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科普故事精华:科学之谜故事卷
17161400000006

第6章 奥秘篇(5)

圣母院内整个教堂全长130米,宽47米,中部堂顶高35米。全部建筑用石头砌成,塔顶结构轻快,堂内空间宽敞给人一种秀丽、轻盈和流畅的感觉。法国着名作家雨果形容巴黎圣母院是“巨大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正面为正方形,棱角分明,气势庄严。底层并排着的三个桃形门洞,雕刻有反映圣经故事以及天堂、地狱情景的浮雕作品。其中右侧“圣安娜门”的中框上雕有公元5世纪时巴黎主教圣马赛尔的像,拱肩是圣母和两位天使。左侧的“圣母门”中柱上雕有圣母圣婴像,拱肩画表现的是圣线生平。在门洞两侧,还有表现一年十二个月的图画以及圣徒和天使的雕像。三个门洞之上是一条长长的壁龛,人称“国王长廊”,其上排列着28尊雕像,据说是耶稣基督的28任先祖帝王。法国大革命时期,这28尊雕像曾被误认为法国国王的形象而遭难,后来又重新修复。

步入圣母院的正殿,空间异常空旷。中央巨大国格花窗的直径为96米,是这一教堂内又一令人惊叹不已的作品。

圣母院唱诗台是由国王路易十三为感谢圣母赐于而修建的,喝诗台那音域宏大宽厚的管凤琴将赞美诗美妙的乐章衬托得更加美妙。

雅典卫城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位于希腊南部阿梯卡半岛的西南。

卫城是雅典的心脏,坐落在老城中心一座15.6米高的小山丘上,故也称“高城”。卫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56米,四周以城墙围台。公元前5世纪雅典从波斯入侵的破坏中复苏过来,并展开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尤以市中心的雅典卫城建造得最为宏伟壮丽,并成为西方古典建筑最重要的纪念碑之一。卫城修建之初是一位国王的城堡,重建后其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城堡变成宗教圣地,其上相继建造了万神庙,山门、胜利女神庙以及埃雷赫修神庙等宗教建筑。今天,卫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变迁,已不再是宗教圣地,而是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雅典卫城最着名的建筑是帕特农神庙,它是公认的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此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主庙,被认为是多立克柱式建筑发展的顶峰。帕特农神庙的右侧是着名的埃雷赫修神庙,它由三部分组成:西侧是埃雷赫修工的墓室;北侧是由6根爱奥尼式柱支撑的大厅;南侧是由6位“少女”柱支撑的小厅。

卫城南面的围墙脚下有一个古希腊时期着名的剧场:酒神剧场。约公元前6世纪,一尊酒神的塑像被带到了雅典,于是,古希腊人开始供奉这位狂饮与欢乐之神,并于日后建造了酒神庙及酒神剧场。剧场于公元前330年左右建成,当时可以容纳1.7万人,是雅典城中最大的剧场。

圣马可广场

世界着名的水城威尼斯是一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坐落在市中心里阿托岛上的圣马可广场,被拿破仑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

圣马可广场长175.5米,宽57米,面积1.22公顷。地面镶嵌着彩色的光滑石板,三面是大理石建的连环拱廊,另一面是光彩夺目的圣马可王宫。圣马可王宫始建于公元8世纪,是不同风格、不同时代建筑的聚合体,号称“集西方文明大成的杰作”。

广场正中是始建于公元829年的圣马可教堂,公元11至17世纪曾补建修饰,1807年变成一个大教堂,成为威尼斯最着名的胜地。教堂的圆顶像一个洋葱,拜占庭式的尖塔,内外有500多很大理石的柱子。门顶的正中,有13世纪来自君士坦丁堡的4匹镀金奔驰骏马雕像。教堂内有圣马可的陵墓,墙上布满由石子、碎瓷和彩绘玻璃镶嵌的华丽壁画,光彩熠熠,美如仙宫,被称为“世界最美的教堂”。

圣马可钟楼在教堂右前方,建于公元9世纪末,1902年曾倒塌,1912年照原样复修。大部分用光滑的红砖石砌成,共9层,高99米。乘电梯登顶,可以遍览威尼斯全景。大钟两旁各站有一个铜铸的摩尔人,一老一少,手执大锤,每到时辰,自动敲击大钟,洪亮的钟声响彻全城。特别有趣的是,中午12点的时候,钟声一响,在广场觅食的一群群鸽子,骤然飞起,场面很是壮观,形成威尼斯的特有景象。

