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价值投资的中国式守望
17245500000005

第5章 市场效率论的投资误导性(1)

有效市场假说是金融投资的一个重要基础。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设:如果股价已及时充分反映了所有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那么股市是有效的。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其信息应是充分披露的,即每个投资者都可以即时掌握同质等量信息,都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进行理性投资决策。同时,证券价格应该是随机波动的,任何信息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的系统发展趋势。简言之,市场有效性的三个假设条件为:信息完全,信息分布对称和理性决策。

有效市场理论进一步认为,有效市场在确定价格时已经把所有的公开信息,包括基本状况和价格历史,都已经计算进去了,因此价格只有在收到新的信息时才发生变动。在有效市场中不能赌博,这不仅是因为价格已经反映了已知信息,而且因为投资者的数目众多保证了价格是公平的。就此而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理性的;他们作为一个集体,知道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什么信息是不重要的。这样,在消化了信息并估计了所涉风险后,市场的集体意识就会找到均衡价格。从本质上说,有效市场假说说的是,市场是由那多的人组成的,多到不可能犯错误。

市场价格的随机波动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功能良好、理性的有效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已知信息,而股价取决于相关信息。股价由供求决定,供求是通过买卖来实现的,投资者买卖股票受其心理预期的影响,而心理预期是投资者在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次,随机的“新信息”导致了股价的随机游走。在一定时点上,股价反映了“旧”的相关信息,而下一时点的股价取决于“新”的相关信息。因为“新”信息的出现是随机而不可预测的,所以股价随机游走。

确实,效率市场理论有其自身优点,就交易而言,股票市场,即交易场所本身倒是相当有效率的,投资人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或上网,然后报价买进自己所选择的股票,不论投资规模是十多亿元的基金,还是几千元、几万元的小额投资人,投资门槛都是一样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参与到市场上来进行买卖交易。但必须强调的是,所谓的市场效率也仅止于此。其实,在股票市场里,投资人更多看到的是市场的非理性,即在掺杂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情绪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市场里,股市在大多数时间里反映的是不寻常、不理性、不公平的信息,因为股市投资就是一种随机行为,众多投资人为了达到个人获利目标而做出各种各样随机的买卖行为决定。股票市场每一次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变动,都体现出约翰·威廉斯在1938年提出的“市场边际观点”的特征,即股市实际上是由数以千万计善变的投资人组成,因此不能把它视作具有集体智慧的单一个体。

就在威廉斯提出“市场边际观点”的前4年(即1934年),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也曾做了类似暗示,他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心理设定的:“很明显,证券市场制定价格的过程通常是不合逻辑或错误的,这些过程并非无意识或机械式的,而是牵涉心理层面,因为这些过程贯穿在投资人的心中,所以说市场的错误就是一群人或一组个人的错误,大部分错误都能归结于三个基本原因:夸大、过度简化、疏忽。

作者认为:

1、上述效率市场理论的前提严重依赖于市场理性投资者。理性被定义为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估价证券,并据此而定价的能力。但事实证明,当牵涉到亏损时,人们更倾向于追求风险,倾向于赌一把,因为赌博有可能把他们的亏损减少到最低限度。

2、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理性投资者的信念和主观概率是准确的和无偏的。然而,人们有一种作出过分自信预报的心理偏好。在分配主观概率时,预测者容易给一个特定的经济场景分配高于事实所认可的概率。比如,一个投资者确定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为60%,零增长为30%,而衰退是10%。在现实中,一个对于增长场景相当有信心的投资者会将其概率增加到90%,剩下的10%概率给零增长,衰退多半不是“现在的可能情况”。而且人们不太容易改变他们的预测,除非他们接到了证实环境已经改变的充分信息。所以市场难以有效,是因为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在价格中被反映了出来。

3、如果说单独的投资者不大可能是按定义的理性方式作出反应的话,那么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总体就会更好一些,因为总体是市场单个的总和。正如古典天体物理许家艾萨克·牛顿早在18世纪英国南海气泡事件中就指出:“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料。”1980年的黄金泡沫,1987年的美国股票市场,以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是很好的例证。

4、让我们回顾一下迄自2005年年底近两年来中国股市的发展轨迹,可以从一个实证来说明市场的无效率。从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一改前几年的颓市,在大量资金流入的支持下,股指节节攀高,上证指数仅在2006年一年内大涨超过130%,一跃成为全球涨幅最大的股市。进入2007年后,在2006年以来形成的赚钱效应鼓舞下,新年开始后仍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加入到炒股大军中来,据统计,现在一天的新开户数最高达到了80万户。我们在上海的多家证券营业部了解到,新开户的股民都要排着长队办理有关手续,每到周末,证券公司营业部举办的股评分析会也异常火暴。据一项最新统计,2007年年初A股市场的场内个人和机构存量资金已达7000亿元左右,是2006年初的3倍多。其中,2006年12月A股市场就出现资金“冲刺进场”的现象,单向流入超过千亿元。股市自2006年以来持续上涨后,已把越来越多的人和资金吸进了投机的大军行列里。

从2007年开始后不到半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相继推出调控措施来看,管理层已开始担忧股市等资产市场出现泡沫化。一些如谢国忠、吴敬琏、陶冬、左小蕾等国内经济学家认为下一步央行会推出加息等更严厉的调控措施,以解决人民币流动性泛滥问题,避免股票等资产出现泡沫化风险。特别是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在这一敏感时刻对中国股市发话,指出:“泡沫正在形成,投资者应关注风险。但在牛市行情中,人们的投资相对不理性,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能赢,却实际上许多投资者最终都是输家。不过,这就是他们的风险,也是他们的选择。”就在成氏发出上述言论的第二天,即2007年1月31日,沪深两地股市暴跌,沪证综指跌幅高达144点,两市一日蒸发5600亿资产。

市场的戏剧性变化还在演变:2月6日,大盘在上证综指2541的点位又突然绝地反弹,一时间令万众喜悦。当天,中国证监会管理层召开了紧急会议,提出不要再在“泡沫”问题上争论了。也在同一天,北京、上海等地基金投资者(尤其是新基民)在各家银行外排起了长队,将一个星期前刚忍痛割舍的开放式基金再次大量回购。一星期后,即2月12日,情况出现了“v”型大反转,那些曾在“泡沫化”争论期间深度下跌的金融及地产权重股雄风再起,甚至像中信证券、吉林敖东等与券商直接有关的股票竟然出现连番疯狂的涨停。那一天,沪深两市上涨家数为1367家,下跌家数仅90家,是1367:93!真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