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17313200000027

第27章 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

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比东部地区差

由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方向。我国西部地带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高原,属石山岩溶地带。这里石灰岩广布,山多地少,耕地零星,土层瘠薄,水旱灾害频繁,是我国环境最为恶劣的贫困区。在西北,是广阔的荒漠高寒地区,这里气候寒冷,旱情严重,生产生活条件差。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如广西岩溶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1%,部分大石山区比例高达80%,由于这些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坡地开荒过度,植被难以保护,有些大石山区正成为石漠化地区,人畜无法生存。同时,西部地区原本竞争力就较弱的产品,因落后和长距离的运输使成本上升,难以打开国际市场和东部沿海市场,其狭小的本地市场又因受到进口产品和东部沿海地区产品挤占显得更为狭小。

(二)资本形成不足

从资本形成的供给方面看,贫困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由于生活需要,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收入用于生活消费支出,从而导致储蓄水平很低。低下的储蓄能力必然导致资本形成不足,造成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由于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东西部地区在资金筹措的供给能力上有很大的差距。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条件的改善难度相对较大。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能源和电力不足,直接导致投资环境不如东部地区。招商引资工作比东部地区困难,影响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劳动力素质不高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即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大小,而劳动者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有关。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和劳动力接受再教育和新知识的机会少,视野不够开阔,“知足者长乐”和安全求稳意识较浓。再加上西部地区大多数处在高原和山地,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阻碍了区际间人们在各方面的交流,也使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得到强化,进而形成比较封闭的地区文化,与外界社会联系较少,人们从事劳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基本生存的消费。这种比较封闭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他们物质生活方面的贫困,也阻碍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传播,造成人们思想僵化、保守、愚昧和无知,也导致了对封建迷信活动的热心及对知识和创新的轻视,并形成了对商品流通和市场发育的天然阻碍,使市场体系发育相对迟缓,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从而偏离整个社会的现代经济发展轨道,进而落后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在我国逐步推进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表现出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正效应是从我国的发展历程上讲的,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地域的负效应也十分明显,即东西部经济差距明显扩大。这种负效应主要表现在:

(1)市场回流效应明显。市场回流效应主要指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对另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效应。表现在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从经济增长缓慢的地区向增长迅速的地区流动,而副作用大的企业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据目前的各种统计数据,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明显拉大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开始的。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市场化取向明显,并以效率为目标,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理论的指导下,政府顺应市场调节方向,鼓励外资进入,率先在沿海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特别是赋予东部沿海地区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以特别优惠的政策,导致国家的投资布局向发展能力较强的沿海地区倾斜。由于沿海地区开放早,政策照顾,市场发育相对于西部较为完善,投资效益高,使西部地区本身较为紧张的资金自发地流向了东部,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西部内陆地区从人才、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效益好、投资回报高的东部地区流动,唱响了“孔雀东南飞”的景观。

(2)市场扩展效应不明显,东西部经济联系减弱。扩展效应指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有利影响的效应。表现在信息、技术、市场等先进要素的扩散。在我国经济发展采取市场经济取向的过程中,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扩展效应并不明显:一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沿海地区基本上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来料加工出口比重大,对西部无直接经济利益;二是东部地区在率先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西部大量存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是合作关系,而是一种竞争关系,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相互关闭市场就是一个有力证明;三是由于西部地区交通不便,市场发育滞缓,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地区政策的指导下,出现东西部之间“低出高进”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四是东部地区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市场发育较全,污染严重的企业在东部失去生存之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西部转移,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五是广大西部地区由于劳动力素质低下,基础设施落后,不具备必要的科学技术基础,发达地区的经济扩展效应难以在西部发挥作用。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途径

(一)解放思想,培育现代意识

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程度低,农耕文化传统深厚,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长期并存,市场经济欠发达,观念转变相对滞后。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西部的传统观念有了许多变化,但这种改变相当缓慢,并在西部的不同地区表现很不均衡。因此,为了进一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逐步推进先进生产方式的同时,更应该大力加强对西部地区人们的现代意识的灌输和培育,使西部人建立起与现代化经济形式相适应的观念体系。一是培育现代市场意识。要培育现代市场意识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轻商心态,这种心态自然排斥分工,追求小而全,对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兴趣不浓,易于形成安贫、乐命、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因此必须大力提倡、重视商品生产,讲究交换意识,树立规模经营,讲究效率,公平竞争,计算投入产出等市场观念,特别是在生产中应讲求高效、高产、优质等新意识。二是要培育科技意识。必须抛弃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做好科技宣传,特别是要发挥好科技示范作用,使广大西部人能直接地感受到科技的效益,从而形成信科学、用科学的自觉行动。三是要培育进取、创新意识,克服“等、靠、要”的依附心理,树立独立自主的勤奋致富观念。一方面应逐步改变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发展性援助代替救济扶贫;另一方面,应逐步树立独立自主、锐意进取的意识。四是培育开放、求新意识,克服保守、恋旧观念。

(二)努力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市场经济就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资源都商品化,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的涨落,引导生产和消费,调节社会资源流向,把稀缺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和效益最高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够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能根据市场价格、工资水平等经济信息来规范消费,实现效用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加强,产业结构必然剧烈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必然要主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学知识、学技能成为参与市场经济的必然行动。这样,西部地区潜在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就会被挖掘出来,活力也就调动起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率先改革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对外资而且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都十分强,现在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不过是反映了不同地区改革开放程度的差距。因此,西部人要突破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产品创新上都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以东部大市场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开放,以广纳四海的胸怀,吸引东部地区和国外的资金、人才、企业来参与西部大开发。东部人要将西部看做是东部大发展的新机遇,以高度的市场敏锐性,抢占西部开发的市场机会。总之,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就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快东西部之间的资源大转换,生产要素大流动,商品的大流通和全方位的东西部大协作。

(三)充分发挥国家在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中的宏观调节作用

地区发展的理论和众多实践都证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更为一般的说在经济发展的效率性与公平性的问题上,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是在效率性的领域,而公平性领域则是市场失灵的领域。这是因为市场的平等竞争只为竞争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不平等的。市场机制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它能充分调动人们生产和劳动的积极性,特别是能突出解决资源配置中的生产什么,但它并没有特殊的功能去寻求解决资源配置为谁生产的最好答案,它反而会加强和巩固不平等的社会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和扩散理论表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地区的产品因其生产效率高而在市场竞争中驱逐生产效率较低的欠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这种极化效应对落后地区是极为不利的,它将使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当然,在存在极化效应的同时,也存在扩散效应,即存在着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向欠发达地区扩散,发达地区的发展扩大了对欠发达地区农矿产品的需求,但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的作用比扩散效应的作用要强。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只有在政府有能力采取合适的和有力的财政、金融等手段调控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之后,才有可能使扩散效应的作用大于极化效应的作用,使地区差距趋于缩小。

(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其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既包含生活上的艰苦朴素、更包含事业上的不畏艰难、顽强奋发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魂,是十分珍贵的传世之宝。一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正是具有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将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已颁布了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并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这对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但是,西部人不能热衷于向国家要特殊政策、要资金,或者寄希望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投钱投物,而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除了靠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外,主要还是靠艰苦奋斗精神。除了国家的扶助和先富地区人们的支援外,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将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才能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五)加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更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长远发展的趋势看,没有西部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的社会就不可能稳定,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实现东西部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因而,东部地区要有大局观念,西部地区发展起来了,可以更好地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东西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东部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也需要西部地区在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如果东西部之间加强经济合作,优势互补,就能为东部地区经济再上新台阶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