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154000000039

第39章 哲人逸事(3)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非常主观的,是人们知觉器官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确信,凡是所经验的东西都要表现出几何学与时间科学所描述的那些特性。假若你总戴着蓝色眼镜,你可以肯定看到一切东西都是蓝的。同理可知,由于在精神上老是戴着一副空间眼镜,你看到的一切东西都一定永远在空间中。

所以,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不是概念,而是“直观”的两种形式。我们的精神构造是建立一些范畴,对于凡是所经验到的事物都可以适用,但是无法设想它们适用于事物本身。比如眼镜作为一个范畴,我们能够经验到某一副金边眼镜,但不能适用“眼镜”自体,因为“眼镜”自体不是一个实体,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当中,虽然它是产生感觉的原因,却是我们无法具体认识的。

边沁如何进行功利主义计算

边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人,他开创了功利主义学派。所谓“功利主义”,在边沁看来,是一种以理性为根据的有关人的行为评价的规范性学说。此学说主张,人的行为总是带有目的性的,对行为的评价一定要从结果进行判断。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边沁认为,大自然把人置于幸福与痛苦的主宰之下,“善”便是幸福的增加,而“恶”便是痛苦的增加。人的行为一直是求福避祸的,即在追求更多的幸福的同时避免更多的痛苦。那么究竟如何计算呢?边沁认为评价的工具便是效用。人们在某个事物或行为上得到利益、幸福和欢乐,便是效用;相反,假如获得是伤害、不幸和痛苦,那便是负效用。两者相加,便是总效用或总幸福。在边沁看来,人们从事物或行为上获得的效用是能计量的,能加总求和的。

在边沁的理论中,社会只是每个个体的总和。个体是真实的,而社会是虚构的,所以,边沁有关效用的计算与评价,均是以个体为根本与对象的。但是,边沁对功利主义哲学的研究目的与归宿,却要为法律与政策制订提供评价根据,因此,以个体为出发点的研究的最终目的将是社会。

叔本华怎么谈黑格尔

亚瑟·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方面,主张忘我禁欲,持悲观主义态度,被称作“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生命“哲学”的先驱人。

叔本华和黑格尔在理念与概念的关系上有着很大的认识不同,这是他们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叔本华在《叔本华全集》中阐述了对黑格尔的评价:借由上方权力所任命的黑格尔,身为持有证书的大哲学家,竟然是一个头脑迟钝、谈吐乏味、让人厌恶、缺少言语方面知识的骗子,他极其厚颜无耻,将一些无比疯狂的神秘的歪理学说乱写一气,拼凑在一块儿。这些歪理学说被雇来的追随者们称为是不朽的智慧,并被他们欣然接受了,所以组成了空前完美的赞扬大合唱。

除此之外,他还在《叔本华全集》中写道:“假如你想使年轻人的才智变得迟钝,而且将他们的头脑修理得无法思考,那么你最好让他们去读黑格尔。原因在于那些互相抵消与彼此矛盾的词句的怪异堆砌,能够驱使心灵白白地折磨自己,试着思考和它们相互联系的东西,直到最终精疲力竭完全崩溃。所以,一切思考就此被彻底摧毁了,年轻人最后将空洞的、肤浅的连篇废话误认成是真实的思想。”这两段话都充分表现了叔本华对黑格尔思想所持的鄙视态度。

被称作“丧家狗”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列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就是这样一位圣人,到底为何被称作“丧家狗”?“丧家狗”用作形容其他人可能带有侮辱的意思,可是对孔子来讲却是揶揄的说法,而且还获得了孔子本人的认可,这其中包含一个典故。

当年,孔子怀才不遇,难展抱负,便离开了鲁国,带着弟子游历他国,多次遭遇生命危险。在陈国时,由于他的长相与阳虎相似,被当地百姓误认成是阳虎而遭受围攻,被囚禁了整整五天。在宋国又险些被宋大夫杀掉,处境异常凶险。尽管屡遭危险,狼狈不堪,可是孔子一直保持豁达的态度。之后到达郑国,孔子和其弟子走散了,他遂站在郑国东门等候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子贡向旁人打听自己的老师,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其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腰部以下却要比禹短三寸。累累像丧家之狗。”后来子贡找到孔子,将那个郑国人的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大笑道:“外貌形容倒是其次,可是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如此啊!确实如此啊!”

所以,句中所指的“丧家狗”并没有丝毫的贬义,反而有些寂寞英雄的味道,用来对比孔子的一生,也无不妥。

老子真的是孔子的老师吗

传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向老子问礼,孔子和老子第一次见面后,就对弟子们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而在第二次见面后说:“孔丘闻之,觉己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己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

孔子一生有很多老师,孔子曾周游列国13年,在旅途中他拜了很多老师,而老子为其中的一个。孔子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戴礼记》中记载:“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虽然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但两人在学术研究上互通有无,真正体现了智慧不分流派宗门。

一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孔子的学说不同于老子道家,而儒家理论却不能完全脱离老子学说,二者互成对比、互为补充支撑。儒家和道家都讲究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二者在很多理论上异曲同工。孔子曾就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这也是两位圣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探讨。

庄子借粮

庄子,名周,中国先秦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与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因道家学术而闻名,可是他家里却穷得很。

有一次,庄子家实在是揭不开锅,无奈之下,他便去监河侯家借粮。监河侯闻听大名鼎鼎的庄子来了,很热情地接待他。庄子向监河侯表示自己没吃的,想借些粮食,等自己领到俸禄就还。监河侯听后,想故意为难庄子,于是假装欣然答应,说道:“我非常想借粮给您,但是实在没那么多粮食能借。不过无须担心,我很快便要征收税金了,等我收到税后,就借您三百金,如何?”庄子听完,便收了笑容,说道:“这个先不着急说,我来给您说说我来时的所见所闻吧!”

