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争论时,要想使你的观点被认可,关键在于你能否把自己的想法不露痕迹地输入对方的意识当中。
(1)同人争论时尽量保持冷静。你必须认识到:你所希望的并非是要去彻底地击败对方,而是要使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主张。当你阐明你的观点时应使问题清楚明确,叙述简单,言词要简洁,并要加上一定的感情色彩。
(2)不要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立下二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表达上或语言上有过分肯定的词句。我绝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或‘我想象’。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所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来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见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时,确实感到困难,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也许,50年来,没有人再听到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来说,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3)机智反驳。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恃自己国势强大,想乘机侮辱晏子,显示一下楚国的威风。
楚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当晏子来时,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高的洞,要求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守城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来。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如果人们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如果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只好赔着笑。
晏子使楚期间,有一天,楚王正设酒席招待晏子。一会儿后,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去。楚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着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了,因为这可以使晏子难堪、丢脸。哪知晏子面不改色,对楚王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啊?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不是因为水土的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是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从此,楚王十分尊重晏子。
(4)以退为进。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突然对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妓女?”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声誉,甚至还可以联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回答当然应该是“没有,绝对没有”。周总理却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圈套,微笑着对那位记者说:“有。”全场立刻骚动起来,许多记者把脖子仰起,期待下面更具体的答案。西方记者顺势追问:“在哪里?”周总理话头一转,说:“在中国的台湾省。”回答得多么巧妙,一箭双雕!不仅还击了西方记者的刁难,更点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想要以争论阐明真理是错误的想法。即使你从争论中获得了胜利,也不会有什么益处。争论不仅会破坏双方的情谊,而且也会引起许多不合作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喜欢唱反调的人来说,争论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