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释义】
在国事方面勤劳,在家事方面节俭。
【故事】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在辅佐齐景公治理齐国期间,尽管当时社会奢侈之风盛行,但是晏婴却大力倡导清廉节俭,身体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为齐人所称道。
虽然身为辅相,晏婴的日常饮食却是粗茶淡饭,正餐也只是一荤一素两个菜而已。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晏婴总是穿着同样的狐皮大衣,平时在家也只是穿着粗布衣服。一天,正当晏婴要吃午饭的时候,齐景公派人来见他,晏婴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让来人与自己共进午餐。齐景公知道晏婴家里的境况后,感叹他生活的清贫,就派人给晏婴送去了千两黄金,以改善他家的生活。晏婴拒绝了齐景公的赠送,让人带回了黄金。齐景公第二次命人把黄金送到晏婴家,晏婴还是拒绝了。当齐景公第三次命人把黄金送到晏婴家的时候,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我不仅可以供养家人,招待客人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来人非常为难,最终晏婴亲自到齐景公面前谢绝了。
晏婴见了齐景公,先是感谢齐景公对他的厚爱,接着劝诫齐景公应该把赏赐的钱财用在百姓身上。晏婴告诉齐景公,如果自己将国君的赏赐收藏起来而不用在百姓身上,就会变成一个装东西的箱子,自己的行为会显得非常不仁义。这么做既对不起国君,又对不起百姓。希望齐景公不要再赏赐他了。齐景公听了晏婴的一番话,就没有再坚持让晏婴收下黄金。
晚年的时候,晏婴不仅不再接受齐景公送给他的赏赐,还提出将原来被赐予的封地退回去的想法。齐景公没有同意晏婴的建议,认为退回封地是齐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最终,晏婴说服了齐景公,把封地退回去了。即使在临终之际,他也再三告诫家人丧事要从简,绝不许厚葬。晏婴一生清廉俭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启示】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很多人对物质的追求却欲壑难填,是时候该审视自己了。当人们更注重精神修养而不是身外之物时,克勤克俭就会变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