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13

第13章 西线:法西斯铁蹄横扫西欧(2)

6月1日,天晴。英德空军在敦刻尔克爆发了大规模空战,德军战斗机有效地拦截了英机,盟军的船只遭到了德国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总计有31艘舰船被击沉,其中包括满载官兵的4艘驱逐舰,另有11艘遭到重创,德机被击落23架。这天是盟军损失最大的一天,但依旧撤出了6.4万人。

6月2日,英军为保持有生力量以应对德国对不列颠群岛的进攻,停止出动战机,只在夜间撤退。德国空军也由此改变目标,转为空袭巴黎。德国陆军成了主攻力量。当晚,盟军撤出了2.6万人,其中包括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

6月3日,在夜色中,英国远征军参谋部撤出,同时还撤出了2.6万名士兵,其中多为法军。

6月4日,德军装甲部队冲入敦刻尔克,担负后卫的4万法军全部被俘,但有2万多法军撤离了敦刻尔克。当天14时23分,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从5月26日到6月4日的整个撤退行动中,总计有338226名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3.3万人。这些官兵成为日后反攻的有生力量。这次行动也被称为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

盟军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出,但正如丘吉尔所评价的“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等待着盟军的是持续5年的更加艰苦卓绝的战争。

第三节 绕道马其诺,法国投降

纳粹旗帜插上了巴黎铁塔

二战前,法国人倾尽全力打造了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但鉴于防御工事造价昂贵(建造这道防线用了十多年时间,耗费了所有军费开支中的30%),仅建造于法德边境。当德军从阿登地区发动攻击,并攻入比利时后,马其诺防线彻底失去效用。及至今日,马其诺防线被用以形容看似坚固实则毫无价值的东西,这可谓是对二战前的法兰西的最大嘲讽。

6月5日,即德军攻陷敦刻尔克的第二天,此时德军已经绕到了马其诺防线的背后。他们在索姆河上发动大规模进攻,从莱茵河上游到阿布维尔的400多英里宽的战线上发起全面攻势。此际,法军仅仅剩下65个师,他们最精锐的部队和大部分装甲师均已经在守卫比利时的战役中覆灭。他们的对手,拥有143个师,其中有10个装甲师。在空军方面,法国空军力量原本就薄弱,在德军的闪电战面前又损失惨重。英国空军则表示需要紧守不列颠,仅仅提供了少量飞机。

此时的法国政府,已经弥漫着失败主义情绪。

部分法国部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均无济于事。德军如潮水一般涌进法国境内。6月10日,法国政府从巴黎撤出,并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6月14日,冯·库希勒的第十八军团进入巴黎。继1871年普鲁士军队开入巴黎后,德国人时隔69年后再一次进入这一伟大城市,巴黎铁塔上挂起了纳粹旗帜。

法国投降

6月16日,雷诺总理辞职,贝当接任。

6月17日,新上任的贝当总理通过西班牙大使向德国方面传话,要求双方停战。希特勒回复说,他需要和“盟友”墨索里尼商量这事。在此,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墨索里尼已经在6月10日向英法宣战。在战争爆发前,墨索里尼一再对希特勒表示,如后者和英法爆发直接冲突,他将无法为德军承担军事义务。然而,当看到法国战败已经近在眼前时,墨索里尼的市侩本性毕露,他向英法宣战,以图分赃。意大利在法意边境,即阿尔卑斯山和南方海岸一带,以32个师的兵力向6个师的法军发动进攻。然而,即使是这种32:6的单方面压倒性战斗,孱弱的意大利军队,却还是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在整整一周的“进攻”中,甚至丝毫不能迫使法国残军后退一步。

6月18日,希特勒邀请墨索里尼到慕尼黑探讨和法国停战的问题。墨索里尼收到希特勒的邀请后,自是“受宠若惊”。他所没有想到的是,元首另有打算。希特勒担心法国舰队落入英国手中,或是法国政府逃窜到法属北非或伦敦继续抵抗,故表示要对法国“温和一点”,以此来让法国人老实一点。墨索里尼提出的关于占领法国土伦、马赛以及解除法国在科西嘉岛、突尼斯等地解除武装的要求,均被希特勒否决。墨索里尼甚至没有被允许参与到法国和德国的停战谈判,希特勒要独享他的胜利果实。为了安抚他的伙伴,希特勒答应墨索里尼在法意签订停战协议之前,德国和法国的停战条约将不会生效。

法国的投降仪式,或者说德法间的停战谈判,于贡比涅森林的一处空地举行,这里是德国在1918年11月11日和协约国签订投降仪式的地方。希特勒选择在这里进行停战谈判,足见其狂妄以及报仇雪恨的用意。22年前德军投降时,希特勒尚负伤在床,得知德军投降的消息后,他的怨恨已然滋长。

