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7153900000009

第9章 节庆庙会(4)

同时,庙会发展的日渐兴盛,前来上香朝拜的人也愈来愈多,这些人被统称作“香客”。香客前往泰山上香,或是许愿或是还愿都属自愿。当有相同信仰的人多了起来,具有大众性质的民间组织——香社便顺势而生了。

“香社”也叫“香会”,主事之人被称作“会首”“社首”或“香首”。香社的产生是庙会步入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此之后,每年的泰山庙会都在泰山上红红火火地开展着。

天津皇会为何会有皇家气势

天津皇会,也就是昔日的“娘娘会”或“天后圣会”。

据民间口传,它源自元明时期,是汉族民间风俗和民间的一种信仰活动。

依据相关文字记载,它始于清朝康熙四年,乾隆年间改名称“皇会”。天津皇会是以往天津民间极其隆重的风俗活动,起初只是为了祭拜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她生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举办的庆典仪式,随着以后的发展而日渐丰富壮大。天津皇会还是除老北京庙会之外,最具皇家气派的一个庙会。

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时期,康熙、乾隆皇帝曾经屡次驾临津门。

传说康、乾两位皇帝在南巡过津的途中,都为迎驾举办了隆重的仪式,两代都御赐了黄马褂,自此之后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与大都会城市而闻名天下,两朝皇帝所驾临的天津皇会也因此扬名四方。

天津皇会的会档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带有服务性质的会,比如扫殿会、净街会、请驾会、梅汤会等。

第二类是具有仪仗性质的会,诸如门幡会、太狮会、广照会、宝鼎会、接香会、日罩会、灯罩会、銮驾会、华辇会、护驾会、灯亭会、鲜花会等。

第三类是以各种乡村民间花会作为基础的表演,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皇会的内容也丰富多样,涵盖了杠箱、鲜花、法鼓、门幡、秧歌、提炉灯、大乐、高跷等40余种。可以说是“百戏云集”。

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天津皇会日益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把神只崇拜、宗教信仰、问医求子、祈福还愿、赛会演剧、男女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融为一体的庙会形式。

马街书会为何成为民间曲艺盛会

马街,本名马渡店,后来又叫马渡街,它隶属于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在历史上,是一个“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兴盛之所。马街有一个极其着名的艺术活动——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俗称“十三马街会”,时间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是所有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河南诸地和安徽、河北、山东、四川等省成千盈百的民间曲艺艺人,携鼓背琴,齐聚马街,唱弹献艺,以说书会友。

正月十三的早晨,诸地的艺人均自四面八方到达会场。他们一两个人搭伴,三五人为一组,在河坡上、山岗处、麦田中、小路边摆下阵式,支起摊子,打起竹板,拉上琴弦,这便动嘴说唱了。会上的曲艺样式众多,曲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徐州琴书、乱弹、道情等,规模之大甚为壮观,形成了整个民间艺术的奇特景观。这便是持续了700余年而不衰、被称作中国文化历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与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称为中国北方的两大书会。因为马街书会带有特殊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与浓郁的汉族文化内涵,所以被誉作“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由此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杭州吴山庙会有何特色

吴山庙会是浙江杭州与安徽合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庙会,它是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换、文化娱乐集一体的汉族民间风俗娱乐文化活动,吴山庙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大夫伍子胥和唐末五代十国的吴王杨行密而创建的寺院。

有庙也就有会,吴山庙会的缘由已久。先前的庙会,除烧香求佛、测字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之外,另有卖书画、庙台戏、变戏法、耍杂技、卖花、斗鸟,及商家、小摊贩在寺院周边与沿街摆摊卖东西,民众赶庙会通常是“闻风而去,满载而归”。

吴山庙会,不但自古便有,还四季延续,各有特点。从大年初一至正月十八,登山的多数是杭州当地人,目的是为了辞旧迎新,祈求新年之好运;二月和三月期间,杭嘉湖附近的香客纷纷涌入杭州城,通常是先至灵隐、天竺、玉皇山、净寺,最后才前往城隍山。到达这个地方之后,香烛已经烧完了,香客便想着买些东西回去。因此,吴山脚下清河坊周边的胡庆余堂、孔凤春、多益处、状元楼、张允声、方裕和等商家的生意尤为好,享誉中外,和庙会的兴盛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立夏到来,农忙便开始了,外地来此的香客也少了。

人们对吴山庙会最感兴趣的就是“鸟市”与“花展”。在“先贤堂”对面的树荫下和石墩上,摆放和悬挂着各式各样的鸟笼,笼子里有画眉、八哥、鹦鹉、芙蓉、竹叶青、黄豆儿等,种类众多,它们迎接着朝霞,高声的鸣叫,真是百鸟争鸣,静中有闹啊。

和孤山的清静幽雅相映成趣,吴山是民间风俗荟萃的大舞台,吴山庙会便是这个天地舞台上所演出的一场大戏。每位逛庙会的市民,与那些买卖吆喝的各家商户、表演技艺的汉族民间艺人一同成为了这个大舞台中的一个角色,原因在于他们不但是观赏者,还是参加者,一起演绎了民俗风情的灵动场景。

如今的吴山庙会,它的意义不只在于为百姓提供购物、娱乐的场地,更为重要的是,庙会本身丰富多彩的内容与浓厚的市井气息,传承着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种种生活细节,使杭州人在高楼耸立的现代都市之中,还可以在这儿找到昔日的市井风貌,抚慰怀旧的心灵。

什么是黄大仙祠庙会

在民间,黄大仙也叫药仙,对其流传最广的就是他治病救人的传说与赠医施药的济世善行。

广州的黄大仙祠,叫“金华分迹”,也叫“普济坛”,是岭南首间供奉黄大仙的道观,它位于荔湾区芳村花地大凼尾。除此之外,香港也存在黄大仙祠,作为香港最知名的寺庙之一,在当地和海外均颇具盛名。

在清末民初时期,黄大仙祠的香火非常鼎盛,很多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南海、顺德等地的善男信女都前来烧香拜神,问医者、求财者、求子者、求福者非常多。1993年12月,黄大仙祠重建。1999年2月,黄大仙祠建成之后便对外开放,历年来黄大仙祠拜神的人数达60万人以上。

黄大仙庙会的举办时间在每年的春节初一到初七期间。清末民初时,在黄大仙祠的正门外搭建戏台,持续演粤剧3-7天,均是通宵演出,每晚都有上千人来此观看。

另外,也有醒狮表演、腰鼓队表演和杂技表演以及民间工艺摆卖、黄大仙祠派米、送药等风俗活动。庙会相当热闹,每日引得数万人前来参加,就连香港、澳门等地的善信们也赶来加入。由于影响力的日渐扩大,黄大仙庙会渐渐发展成传统习俗。如今对黄大仙的信仰已遍布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地区。

1966年,黄大仙祠自广州搬迁到香港的九龙,占地约一万八千平方米,相传祠内的黄大仙“有求必应”,所以香火十分鼎盛。

庙会期间,每位黄大仙的弟子和嘉宾均会在正午时分聚在祠内的主殿参加祭祀活动,场面异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