昨日在来你这儿的路上,听见有声音喊我。细找之下,发现路旁的车辙内有一条鲋鱼,由于没水,挣扎着就快死了。鲋鱼说:“庄子先生,我是东海水族,不幸落此地步。请您弄些水来,让我活下去吧!”我说:“鲋鱼先生,您太可怜了,我非常同情您!我立刻去游说吴王与越王,让他们开河渠,引入西江的水来救您,如何呢?”鲋鱼听后,十分生气地说道:“我如今离开大海,无处安身,只需一斗一升那么点水便能活命。没想到你竟然说出那么不着边际的混账话。你去引西江水,还不如早些到鱼干店内找我呢!”庄子讲完这个故事便离开了。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生活虽然穷困,但并不愿意与权贵周旋,宁愿忍受贫寒,也不想在精神人格上妥协。他经常使用寓言故事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也经常抨击权贵的虚伪和不仁。

契友惠施

惠子,名施,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者与支持者。

惠子是庄子一生的契友,他和庄子都喜好辩论,辩才无比犀利。他们也都非常博学,对探讨知识有着浓厚的热忱。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辩论,就是在他们散步的时候引起的。

一日,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道:“白鯈鱼在水里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道:“你并非鱼,如何了解鱼是快乐的?”庄子答道:“你并非我,如何了解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辩道:“我并非你,当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并非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能肯定的。”庄子答道:“请将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便是你清楚我了解鱼的快乐因而问我,因此我能够在濠水的桥上了解鱼是快乐的。”

庄子对世界的认知,常常带有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继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可是惠子却不同,他站在分析的立场上去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不同的认知态度的产生,是因为他们性格方面的差异,庄子带有艺术家的风貌,而惠子具有逻辑家的个性。因为相异的性格,导致了两种对立的思路——庄子超然物外,惠子则迈向独我论。

尽管庄子和惠子观点不同,性格相异,可是在友情方面,惠子却是庄子唯一的契友。惠子死后,庄子送葬,途经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自己的人说道:“楚国郢人的鼻子上溅到了一滴像蝇翼那么大的污泥,他便请匠石帮他削掉。匠石挥动着斧头,呼呼作响,随手便劈了下去,将那小泥点彻底削掉,而鼻子未受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此事,便找来匠石,让他帮着试试看。匠石回答,他之前能削,可是能让他削的那个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便无相契的对手了,也没有谈论的对象了!”由此看出,庄子与惠子之间有着十分深厚真挚的感情。

阮籍的“青白眼”是怎么回事

阮籍,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思想家、玄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母亲去世,下葬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个人叫嵇喜,他当时官位很大,地位也很高,但是阮籍最看不起这种急功近利的人,所以正眼都不看他,于是朝他翻了个白眼,也不起身接待,弄得嵇喜很是尴尬。在灵堂前嵇喜哭拜的时候,阮籍本应该陪着一块哭,可他却披头散发坐着,也不站起来也不哭拜,仅仅两眼空洞无神注视前方,表情木然。嵇喜一脸被人侮辱的表情回了家,嵇喜的弟弟嵇康看到哥哥脸色很不好看,便上前问怎么回事。嵇喜就说阮籍太过傲慢无礼,一点都不把人放在心上。嵇康说阮籍就是这样的人,从来不管别人的想法,喜欢就正眼看人,不喜欢就翻白眼,而且他特别看不惯追逐功名利禄的人。

等到嵇康来吊唁时,提了一壶酒,背了一张琴,他看到阮籍骨瘦嶙峋,面色土灰,知道阮籍因为母亲去世心中悲痛异常,于是没有先哭拜,而是和阮籍对饮并为他抚琴,来缓解他内心的哀伤。阮籍果然神色缓和了不少,对他青眼相待。阮籍的“青白眼”便从此闻名,而“垂青”一词也因此而产生。

魏晋时期的名士多不拘礼法,任性,阮籍从来都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委曲求全。这也体现他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他性情放荡不羁,为人不拘小节,曾经独自一个人驾着车,走在乡间的小路,欣赏沿途的美好风景,忽然发现没有路了,内心悲痛难当,大哭一场,以此来宣泄对现实生活的愤懑不满。

嵇康风貌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末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是古代有名的美男子,但如此相貌堂堂之人,竟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个性,身处乱世的嵇康,他的思想和行为展现了那个时期独有的风貌,以及他与时人相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