当年的停战条约,是在一节火车的卧铺车厢上签订。该卧铺车厢在一战后被保存于法国博物馆。希特勒特意命令德国工兵将这节车子推到空地间的轨道上。车子的停放位置,也是当时德国使节向协约国(法军)统帅福煦元帅签署停战协定时的确切位置。

6月21日下午3时,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要员抵达谈判地点,其中包括德军海、陆、空三军司令格雷德尔、勃劳希契、戈林以及外长里宾特洛甫等人。在离车厢停放地点200码处的阿尔萨斯-洛林雕像前,希特勒走下汽车。德国人将雕像上的一把剑用纳粹军旗覆盖,以防让希特勒看见,那把剑刚好插在一支巨鹰上,那头鹰代表旧德意志帝国。这一雕像,几乎囊括了法、德间近百年的恩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得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这两处的煤矿为德国的崛起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一战后,法国人收回了这两处,并立了雕像。现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堪称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又一次以战争的方式纠葛到一处。

在空地中央,有一大花岗石,希特勒和他的要员驻足了好一会儿。上面以大字碑文镌刻着: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他所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希特勒读了遍碑文,戈林也跟着读。6月的阳光照在这片寂静的森林中,但化不开的是两个伟大民族间的仇恨。

随后,希特勒一行进入了早已准备好的车厢,坐在了1918年福煦坐的那把椅子。对法国人来说,这里可谓是一处圣地,但他们要接受的将是耻辱。德国人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法国代表团在6月22日18时50分被迫签字。

除去诸多对法国不利的要求外,法国得到的“温和”对待是在南部和东部继续保留自己的政权,相对于任何一个被纳粹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被侵略国家完全击败的国家而言,这几乎是难能可贵了。德国人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整个法国占领。这样,在战争进行的数年中,以维希为首都的法国依旧以独立国家的形式存在,并统治着法国五分之三的领土。

至6月22日,曾经拥有300万大军,和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陆军的法国,在战争爆发后仅仅6周即投降。

法国的投降是二战中的一件大事,纳粹铁蹄从此统治了几乎整个西欧大陆,前者也成了二战中向轴心国投降的唯一大国。但法国的自由之火并没有就此熄灭,戴高乐将军流亡伦敦,开始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另一方面,法国陷落以后,不列颠成了孤岛——纳粹铁蹄的下一个目标。

第四节 流亡伦敦,戴高乐建立自由法国

法国投降了,但法国人并没有屈服。在投降前夕,时任国防部次长的夏尔·戴高乐流亡伦敦,开始领导抵抗运动。这就是有名的“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生于法国西北边境城市里尔,父亲参加过普法战争,颇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对幼年的戴高乐影响甚大。年轻的戴高乐,身材魁梧,一心从军,并在1909年考入圣西尔军校。毕业后任驻阿腊斯第三十三步兵团少尉军官。有趣的是,该团团长即一战中的法国英雄以及维希法国的首脑贝当。早期的戴高乐,和贝当关系极为密切,两人间的友谊保持了很长时间,在二战期间又走向了对立。

一战期间,戴高乐参加对德作战,在1916年凡尔登会战中受伤被俘。德国投降后,重新回国。但没多久又被派往波兰和苏俄红军作战。二三十年代,戴高乐担任过圣西尔军校讲师,又先后在东地中海地区参谋总部和国防部总秘书处任职,并发表了一系列军事着作。1937年,担任坦克团团长。他提出了不少建立机动性部队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

1940年夏,德国闪击西欧,戴高乐被擢升为准将,授命组织一个装甲师,可惜为时已晚。6月5日,雷诺任命戴高乐为国防和陆军部次长。随着德军的步步紧逼以及投降派在政府中占了上风,法国已经危在旦夕。戴高乐建议将政府迁往北非继续抵抗,但贝当将首都迁往维希后,向德国投降。

6月17日,戴高乐随英机飞往英国。次日下午6时,戴高乐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演播室向全法国发表讲话:“我是戴高乐,我现在在伦敦……法兰西抵抗的火焰绝不应该熄灭,也绝不会被熄灭!”

6月17日,贝当政府已经通过西班牙向德国发出了求和声。同一天,戴高乐和法国军政要员前往机场为离开巴黎的英国将军斯皮尔斯送行。在飞机行将起飞时,戴高乐突然跑向飞机。当追上以后,醒悟过来的斯皮尔斯急忙用手抓住追上来的前者的胳膊。时间刚刚好,当戴高乐的双腿尚在空中乱蹬之时,飞机就带着他往伦敦飞去。在场的法国官员无不目瞪口呆。

流亡伦敦后,戴高乐即向法国人发表了那篇着名的广播《告法国人民书》。这标志着自由法国运动正式开始。起初,戴高乐对于自己此前的同僚魏刚将军仍心存侥幸,曾写信表示希望他也能离开法国,凭借他的威望领导抵抗运动。但魏刚已经甘做亡国奴,心安理得地做了维希法国的国防部长,并通过军事法庭宣判戴高乐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