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成功赚钱的智慧全集
17317700000109

第109章 让友情在距离中长青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

有两只小刺猬,尽管躲在洞里,也尽量蜷缩着身子。但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仍然被冻得瑟瑟发抖。就在它们感觉快要被冻僵的时候,其中的一只刺猬忽然灵机一动,向另外一只建议道:“我们靠紧一点,或许身上的热量会散发得慢一点。”另外一只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它们开始了尝试。但没想到的是,由于它们靠得太近,它们身上的刺刺到了对方。

虽然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由于它们在被对方刺痛的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来自对方的温暖,所以它们没有气馁,又重新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为了避免伤害对方,它们开始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靠近,最后它们成功了。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感觉到对方的温暖,又刚好刺不着对方。

就这样,它们平安地度过了那个极度寒冷的冬天。

商人与朋友相处,其实就像故事中的刺猬一样,离太远了不行,所以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朋友;但离太近了也不行,太近了常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对方。

每个人都有依靠朋友帮忙的时候。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合适的分寸,交友也是一样。我们固然需要朋友,但和朋友要有适当的距离。距离保持得不好,可能反而给彼此造成麻烦。

有时候我们感到朋友能给我们带来温暖,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朋友的热情也让我们害怕。要认清这样一个现实:朋友之间各自的家庭、工作和其他社会环境,都不尽相同。作为朋友,如果不考虑实际。以自我为中心,强求朋友经常在一块与你厮守,势必会给他带来困难。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要好的朋友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问题反目成仇。几十年的交情有时竟然在转瞬间就荡然无存。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很简单,就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的确,尽管我们都有着良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我的一个朋友曾向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他说:“上个月,我的中学同学张峰因为生意失败缺钱周转,我把所能资助他的5万元钱拿出来借给他。张峰很感动,他知道我是倾囊相助,所以,他每晚都会探电话来大吐苦水。我每天下班很晚回来后,还要花两三个小时陪他聊天解闷,说完他的事,他又开始说我家的事,而且上上下下的事他都不免要评论几句。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打听。开始,我觉得他心情不好,只要他问起,我都或多或少地说两句。可有一天我回家很晚,他和我妻子也絮絮叨叨地说了从我嘴里听说的我家的事,害得妻子以为我对她有意见。更糟糕的是,他在半夜三更会来找我,让我陪他去酒吧,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我再也忍受不了,妻子、孩子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对我牢骚满腹。我觉得我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我已自身难保了,再也没精力帮他了。”

每个人都需要自由的空间,张峰的错误就在于挤占了他人的心理领地。

心理学家博瑞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4~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25英尺。

当然,我们不需要太过拘泥于某些数据,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做得那么精确,我们需要的是坚持基本的原则,学会如何把握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首先,要尊重朋友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友情,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好朋友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朋友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朋友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过分挑剔的人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这时,距离就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人从小到大,都会交一些朋友,这些朋友有的只是普通朋友,但有的则是可称为“死党”的好朋友。但是我们也常发现,一些“死党”到后来还是散了,有的是“缘尽情了”,有的则是“不欢而散”,无论怎么散,就是散了。人能有“死党”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多可惜啊!

而“死党”一散,尤其那种“不欢而散”,要再重新组“党”是相当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无再见面的可能。

人一辈子都不断在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好朋友要“保持距离”这话似有些矛盾,好朋友才应该常聚首呀,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问题就在“常聚首”,很多“死党”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散了,为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产生摩擦,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很奇怪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某君与租同一栋房子的房客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愤而搬了出去,二人至今未曾往来。

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自然可以琴瑟和谐,但因为夫妻太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其实朋友之间也要“相敬如宾”。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谓“保持距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保持距离的。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的“海绵”。

有时太保持距离也会使对方疏远,尤其是当今社会,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对方。因此,对好朋友也要打打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个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朋友”,然后是“熟人”,最后变成“只是认识”了!

也许你会说,“好朋友”就应该同穿一条裤子,彼此无私呀!

你能这样想很好,表示你是个可以对朋友肝胆相照的人,但问题是,人心是很复杂的,你能这么想,你的“好朋友”可不一定这么想。到最后,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朋友不要你!更何况,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你自己,你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有时你也不能掌握。

朋友间要留有余地,适当的保持距离。因为彼此的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过度亲密,只能让对方疲于应对。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为了友谊,为了人生不那么寂寞孤单,做朋友应保持距离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