比萨斜塔

意大利中部的比萨城内有一座巍峨的圆柱形高塔,塔身向一方倾斜,看上去好像马上就会倒下来的样子。其实,这座高塔像这样站在那里已经有800多年了。它就是世界闻名的奇景——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内一组古罗马建筑群的一部分,是附属于比萨大教堂的塔形钟楼。该塔建于1174年,直到1350年才完工。斜塔全部用大理石建造,总重量为1453吨。塔共分7层,从钟塔北面顶端到地表的距离为56.7米高。底层有石柱15根,上面6层各有石柱30根,钟就挂在顶层。如果沿着螺旋式的阶梯登上钟塔,要上294个台阶。由于塔身大幅度倾斜,加上各层都没有扶手栏杆,所以攀登斜塔是一件颇为冒险的事情。但是,游客登上钟塔,就可以眺望比萨城的全景。因而冒险攀登者还是络绎不绝。在1589年,这里曾发生一件轰动物理学界的事件。着名科学家在斜塔上作了自由落体试验,从而推翻了一向被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创立了他所发现的“落体定律”。

从1918年开始,每年对斜塔进行测量,发现比萨斜塔的倾斜速度正在逐步加快。1918~1958年的40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毫米;而1959~1969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26毫米。现在顶部中心偏离中心垂直线向南倾斜4.5米。这种情形,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斜塔前途的忧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围绕着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争论不休,但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为了保护这座建筑物不致倒塌,许多人提出了各种建议和方案。但是由于种种考虑,这些方案至今尚未实施,而斜塔的倾斜度仍在逐年增加。

圣玛利亚大教堂

圣玛利亚大教堂位于德国西部的特里尔城。

圣玛利亚大教堂始建于1296年,式样是按照当时欧洲流行的哥特风格建造的。教堂的大门朝西,面对着洗礼堂,旁边有一个高高的钟塔,前面是开阔的广场,衬托着色彩富丽的石建筑,显得非常庄严气派。

1365年这座辉煌的大教堂基本上完成了它的主体工程,但是剩下的中央歌坛上的八角形屋顶未能完工,由于它的跨度太大,整整搁置了半个世纪。1420年,教会最终采用了着名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的设计。他为了要使这个用骨架构成的大穹窿顶能够在全城到处都能看到,所以在顶的下面加上了一个12米高的八角形基座。穹窿顶本身高30多米,从外面看去,像是半个椭圆,以长轴向上。伯鲁乃列斯基亲自指导了穹窿顶的施工,他采用了伊斯兰教建筑叠涩的砌法,因而在施工中没有模架,穹窿的结构采用了骨架券的做法,一共有8个大肋和16个小肋,肋架之间有横向联系。穹窿的外壳做成两层,在两层之间是空的,并可容人上下,在穹窿顶的尖顶上,建造了一个很精致的八角形亭子,这亭子采用了古典的形式。小亭子与穹窿顶的总高有60米,亭子顶距地面达115米,成为全城的重要标志。全部工程于1434年完成,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技术成就。

中世纪时,天主教的教堂从来不允许用穹窿顶作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因为教会认为这是罗马异教徒庙宇的手法。而伯鲁乃列斯基不顾教会的那些禁忌,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与古典的手法,因此这个大穹窿顶的建成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朵报春花。

艾菲尔铁塔

如果将巴黎圣母院作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么,艾菲尔铁塔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

艾菲尔铁塔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铁塔,位于巴黎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的北端,铁塔的形状呈四方“人”字型,下粗上细放射状,气势雄伟。全塔重9000吨,由18000件预制钢结构件装配而成。

铁塔的设计者是法国工程师、世界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奠基人艾菲尔,是他提出了建设世界最高铁塔的大胆设想,受到政府支持。艾菲尔不但亲自设计,而且亲自指挥40名工程师和300多名工人,于1887年元月开工,用两年零三个月建成,正好赶上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的庆祝盛会,因而这座铁塔以艾菲尔的名字命名。

一位数学家扬言,该塔在达到229米高之前将会坍塌。幸亏当时,已经负担工程大部分费用的着名工程师埃菲尔签字,同意由他承担风险才使铁塔工程得以继续。铁塔于1889年建成,全部工程历时约两年,花费比预算的要少几十万法郎。

