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154000000015

第15章 名家风范(1)

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曾经存在于久远的历史时段当中,但同时也存在于未来的宇宙世界当中,他们手上持握着智慧的盾牌和批判的宝剑,坚持追寻真理,探索世界和人类的本质。他们是东西方历代的哲学大家,也是哲学精神的守护者和缔造者,他们在世界上是极少数人,却成为大多数人的灯塔和星光,指引着人类文明乘风破浪,走向智慧的彼岸。

泰勒斯为何被称为“哲学第一人”

泰勒斯是古希腊时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有名字的思想家。泰勒斯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被称为“哲学和科学的祖父”。他曾经试图在观察和理性思维的帮助下来解释世界,提出了水的本原说,即“万物皆起源于水”,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

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他是个多神论者,认为世间充斥神灵,连石头也是有灵魂的生物。为了证明这一点,泰勒斯曾用磁石和琥珀做实验,发现这两种物体对其他物体有吸引力,因此认为它们内部有生命力,只是生命肉眼看不见。泰勒斯强调万物有灵,整个宇宙的生命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泰勒斯在科学和哲学的范围中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为日后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后人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科学家,无愧于“科学之祖”的称号。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存在”概念的人是谁

公元前6世纪,巴门尼德是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存在”概念的思想家,他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巴门尼德深受他老师的影响,否认感觉具有真实性,但是他并不由此否定一切认知,而是尝试通过理性思维来把握真实事物的存在。

巴门尼德认为,真正的实在即是存在,存在是万物之始的“一”,而“一”则具有永恒不变、独一无二、不可分割、不生不灭的基本特性。针对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观点,巴门尼德反驳他说:“没有事物会改变,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他认为凡是感官能够感觉到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存在,而真正的存在唯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因此,巴门尼德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能够存在的和能够被思想的,其实是一个东西。依照巴门尼德的理论,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必定是想到了某个具体对象,当人使用一个名称的时候,它必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语言无法单独存在,它们都需要在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存在。而且,既然可以在此时和彼时同样思考一件事物,同样说到某个对象,那么,这个事物和对象就必然在所有时间内都存在。由于变化包含着事物的产生与消灭,因此,“存在”是没有变化的。

巴门尼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模式,影响了后世大多数形而上学者,一直到黑格尔都使用这种模式。因此,后人常常认为他创造了逻辑,但实际上,他真正创造的是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安提斯泰尼是怎样一个人

安提斯泰尼是古希腊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是犬儒学派的始创者,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安提斯泰尼由于母亲是奴隶的原因,导致他不能成为全权公民,但这不影响他对哲学的热爱。青年时期,他曾跟随智者高尔吉亚,并传授智者的学说。后来,他一直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并认为自己是苏格拉底的精神传承人。他曾在城邦中专门供非雅典人使用的希诺格斯体育馆讲授哲学,由于体育馆的名字意思是狗窝,从此这个学派就背上了犬儒这个称号。

安提斯泰尼的学说主要集中在伦理学方面。他发挥了苏格拉底重视德行的思想,认为美德是唯一必须追求的目标,只有经过肉体的刻苦磨炼才能得到,这是唯一切实可行,是能够实实在在得到的幸福,他鄙视一切舒适和享受,这也成为了犬儒学派的伦理宗旨。

安提斯泰尼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提出理论的同时也出版了诸多着作,《西落》和《阿切斯劳》是他哲学理论的代表之作。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重视知识和智慧,主张由智慧人来治理国家。后继者们把他的伦理学原则推到了极端的地步。

谁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谓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事物的灭亡就是原子的消散。

由于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而虚空是一种绝对的空无,也是原子运动的唯一场所。原子是一种存在,而虚空是一种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原子的实体而言,虚空是没有存在性的。

因此,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际存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旋涡运动中产生的,而宇宙中有无数世界在不断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也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构成人的原子和构成宇宙世界的原子都是最小的粒子,也都是同一类的原子,也就是说,构成宇宙的原子经过不同排列组合也同样可以构成人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一个小宇宙。

谁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世纪,一位传奇的希腊哲学家曾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图里城制定过法典。他就是普罗泰戈拉,作为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多次来到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与民主派大政治家伯里克利结为挚友。普罗泰戈拉出生于阿布德拉城,他一生周游各地,沿途收徒并传授自己的思想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大家尊敬的“智者”。但晚年,据说因“亵渎神灵”被控,自己呕心沥血的着作《论神》被焚,本人也被逐出了雅典,死在了去西西里的途中。其着作除了少数片段还存在世上外,其他均已失传。他的哲学思想,目前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普罗泰戈拉篇》《泰阿泰德篇》中获得。

普罗泰戈拉吸收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思想,并认为我们对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的感觉是真实的,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他认为,每个人的感觉都是有据可依的,我们根据各自的感觉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作出了不同的判断,没有所谓的真假之分。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命题,也就是著名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认为事物的存在与否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感觉事物如何,事物就是那样。

由此他又提出了一个影响他命运的观点“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人的感觉就可以获得知识。他就是根据这种观点,对当时的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质疑:“至于神,我没有见过,既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实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像什么东西。”

苏格拉底最主要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也是后人公认的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的出现改变了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的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感觉的世界是变化无常的,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就不能在自然世界中寻找,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明朗起来。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作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伟大哲学家,他一生热爱母邦,致力于教化青年,虽然他死于社会的悲剧之中,但是他到死都在践行自己的哲学理念。

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是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他也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容貌平凡,扁平的鼻子,凸出的眼睛,肥厚的嘴唇,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但他语言朴实却有着神圣又伟大的思想。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外度过,喜欢在大街上高谈阔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虔诚?以及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是不是一个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学你会些什么?你是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克服自己的无知?等等。关于贯穿这些讨论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到,自己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从而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士,我也要追随她的脚步,我会成为别人在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

柏拉图有哪些哲学观点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建者,其着作《理想国》阐释出欧洲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分类雏形:知、情、意三分法。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与生俱来的,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思想将人们的关注视野从外在拉回到了人的本身上,认为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广度和深度,这给智者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谁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才离开。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待了两年。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这使得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一句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正表现了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之间的关系,柏拉图个人观点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这种唯心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举个例子,这里有一只扇着翅膀的鸡,这只鸡的“形式”就是它会扇翅膀,会咕咕地叫,会下蛋,等等。但当这只鸡死了,“形式”也就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鸡的“质料”。在这里,虽然“质料”是鸡会扇翅膀的前提,但却是不可缺少的载体。“形式”虽然是扇翅膀、会下蛋的“鸡”成为“鸡”的内在原因,但如果没有本身的“质料”,也无法成就一只真正的“鸡”。

亚里士多德不仅在哲学上造诣很深,而且精通天文学、地质学、动物学、生理学、胚胎学、地理学、解剖学、物理学,总之,涉及了古希腊人已知的所有学科。亚里士多德一生一共撰写了170多部着作,他的着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希腊最后一位护教士是谁

德尔图良,生于北非迦太基城。原是异教徒,约于195年皈依基督教,是基督教著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因其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语宗教的教父和神学鼻祖之一。他曾受希腊和拉丁文化双重教育,对哲学、医学、文学颇有研究,尤为擅长法律诉讼。德尔图良所使用的神学方法,主要以写作思辨性的基督教神学与反对异端的着作为主。有人称他是“希腊最后一位护教士”,也有人说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