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悲观态度,乐观生活
17155800000011

第11章 不要过分重视你在他人眼中的位置(2)

如果一个人遭遇不该得的谴责,如果他因为追求自由、创新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遭受轻蔑,他的良心便应该感到自豪,从而化解这种错误评价的压力。如果他得到了不该得的荣誉,如果他因为屈己从众、追赶时髦而赢得赞誉,他的良心便应该惭愧,从而改弦易辙而追求自由、创新、自我实现。

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热衷于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与这些人为伍。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一大幸事,因为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与人交往,我们平静的心境——它对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会随时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犬儒学派哲学家放弃所拥有的财产、物品,其目的就是能够享受心境平和所带来的喜悦。谁要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放弃与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因此,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做。正如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决了匮乏,无聊同样会把人们驱赶到一块。如果没有受到匮乏和无聊的驱赶,人们或许就会孤身独处,虽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个人都自认为很重要,甚至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独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评价自己的人,因为生活在拥挤、繁杂的世人当中,就会变得步履艰难,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会被大打折扣。在这种意义上说,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但当然,亚当并没有父亲和母亲!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独处对于人又是不自然的,起码当人来到这一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因此,他是群体当中的一员。据此,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一种原初的倾向,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对独处的喜爱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

所以,一般而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年幼的小孩独自待上一会儿的时间就会惊恐和痛苦地哭喊。要一个男孩单独一人则是对他的严厉惩罚。青年人很容易就会凑在一块,只有那些气质高贵的青年人,才会有时候试图孤独一人,但如果单独待上一天的时间,则仍然是困难的。

但成年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他们已经可以独处比较长的时间了。并且,年纪越大,他就越能够独处。最后,到达古稀之年的老者,对生活中的快感娱乐要么不再需要,要么已经完全淡漠,同辈的人都已一一逝去,对于这种老者来说,独处正好适合他们的需要。但就个人而言,孤独、离群的倾向总是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直接相关。这种倾向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并不纯粹自然和直接地出自我们的需要,它只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对此经验进行思考以后的结果,它是我们对绝大多数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惨、可怜的本质有所认识以后的产物。我们所能碰到的最糟糕的情形莫过于发现在人们的身上,道德上的缺陷和智力方面的不足共同联手作祟,那样,各种令人极度不快的情形都会发生。我们与大部分人进行交往时都感到不愉快,甚至无法容忍,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虽然在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但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甚至那个交际广泛的法国入伏尔泰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个性温和的彼特拉克对孤独有着强烈的、永恒不变的爱。他也为自己的这种偏好说出了同样的理由:“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它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彼特拉克在他优美的《论孤独的生活》里面详细论述了独处的问题。他的书似乎就是辛玛曼的那本着名的《论孤独》的摹本。尚福以一贯嘲讽的口吻谈论了导致不喜与人交往的这一间接和次要的原因。他说:“有时候,人们在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这样的说法就犹如当一个人不愿意深夜在邦地森林行走,我们就说这个人不喜欢散步一样。”甚至温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独特、神秘的语言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意思:“希律王是敌人,上帝在约瑟夫的睡梦中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伯利恒是俗界,埃及则是孤独之处。我的灵魂逃离吧!否则痛苦和死亡就等待着你。”

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过:‘噢,那我就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波斯诗人萨迪说:“从此以后,我们告别了人群,选择了独处之路,因为安全属于独处的人。”他描述自己说:“我厌恶我的那些大马士革的朋友,我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沙漠隐居,寻求与动物为伴。”

一句话,所有普罗米修斯用更好的泥土塑造出来的人都表达了相同的见解。这类优异、突出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只存在于人性中的最丑陋、最低级,亦即最庸俗、最渺小的成分。后一类人拉帮结伙组成了群体,他们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把优秀的人们拉到自己的水平,这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

试问,与这些人的交往又能得到什么喜悦和乐趣呢?因此,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无赖都是喜欢交际的,他们的确可怜。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但还是不得不这样说: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对于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人类的真正导师。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和校长、教育家不会愿意与吵闹、喊叫的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是同样的道理。这些人来到这个世上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他们把人类从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渊中拉上来,把他们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心理学家麦独将人的社会性上升到本能的高度,认为人类天生带有许多先天固有的特性,其中一种就是寻求伙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人会喜欢与他人交往,可是,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学上就有个说法:“距离产生美。”

