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应该知道的100个儒家典故
17170500000015

第15章 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处】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释义】

孔子说:“刚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做的事;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后,还要观察他的行动是否与他所说的相符。我是从宰予这件事后改变了态度的。”

【故事】

孔子有一个名叫宰予的弟子,能说会道,给孔子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可是不久,宰予逐渐暴露出本性: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

一次,鲁国国君鲁哀公问宰予,什么木料可以做宗庙祭祠的木料。宰予大胆地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人民战栗。”孔子知道后,觉得宰予有教唆鲁哀公的嫌疑,而且对周代的解释也有失公正,所以就批评了他。又有一次,宰予向孔子说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建议改为一年。如此无礼的问题,受到了孔子毫不客气的批评。

后来,宰予又问孔子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如果跳下去就会死,如果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那么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孔子觉得问这个问题有失厚道,就对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待君子,你可以叫他远远走开,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就让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十分生气,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从宰予起,我改变了态度。”

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时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公正。后来,澹台灭明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澹台灭明的判断又错了。”

【启示】

要判断一个人的品行,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人的认识,不能仅仅根据他的仪表言谈,还要深入认识其素养和道德品质。外在的言语与内在的品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要观察一个人必须从观察其行为入手,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言一行来评断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