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悲观态度,乐观生活
17155800000001

第1章 世间的所有苦难都源自人格本身(1)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

谁经常哭,谁就是不幸的

一个人的自身,比起这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或者他所给予别人的表象都更能带给他幸福。一个人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一个人自身的个性会永远伴随着他,而他所体验的一切也都沾染着他自身的个性色彩。无论他经历任何事情,他首先感受到的是他自己。这一点适用于人们从物质中得到的乐趣,而精神上的就更是如此了。

例如,英语短语中“享受”这一词生动的表述方式,人们会用“我在巴黎享受着自己”来代替“他在享受着巴黎”。如果一个人自身的个性相当低劣,那么他所享受到的所有乐趣也都会随之变味,就像用事先被胆汁浸润得苦涩难受的嘴唇,去品尝一瓶价值不菲的美酒一样,根本是索然无味的。因此,除了极为严重的灾祸,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事情,无论好坏,都远远不及人们对这些事情本身的感受方式来得重要。也就是说,人们对事情的感受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才是最关键的。

一个人的自身究竟是什么,而自身拥有又到底为何?简言之,人们的个性及其价值是唯一与其自身幸福有关的直接因素。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能是间接地发挥作用,因此,这些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个性发挥的作用却永远不可替代。所以,对于他人自身优越的嫉妒是最难消除的,而往往这种嫉妒会被很小心、很谨慎地掩藏起来,不易被人察觉。

进一步而言,构成感觉意识的成分会恒久保持,也就是说,人的个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相比较而言,其他的一切东西都只是暂时地、偶尔地发挥着作用,并且它们都听命于发生的各种变化。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是我们的本性,而不是金钱。”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咬紧牙关承受纯粹的从天而降的灾祸。而往往我们却对自身招致的灾祸难以承受,是因为我们的运气有转好的时候,但我们的内在却始终没变。因此,人们自身主体的良好素质才是对于人的幸福起着最关键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等。简言之,就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加上健康的精神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多地积累该类素质而非一门心思地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比如金钱、权力、地位等。

在上述主体自身的良好素质当中,最能直接带给我们幸福感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它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即现的,一个人之所以愉快,是因为有值得他愉快的原因存在,而他愉快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人的此种特质能够取代他自身内在的任何素质,而它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却是其他任何素质都无法取代的。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年轻、多么英俊、多么富有、多么受人尊重,若要判断此人是否真正幸福,我们就必须要问问他的内心,看看他的内心是否是真正轻松愉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无论他是年轻还是年老,是昂首挺胸还是腰弯背驼,是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对他而言,都无关紧要,反正他的内心都是幸福的。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无意间翻开一本旧书,赫然入目的是这样一句话:“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这是一句普通再普通不过的话,但我却记忆犹新,虽然这话说得夸张了点,但却包含着朴素的真理。因此,当愉快心情到来之时,我们应该敞开心门直面它的到来,它的到来永远不会不合时宜。但往往我们不是这样做,而是经常会犹豫不决,总是试图先弄清楚我们的高兴和满足是否是确有根据。又或者我们会担心在认真地盘算和操劳之际,高兴的心情会打扰了我们,从而会忘乎所以,失去了之前所拥有的严谨。其实,这种担忧只是一种假想,而非现实真的会如此。相比之下,高兴的心情则会直接使我们获益,它才是幸福的现金,而其他的因素都只是兑换幸福的支票而已。高兴的心情在人们感受高兴的同时就能直接给人以愉快。

我们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恩惠,因为我们生存的真实性就体现在它时时刻刻都无法割裂地连接着无尽的过去和未来。由此可见,我们应把获得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我们也就会知道,能够增进愉快心情的莫过于健康,而对于增进愉快心情贡献最小的才是金钱、财富。那些看似低下的普通劳动阶层,特别是工人、农民,在他们的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幸福和满足,而所谓的有钱人,他们的脸上却时时浮现出浮躁和不安的神情。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保持愉快心情的秘诀就是在我们的身体里开出健康的花朵。

众所周知,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无非就是避免一切纵欲放荡的行为以及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减少一些强烈负面情绪的影响等。我们每天至少应在户外进行两小时的身体运动,如果一个人每天不进行一定的身体运动,那么就无法做到保持健康。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良好方法。如果要保持一切生命活动程序工作正常的话,那么,无论生命活动程序所在的整体也好,作为这一整体里面的一部分也罢,都需要进行良好运动。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生命在于运动,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身体内部的组织器官在永不停歇地高速运转着:我们的心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复杂的双重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它强劲有力、不知疲倦地跳动着,它每跳动一次,就把身体全部的血液沿着全身的大、小血管传送一遍;肺部则好比一台运转着的蒸汽机,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吸气抽气的运动;而我们的肠子则像虫子一样蠕动不已,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消化功能是否良好;体腺则始终在吸收和排泄;伴随着每一次脉搏的跳动和每一次的呼吸,大脑自身就完成了一次双重运动。

