(路易·威登)、Gucci(古驰)、香奈儿、爱马仕、保时捷……这些奢侈品的价格令普通人望而生畏:几万元一个的手拎包,十几万的名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豪车、豪宅、游艇、私人飞机,自然就会带来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衷于奢侈品?是什么人在消费?给中国带来了真正、实际的好处吗?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通常人们认为奢侈品是那些非常昂贵的物品,即大部分人消费不起的物品。奢侈品从经济学属性来看是高档消费品,从社会学、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幸福感觉。

什么人在买这些奢侈品呢?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兴起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阶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2011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报告》指出,中国内地主流奢侈品消费人群已达总人口的16%,约2亿人,并且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这些人主要生活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月收入在2万~5万元之间。在奢侈品行业内部,中国奢侈品消费群被划分为:有钱人和年轻人。胡润研究院的一份针对中国千万富豪的报告显示,受访富豪中有25%每年花费在100万元以下,57%的富豪每年花费在100万~300万元之间,花费达300万元以上的富豪占18%。受访富豪最大的支出是奢侈品,这直接导致了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火爆。这是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划分。在欧美市场,奢侈品的消费人群是1%甚至更少的人,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但在中国,如果这样划分,可能是一个错误。因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分布于18~50岁之间。在国外,豪华车的消费者一般年龄都超过50岁,而国内购买者主要是“富二代”和私营业主,普遍年龄偏低,且付款通常采取一次性划卡消费。

富人阶层为何如此热衷奢侈品?中国过去有个说法叫“富而好礼,富而求贵”,就是很多富起来的人要求“贵”。这个“贵”是高贵的意思,代表一种身份。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购买奢侈品来制造一种感觉、一种意象,让人们觉得这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是把你和别人区别开来的一个符号,这也说明奢侈品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宁波一位中年富人说:“很多时候我们必须用最好的品牌,要不然外界就会对我们的实力产生怀疑。我们不是国有企业,也不是外资。要让合作伙伴和周围的人看到我们的实力,我们必须开奔驰600去谈事情。”中国许多富人通过奢侈品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相互以奢侈品来攀比和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及社会地位是一个主要因素。

在中国,买奢侈品更多注重奢侈品的品牌价值,而不注重商品价值本身。比如在欧洲很多奢侈品柜台会刻意选择没有明显标志的包装袋给客户包装,客户大都非常低调。而中国消费者则喜欢夸张地让别人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奢侈品,而且会有意或无意进行炫耀,否则购买就没有意义。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是用来社交的重要符号、有攀比价值的必要性,而买奢侈品完全出于自我、侧重品牌文化和设计师理念的消费者仅占少数。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密切的联系。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这个“面子”代表着获得的声望、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人成就与品格,是一个人经社会认可的“自我”和影响力的代称。在“面子”观念的支配下,注重他人对奢侈品的关注和认同,而不是自己的个人感受,导致出现消费中的跟风现象。有报告显示,中国很多人购买奢侈品,品牌并不重要,但“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与此相反,西方文化中推崇的“自我”是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因此,西方奢侈品被认为是文化个性、气质的代表,在进行奢侈品消费时注重自我品位,并不去跟风和从众,不会将奢侈品作为炫耀或者为了拥有而重复购买。

中国奢侈品市场全部集中于国外品牌。一些人购买奢侈品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拥有奢侈品,而不在乎奢侈品本身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于是,对一些在欧洲已经被人们自然淘汰出奢侈品行列的品牌来说,这里是品牌生存延续的希望所在。在中国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奢侈品牌专卖店,经常可以看到欧美市场几年前的旧款产品,甚至有的产品在欧洲已经被当做库存进入折扣商城打折销售了,在中国却还被宣传为“新品”。还有的商品本身在国外并不是奢侈品牌,但进入中国后纷纷以奢侈品概念重新包装,如化妆品领域中的一些产品,在国外属于大众品牌,在国内却进入了高档商场专柜,虽售价高昂但购买者络绎不绝。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巨大,但在内地产生的消费并不多,如2009年内地消费者的奢侈品总消费额约为1600亿元人民币,但其中过半消费发生在境外。同一时期,欧洲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额的62%、北美奢侈品市场的28%、港澳台奢侈品市场的69%都由中国内地消费者贡献。而同期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总额仅为17.5亿美元,小于同期境外奢侈品消费的1/4。仅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内地居民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就达72亿美元,是在内地奢侈品消费总额的4倍。中国每年因奢侈品消费都有数百亿美元流入境外。