就像马路上行驶的车辆一样,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发生撞车事件。人和人之间,友情如此,爱情也如此。莎士比亚说过:“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觉麻木,不太热烈的爱情才能维持久远。”

学会把握适当的距离,与人保持若远若近、若即若离,这样的关系才会长久。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这特殊的审美距离会产生一种并不能用“消极”来形容的生活态度。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

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平常所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审美时间长了影响审美效果的例子。“远亲不如近邻。”但对好多人来说,“近邻”往往不一定能“先得和睦”,反而因为交往的频繁,个性和阅历的差异,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承认交往的次数和频率对吸引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其对交往的作用。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孤立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交往的次数上,过分注重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们之间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性质,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交往次数和频率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预想的结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骄傲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虚荣是来自外在推崇

前面我们讨论人类的愚昧,无知可以想象这样三个事实:野心、虚荣和骄傲。虚荣与骄傲之间的区别如下:骄傲是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一个人的自己的直接实现。虚荣的人想获得从外部间接实现。如此自负的人通常是健谈,或是沉默和自豪。但自负的人应该知道,即使他有丰富的经验并不好,因为沉默持续多谈赢得好评的。谁想要假装不一定自豪骄傲的人,他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就放弃了这一个性的幌子。

只有为他们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价值的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人才可以被称为“骄傲”。当然,这种信念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建立在一个偶然的传统特色。对于所有的骄傲,这是目前最紧迫的规定,任何人士。因为“傲慢”,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所以他和其他类似的裁决他们的知识。自豪最大的敌人——我的意思是——它的最大障碍是虚荣,虚荣是企图通过外部喝彩创建固有的高度信心和自豪感,但也有如此强烈的第一信心可以建立。

当谦卑的美德成为公认的一个好时机,毫无疑问是世界占了很多愚蠢的便宜,因为每个人都应该虚心地不表达自己,他们是相似的世界。这确实是平头、平等啊!这是一个过程的压制,因为这样一来,世界就像是唯一的低能儿。

——《叔本华谈意志》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通常对骄傲采取了一种压制态度,甚至还与人的品行联系在一起。在现代教育中,要改正这种看法,首先必须要有观念的更新。骄傲,不仅是人们自身的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重要的前进动力,它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自我、张扬的个性,合理的自信以及积极向上的热情。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骄傲却不虚荣,这样骄傲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不再是眼高手低的一个代表,而是有知识有能力的象征。学着骄傲,就是学着树立正确的合理的自信。自信未必骄傲,但骄傲却是自信的表现。

骄傲是一种气节。着名画家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可见,骄傲也是有层次之分的。骄傲是李太白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眉宇间的那一份坚定;骄傲是屈原低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那一份执着;骄傲是苏轼笑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那一份豁达。也许他们并无高位,也无厚禄,但是,在他们内心始终有一盏灯在为他们照耀,那就是骄傲的气节。有了这气节,他们就如那严寒中的松柏,虽经受风雨摧残,但依旧傲然挺立。

周国平在《真实是最难的》中说道:“活得真诚、独特、潇洒,这样活当然很美。不过,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谈得上这些。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那么,你愈是表演得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谨。”

富兰克林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虚荣是骄傲的食物,轻蔑是它的饮料。”卸下虚荣的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按内心的指引去奋斗,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淡然恬静,优雅从容。骄傲的最大阻碍是虚荣,我们应该有健康的骄傲心态,去除作怪的虚荣心理。

沉默之树,可结出安宁之果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个人私事视为秘密,即使是我们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可能知道我们的秘密时,我们就不要让他们知道。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他们知道我们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都会对我们造成不利。

大致可以说,我们更应该通过不曾说出口的话语,而不是经由说过的话来体现我们的见地。选择前者是聪明的,而去选择后者则是因为虚荣导致。我们经常会做出这两方面的考虑,但我们通常为求得到瞬间的快意而选择后者,不惜舍弃前者所带给我们的永久的利益。甚至热烈、活泼的人所喜欢采用的那种大声跟自己说话以放松心情的做法,也应该予以杜绝,以免让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不可更改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一旦形成,思想就会与说话亲密无间。慢慢地,甚至与别人的交谈也会演变成为说出声音的思维,而如果我们是明智的话,我们就会在思想和说话之间保留相当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