现如今,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他们缺少适量的户外运动,而外在的运动是对身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停地运动的配合和支持。如果他们不进行外在的运动,那么,他们外在的静止状态就会与身体内在的运动形成一种惊人的、对人体极为有害的不协调。而这种来自身体内外之间的不协调,就类似于某种情绪,它使我们血液翻腾,但由于种种条件的束缚,我们往往会选择一种理性的处理方式,我们会竭尽全力地压制这种情绪,使之不被表露出来被人察觉。甚至树木也是一样,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它的生长茂盛也必须借助风的吹动。

正如一句拉丁文所说:“每一运动的速度越快,那么,这一运动就越成其为运动。”这一规则同样可以适用于这里。我们的幸福感来源于生活中所产生的愉快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只要我们对比一下,我们在健康状态下的时候和疾病来临时我们为此苦恼焦虑的时候,外在事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印象,一切就都不言自明了。真正能使我们快乐或者悲伤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于那些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内在感受罢了。这就是爱比克泰德所说的“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我们的幸福绝大部分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只要我们保持身心健康,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快乐的源泉。反之,如果健康匮乏,一切外在的好处都不再是好处,因为对于当事人本身而言都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他已无力去享受这些外在事物所带来的好处和快感,甚至是那些内在的好处,例如精神上的、气质上的等。我们仍会因为病痛的缘故而变得情绪低落、沮丧不已。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罗兰曾经说过:“开朗的性格不仅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且可以感染你周围的人们,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

美国总统华盛顿也曾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豁达的心胸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豁达的心胸,是一种永不妥协的内在精神素养。我们应该敞开心胸,豁达地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含笑看世事,淡定走人生。”用一颗清净心、平常心看世事,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如今的我们都提倡正能量,而所谓的正能量,其实就是指健康豁达的心胸,积极向上的态度。

生活中往往那些多愁善感的人因为太在乎,通常很少快乐;心胸狭隘的人因为计较太多,也少有快乐。宽容好似修路,方便别人的同时也便利了自己。喜欢计较的人因为不想让别人占了便宜因而不想修路,而往往也忽视了自己也被堵死了。

《威尼斯商人》中这样写道:“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宽容是相互的,同样是做人不可或缺的一种伟大的内在品质。

世界相同,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伊壁鸠鲁的第一个门徒门采多罗斯就曾在他的着作里为他的一个篇章冠以这样的题目:“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内在,而不是自身之外。”

确实,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因此,同一外在的事物和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就算处在同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直接与一个人相关的是他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情感以及他的意欲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

这个世界因为人的思维和精神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有的人的世界是贫瘠、浅薄和肤浅的,而有的人却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例如,很多人会羡慕别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有趣味的事情,其实,前者更应该羡慕后者的应该是他们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才对。在后一种人的描述中,他们经历过的事情都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而这一点正可归功于他们认识事物的禀赋。因为在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看来是饶有趣味的事件,如果反映在一个肤浅、庸俗的人的头脑里面,只不过是平凡世界里面的一点小小的插曲而已。这种情形,在歌德和拜伦创作的、明显取材于真实事件的许多诗篇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肤浅的读者们会羡慕诗人能有那些其乐无穷的经历,而不是羡慕诗人所具有的伟大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足以化平凡为伟大。同样,一个具忧郁气质的人所看到的悲惨一幕,在一个乐天派的眼里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而一个实用主义者则把这视为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现实生活,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主体和客体,虽然主体和客体彼此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就像共同构成水的氧和氢。当作为客体的一半保持不变时,主体的改变就意味着所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反之亦然。

由此可知,最美、最好的客体和呆滞、低劣的主体互相结合,也只能产生出低劣的现实,情形就像恶劣天气之下观赏美丽风景,又或者以糟糕模糊的照相机拍摄这些风景。或者,我们用更浅显的语言来说吧: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在他意识的伴随下而生活。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在舞台上,演员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仆人、士兵,或者王侯、将相。但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区别只是外在的、皮毛的,但这些表面现象之下的内核是一样的,都不外乎是可怜、痛苦和烦恼的戏子。在现实生活当中情形也是一样的。各人拥有的不同地位和财富,赋予了各人不同的角色,但各人的内在幸福并不会因外在角色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差别,这些人同样是充满痛苦和烦恼的可怜虫。忧虑和烦恼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它们的本质却大同小异。痛苦和忧虑的程度会存在差别,但这些差别却与人们的地位、财富的差别并不相匹配,即和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

对于人来说,客观存在总是直接存在或发生在他的意识里面,所以,人的意识构成是首要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意识比呈现在意识中的物象、形态更为重要。一切美妙有趣的事物,经由一个愚笨肤浅的人的意识反映出来,都会变得枯燥乏味。相比之下,塞万提斯却在一个简陋的牢房里完成了他的《堂吉诃德》。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始终不变。没人能够从自身个性中分离出来。

正如那些动物,不管人们把它们放置在何种环境里,它们都无法摆脱大自然为它们定下的永恒的局限。这一点解释了诸如“为什么我们在试图使自己的宠物快乐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努力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这种问题,这是由动物的本性和意识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人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