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然后欧洲深陷债务危机,西方消费群体的购买力急剧下降。在全世界经济萧条的时候,中国消费者的出现为经济不景气的西方带去了希望。中国越来越多的成熟消费者开始每年定期去欧洲市场消费了,因为那里的奢侈品更便宜,而且选择更多。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市场奢侈品的售价普遍高于国外市场,其中高级腕表国内外价差在100%~350%之间,珠宝产品价差在20%~80%之间,箱包皮具价差在30%左右。从市场规律来看,由于运费及营销费用等因素,奢侈品在国外市场比在国内市场便宜是很正常的。而且在国外一些旅游商店购买奢侈品,中国消费者还可享受10%以上的离境退税,从消费成本上看,国外购买更划算。

中国消费者为购买奢侈品成群结队专程飞去伦敦、巴黎、纽约的奢侈品店铺和柜台前挨挨挤挤抢货,像买萝卜、白菜般大方;英国牛津街、美国第五大道逐渐成为一些中国人挂在嘴边随意评点的名词;欧洲、北美高档百货商店或名品专卖店纷纷配上刷银联卡的机器、价签都标上汉字,甚至让店员开始学习中文。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当一个国家自身没有奢侈品牌的时候,国内的富人去国外购买奢侈品。中国人的钱正在迅速地向世界流淌,而且这些流淌出去的钱,并没有为国家换来技术上的提升或创新能力的提升。奢侈品不会给国家、民族的进步带来丝毫的积极意义。奢侈品不是生产型的,而是消耗型的;它也不是技术型的,而是炫耀型的、挥霍型的。

著名经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2009年年初经济危机发生时,中国的进口暴跌了43%,其中工业设备进口下跌40%,这说明很多制造业企业退出了市场。而经济危机以后,政府为了压制因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货膨胀,不断收紧银根,民营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资金短缺。若先富阶层能将财富用于投资实体经济,将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此,有人提出降低国外奢侈品进入中国的关税,以此来降低奢侈品在国内的售价。这个设想能否实现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奢侈品之所以是奢侈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价格高昂。只要国内对国外奢侈品的追逐热情不减,即使降税,甚至取消征税,国内奢侈品价格也未必能降下来。从营销学上讲,奢侈品品牌实行的是一种饥饿式营销,即“越涨就越买”。

比如,2011年1月1日起,中国对包括国外婴幼儿奶粉、护肤品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进行了新一轮关税下调,平均税率为4.4%。其中,进口护肤品关税从6.5%下调到了5%。然而,洋奶粉和护肤品并没有因关税下调而价格下降,反而在岁末年初轮番上演涨价潮,多个知名护肤品牌先后涨价,提价幅度最高超过10%。这意味着,国家的减税直接转化为洋品牌商家的利润,国内消费者却没有得到实惠。这也就表明关税不是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关键因素。

奢侈品即使其价格再昂贵也仍然是一种消费品。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不同能力消费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选择。但是,奢侈品的真正内涵并不与金钱有直接联系,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生活方式。事实上,奢侈品往往是与成功的品牌、过硬的质量、优秀的设计理念乃至历史积淀、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的。如何选择、甄别奢侈品,需要时间积累、文化素养、品牌熏陶。就像节俭不是吝啬一样,奢侈当然不是奢靡,更不是张扬。其实,一些真正的有钱人也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打扮休闲,穿着简朴。例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

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国人购买力迅速上升。现在中国的奢侈消费更多表现为炫耀性消费现象。我们一方面鼓励有能力消费奢侈品的人群进行消费,但要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化气质以及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最终让奢侈品消费回归理性,成为市场正常运行的一部分,而对于一些不切实际追求奢侈品的消费人群更要灌输理性消费理念,最终将其引导到积极正面的消费上。另一方面还要做强自有品牌,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只有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奢侈品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才能让消费者不会涌往国外购买奢侈品,真正留住国内奢侈品的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