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34

第34章 胜利:法西斯投降(4)

莱特湾海战的爆发,是由美国发动对菲律宾的登陆战所引发。这次战役中,美国动用了17艘航空母舰,18艘护卫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24艘巡洋舰,141艘驱逐舰,另有无数其他舰只、鱼雷艇、潜艇和约1500架飞机。日本方面同样倾巢而出,将所有战舰都投入到战役中,包括仅剩的4艘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19艘巡洋舰,34艘驱逐舰和约200架飞机。

从总战局上来说,日军与盟军投入船舰总吨位超过200万吨,有约35艘航空母舰、21艘战列舰(主力舰)、170艘驱逐舰与近2000架军用飞机参与了战斗。日本完全是将这一次的战争当做是背水一战,毫无退路可言。也是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开始采取自杀式袭击。

联合舰队全军覆没

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联合舰队可分为四部分。

粟田舰队。即日本主力舰队,下辖“大和”、“武藏”两艘超级战列舰,另有“长门”、“金刚”、“榛名”三艘战列舰。其战略目的是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攻击美方登陆舰队。

10月23日,粟田舰队遭受美方潜艇袭击,损失3艘重巡洋舰,其中包括粟田的旗舰“爱宕”号。10月24日上午,美军侦察机发现粟田舰队进入锡布延海,并随后出动3艘航母分舰队进行拦截。当天10时30分,在260多架美军战机的轰炸下,粟田舰队再受挫折。其中“妙高”号受创过重,被迫返回文莱,“大和”等战舰全部中弹负伤,其中“武藏”号彻底失去战力(19时30分沉没)。

当天15时30分,粟田被迫下令撤退,暂时躲避美军战机的攻击。傍晚时分,粟田又再次向圣贝纳迪诺海峡进发。与此同时,大西泷治郎从吕宋岛派出的80架飞机对美军航母编队发动了攻击,击沉美方航母“普林斯顿”号。

西村舰队。主力为“扶桑”、“山城”号战列舰。该舰队和美方舰队的交锋,主要是苏里高海峡海战。

为了保持隐秘性,西村舰队和粟田舰队均一路保持无线电静默,虽然有效掩护了行踪,但各舰队也因此无法协调行动。25日2时,西村舰队进抵苏里高海峡,严阵以待的美方第七舰队以6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组成的舰队埋伏已久。西村舰队刚进入苏里高海峡,就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重重包围。下午3时,“扶桑”号遭到美军鱼雷攻击,并断为两截,另有数艘驱逐舰也在战斗中受伤。

3时50分,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美方凭借压倒性的优势,大败西村舰队,后者仅剩1艘驱逐舰得以从战场脱逃。

小泽舰队是日方的航母编队,含“翔鹤”、“瑞凤”、“千岁”和“千代田”号4艘航母,其中“翔鹤”号是珍珠港事件中仅存的大型航母。

这场海战中,日本的最后几艘航母因为舰载机损失严重(4艘航母仅剩108架飞机),仅担任诱敌的任务,目的是将美军主力舰队引开,使粟田舰队的袭击计划成功。除了航母外,小泽尚有战列舰2艘、巡洋舰3艘以及驱逐舰9艘。

24日午夜,由于美军认为粟田舰队已经撤退,故当发现小泽舰队后,美军第三舰队主将哈尔西将麾下所有航母用于追逐小泽舰队,其中包括17艘大型航母,8艘轻型航母,另有战列舰6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64艘,飞机1000多架。实力对比上,美军可谓牛刀杀鸡。

25日早上,小泽派遣舰载机进攻美方舰队,但孱弱的日本航空力量根本无法对美军舰队产生威胁,小泽派出的75架飞机大部分被击落。7时10分,美方侦察机摸清了小泽舰队的位置,其后哈尔西不断派出飞机发动攻击。很快,命运早已注定的小泽舰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所有航母均被击沉。幸运的是,当尼米兹获知粟田舰队再次进攻美方登陆部队的消息后,下令哈尔西挥师南下,救援登陆部队,小泽舰队因此免于全军覆没的境地,但他已经完成了诱敌的任务。

战至当晚,小泽舰队的航母全部沉没,另有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也被击沉;同时,向粟田发去诱敌计划成功的电报。但后者并未收到。也正因如此,粟田的舰队得以避免全军覆没——尽管在最后仅剩下一艘“大和”号可为一战。

萨马岛海战。10月25日凌晨,粟田舰队再次进入圣贝纳迪诺海峡。由于美军拥有强大攻击力的第三舰队已经被小泽引走,故美方登陆部队(第七舰队掩护)防备极为空虚。

当日军舰队出现后,第七舰队的司令金·凯德吃惊不已,尽管他拥有10多艘航母,但这些航母均是护卫型,且日方舰队的突然到来,使航母上的飞机无法及时起飞,日舰的巨炮极有可能会对美军带来重大打击。金·凯德一方面发出救援电报,一方面派遣驱逐舰拦截粟田的战列舰,以争取时间。