1964年,铁塔受到了法律的保护,被列为不得拆毁的历史纪念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埃菲尔铁塔成了法国广播电视台的中心,成为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天线塔之一。如今的埃菲尔铁塔每年都要迎接大约300万游客的参观。成为游览胜地的艾菲尔铁塔,可以乘电梯直上塔顶,上下铁塔还有1710级人行阶梯。在塔身57米、115米、276米的三层平台设有游艺场和餐厅等。艾菲尔铁塔现在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巴黎,更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神秘的马丘比丘

在1911年7月,美国的探险家海勒姆·宾厄率领耶鲁大学考察队准备考察印加帝国的一个秘密要塞,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马丘比丘这座“空中城市”。

城址方圆13平方千米,海拔2280米,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乌鲁班巴河自库斯科汹涌而来,切开崖壁,向北归入亚马逊河系。河流的冲击力,造成了垂直600米的悬崖峭壁。海拔6264米的萨尔坎太山,覆着皑皑白雪,下临峡谷,几乎无路可上。房屋倚山而筑,其中数百幢依然完好,稍为修整便可住人。从布局上看,有太阳神庙、祭坛、王宫、贵族庭院、平民(奴隶)住宅、作坊、市场。

在古城遗址一个小丘上,有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头,呈长方形,表面打磨光滑,棱角整齐,面向东方,在石上系着一条碗口粗的绳索。经考古学家考证,这就是着名的“拴日石”,表达了印加人渴望太阳不落,永远照耀大地的朴素情感。这块“拴日石”还是一部特殊的天文日历。印加人通过日影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编制日历,据以农作。

关于这座“空中城市”,第一个发现者宾厄说,古城的神庙都是配备三扇窗,这一点同其他印加遗址不同,因而它可能是印加帝国缔造者第一代国王曼科·卡帕克的出生地。

有些学者认为马丘皮克丘是“太阳圣女之城”,因为这个城市的居民中,妇女比男人多两倍。这些女性因为容貌艳丽,被选为太阳圣女,从全国集中到这儿,过着隐居的生活。由于“金‘城’藏娇”,务须严守秘密,以致广大臣民都不知道这座城市的存在。

奇琴伊察古城

奇琴伊察古城的城市建筑综合了玛雅人的建筑技巧和托尔特克人的雕刻装饰技巧。

在尤卡坦半岛神秘的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显赫一时的“羽蛇”城奇琴伊察。法国着名的玛雅文学家雅克·苏斯坦尔认为奇琴伊察是“伊察人之井边”的意思,而“伊察人”是在公元5世纪左右把自己的首都定在奇琴伊察的玛雅人。玛雅人最崇拜的是羽蛇神和雨神。耸立在奇琴伊察城中心的一座显要的建筑物就是羽蛇神金字塔。所以,奇琴伊察也被玛雅文学家称为“羽蛇”城。

羽蛇金字塔建在一座旧的金字塔上面,四周各有91层台阶。金字塔的设计颇为奇特:台阶和阶梯平台的数目分别代表了一年的天数和月数,52块有雕刻图案的石板象征着玛雅日历中52年为一轮回年。这座建筑物的方向定位显然也经过精心考虑。在春秋两季伊始,日落时分,其边墙受阳光照射,光照部分在上面形成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随着光照角度的变化,这些等腰三角形逐渐由笔直变为波浪形,宛如巨蟒从塔顶向大地游动;如此设计象征着苏醒的羽蛇神正爬出庙宇,显示出划分季节的特殊效果。

奇琴伊察是玛雅人的一个重要据点。在南北近4000米的“羽蛇”城里神庙、宫殿、街道、祭坛、广场等都建筑得井井有条,这表明当时的玛雅人有着良好的社会组织。公元987年,托尔特克族占据了这座城市,并作为他们的首都,玛雅文明因此受到了冲击。在11~12世纪期间,托尔特克族人建筑了非凡的石殿、柱廊和府第,把玛雅文明和托尔特克文明交织在一起,使奇琴伊察城市的发展达到鼎盛。大约在1224年,奇琴伊察的玛雅勇士们赶跑了托尔特克人,重新占据了该城。不久,他们又遭到戈卡坦半岛上另一强大的部落——玛雅藩的进攻后不久,奇琴伊察地区被遗弃了。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奇琴伊察的大片遗迹,既不全属于玛雅风格,也不纯粹是托尔特克风格,而是糅合了两种文化思想模式的错综复杂的混合体。

特奥蒂瓦坎遗址

特奥蒂瓦坎,意为“天神降生的地方”,是古代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古城遗址,位于墨西哥城东北40千米处的波波卡特佩尔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尔火山谷底之间,面积达20平万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