日方舰队冲破美军驱逐舰的拦阻后,向正在逃窜的美军护航航母发动炮击,炸沉一艘,炸伤多艘。由于粟田舰队散落分布,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9时20分,粟田整理队形,向莱特湾驶去。日方的战略计划只差最后一步——攻击美军登陆部队。

但就是这一步,却难如登天。察觉美军第三舰队正在赶来以后,粟田决定撤退,放弃了攻击美军登陆部队的任务,驶出圣贝纳迪诺海峡。美军飞机随后赶至,掉队的日方舰艇纷纷遭到攻击。当回到日本后,粟田舰队仅有一艘“大和”号尚有一战之力,这也是日军的最后一艘超级战舰。

经此一战,日本海军名存实亡,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海上军事行动,因而美军牢牢掌控了制海权,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十节 波茨坦会议——督促日本

无条件投降

二战最后的大国会议

1945年5月,苏军的红旗插上了德国的议会大厦,宣告了境内负隅顽抗的德国军队的覆灭和德国的投降。在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时候,苏军以有利的条件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了占领。对在德国这块土地上的利益早就垂涎三尺的英美虽然没有抢得先机,但是这并不能妨碍它们凭借自己国家的强大实力在德国甚至世界上分一杯羹。尤其是在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试验原子弹成功,杜鲁门得知后“精神振奋”。在对德国的战斗结束之后,对日的作战显得至关重要,杜鲁门希望尽快按照之前会议做出的决定对德国问题做出处理,并加快对日作战进程。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前的一座王室的宫殿里,苏美英三国的首脑举行了二次大战期间的最后一次首脑会议。波茨坦会议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是“炒冷饭”的会议,因为会议一再重申苏、美、英在之前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的决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动。波茨坦会议最大的进展就是要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二战。

苏、美、英三国先是重申了对德国的战后处置的方案。为了增强对抗苏联的筹码,美英两国拉法国入伙,瓜分战后的利益。会议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其基本原则是要重建德国的经济,在政治上对德国进行民主化,在思想上彻底清除法西斯主义思想,并对德国的领土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煤矿、劳动力收入等来抵消德国无力负担的战争赔偿。在对德国的处理中,总的政治原则就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波茨坦会议规定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由美、英、苏、法四国占领军总司令分别遵照本国政府的指令,分别在其各自的占领区内实行。

在军事上,要在战后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废除德国的一切军事机构,解散德国境内存在的一切纳粹组织,废止德国境内存在的纳粹法律;同时,逮捕并审判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犯,严格防止德国法西斯思想及其势力的复活。在政治上,恢复德国境内的民主制度,恢复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在经济上,消灭武器生产,控制武器生产的一切工业,促进德国发展和平经济。会议承认重建的波兰政府,讨论了对意大利等国家的处理方式,并同意其加入联合国的请求。

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赔款等问题,并分别作了规定。这对后来的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苏联在会议上重申按时参加对日作战的承诺。苏联的这一承诺不仅使中国的战局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满足了美国的要求。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除了再次强调对德国的处理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得到斯大林对日作战的承诺。美国希望苏联在远东地区对日作战,以加快战争的结束进程。波茨坦会议开幕之前,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在会议上,美国的领导人杜鲁门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斯大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也成了一剂强大时日作战的催化剂。

对日最后通牒

7月26日,美、英、苏三国共同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中国政府并没有参加波茨坦会议,公告的发布仅征询了中方的意见。公告除了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外,还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波茨坦公告》一共有十三条,其中强调《开罗宣言》必须实施,解除日本的力量武装,不能拥有可供其重新发展的军事工业。

在主权方面,日本只能在规定的地区行使主权,要在思想上彻底清除军国主义的影响,法西斯战犯一定要交给国际法庭进行审判。要清除在日本社会中存在的阻止民主发展的思想,直到日本建立起倾向于民主的政府,同盟军才从日本撤退。之后再进行五国外长会议,对日本的投降等事宜做出决定。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苏联也在中、美、英三国的公告上签字,《波茨坦公告》成为四国对日的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一共十三条,主要内容有:重申《开罗宣言》的内容必须实施;盟国将对日本进行最后打击,直到日本放弃抵抗;日本政府所有军队无条件投降,并且在投降后,完全解除武装,不能拥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军工业,战犯交付审判;日本的主权仅限于本地规定地区;日本政府须清除阻止民主发展的障碍,重视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基本人权;在达到上述目的,成立民主政府后,盟国才会撤退。

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美、英、苏三国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次会议。在这期间,前前后后一共有13次会议召开,持续时间长,斗争十分激烈。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英美同苏联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美、英、苏三国对战后的利益争夺变得明朗化。战后美苏关系的迅速破裂,就从这时开始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