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17151100000054

第54章 三等奖(4)

(1) 2005年在设立航空科学基金的纪念日11月18日召开了集团公司“纪念航空科学基金实施20周年座谈会”。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育中, 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李明、关桥等院士, 各科研院所和航空高等院校主管基础研究工作的领导和航空科学基金管理人员, 曾经在航空科学基金理事会、管委会、基金委和专家委工作过的领导和专家以及部分获得过航空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人员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总装备部预研局派预研基金办公室参谋芮红参加了会议。杨育中在会上做了题为《弘扬航空科学基金工作的优良传统, 不断提升航空科技源头创新能力》的主题发言, 充分肯定了航空科学基金资助的作用和成效。他强调,“十一五”将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5年, 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进一步发挥航空科学基金的优势。他提出, 要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准确把握航空科学基金的定位; 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 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适于基础研究的环境; 重视有才华的研究人员的培养,支持创新研究群体;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管理, 促进基础研究发展; 坚持管理创新, 不断提高航空科学基金管理水平。我以《航空科学基金20年》为题概括地总结了20年的基本情况, 芮红参谋讲话祝贺航空科学基金实施20年取得的成绩, 9个单位做了交流发言, 集团公司表彰了一批在航空科学基金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当天出版的《中国航空报》上用两个整版的版面专版刊登了我们为纪念航空科学基金实施20年撰写、编辑的一组文稿和图表。

( 2 ) 编辑出版了《航空科学基金20年》纪念册, 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育中亲自为纪念册作序。纪念册通过航空科学基金办公室编写的综合资料和航空科学基金资助单位各类人员撰写的文稿,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航空科学基金20年的发展历程, 展示了航空科学基金资助的作用和成效。全书大约20万文字、近400幅图片, 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史料。

航空科学基金面向航空行业各科研机构、航空高等院校、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始终定位于航空武器装备预先研究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部分探索性强的应用研究, 特别是探索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的科学研究活动, 为研究新型航空武器装备和解决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中的技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自1985年至2005年, 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 飞行器设计和结构强度, 飞行器推进系统, 机载武器与火控系统, 飞控、机电与防护救生, 航电、电气与计算机, 航空材料技术, 航空制造技术, 试验、测试与计量校准技术, 航空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等研究领域共资助了2960项面上项目、7项重点项目、84项青年基金项目, 资助总金额12264. 3万元, 从事航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达18794人次。

截至2005年, 已经结题验收的2668项航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项目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被SCI、EI、ISTP等国际著名的检索工具收录; 一些项目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 申请并授权专利,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 一些项目促进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很多项目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发展,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或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许多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防科技预研(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开发) 及武器装备型号研制或现役装备改造中转化应用。综合统计资料表明, 受航空科学基金资助单位, 很多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的获奖人在相关科学技术领域曾受到过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63%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奖前曾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 国家技术发明奖53%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奖前曾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 航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起到了先导和源头的作用。航空科学基金以创新项目凝聚人才, 以创新实践培养人才。已完成的项目共培养博士后263名、博士2075名、硕士4666名。综合统计资料表明, 受航空科学基金资助单位, 70%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前曾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 81%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前曾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 78%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批前曾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 70%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受聘前曾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 航空科学基金已经成为航空科学技术领域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重点实验室是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1993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单列一章, 明确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规定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规定“国家建立自然科学基金, 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 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 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航空工业领导一方面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航空科学基金, 另一方面又在军工部门率先建设了部门重点实验室。

“八五”期间, 为了加强国防科技基础性研究, 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增强国防科技发展的后劲, 根据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 国防科工委确定在中航总建设“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超精密加工技术”、“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先进复合材料”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家计委在中航总建设“凝固技术”和“软件开发环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领导重视, 科技局和计划局组织得力, 各承建单位齐心协力, 由中航总独立承建的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均按国防科工委批准的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按时或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 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与航天工业总公司合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和与船舶工业总公司合建的“鱼雷制导技术”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也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中航总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的成绩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的充分肯定, 多次受到表扬, 预研局认为中航总搞得最好。因此, 在1997年11月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上专门安排中航总介绍经验, 这也是大会唯一一个介绍部门抓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的发言。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航空工业领导认为上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还不能满足航空科技、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1993年6月26日中航总成立之后就酝酿建设一批总公司级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1994年1月, 中航总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改善科研条件, 加强航空重大科研试验手段配套建设。”力争1995年前建成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九五”投入使用; 同时“要规划建设20~30个总公司级的重点实验室, 使全行业具备现代飞机的设计和试验能力”。1994年1月14日中航总专题办公会议决定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准备工作。1995年5月23日中航总成立重点实验室领导小组, 张彦仲副总经理任组长, 计划局和科技局局长任副组长, 成员包括其他9个有关业务局的领导。同时, 组成重点实验室建设办公室, 处理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日常工作。1995年8月4日颁发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定》。1996年1月8日中航总党组《关于进一步加速航空工业科技进步的决定》要求航空科技发展必须贯彻“科教兴业”的战略指导思想,“要统筹规划逐步建立30个左右总公司级的重点实验室”。

1996年我调任中航总科技局综合计划处任副处长, 中航总重点实验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是我的一项主要职责。根据党组的决定, 按照张彦仲副总经理的指示, 科技局会同计划局结合科研院 (所) 的结构调整和高等院校“211 工程”建设项目规划, 经过调研论证并商有关业务局编制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九五”建设项目规划》。该规划确定了建设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5 项基本要求: (1) 必须有明确的需求背景, 与型号研制和重点预研项目相结合, 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建成后能马上发挥效益。(2) 实行“独生子女”计划, 一个专业只能建一个, 不搞重复建设。研究方向应体现承建单位科学技术优势和特色。(3) 坚持高水平、高起点。建成后应达到国内一流,并且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水平, 为21世纪攀登科技高峰创造条件。( 4 ) 必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使重点实验室成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地。( 5 ) 建设投资的80%以上要用于购置高水平的仪器设备, 以改善承建单位的科研条件, 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该规划将重点实验室分为3种类型 (新建类22个, 少量投资类5个, 挂牌类12个) , 并且明确了建设经费的筹措渠道。

到1998年10月,“九五”规划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已有11个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 有11个已安排经费进行建设。已建成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的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科研实验条件, 对重点预研项目和型号研制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如: 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重点实验室的“高空台”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空间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空间快速凝固地面模拟方法和实验装置”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 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如: 空间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炳波教授1998年被评为中国青年科学家、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暨航空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关桥院士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为了总结两年多来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交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 进一步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努力完成中航总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九五”建设项目规划, 增强航空科技发展的后劲。中航总于1998年11月3~5日召开了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 这是一次务实的会议, 所有重点实验室 (包括国家级和总公司级) 的领导、在建及拟建重点实验室承建单位主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领导约100人参加了会议。会前,各重点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承建单位均按中航总的要求上报了工作总结。会上, 张彦仲副总经理做了题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讲话, 全面总结了中航总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绩, 并从知识经济、技术创新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建设重点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 对继续落实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九五”建设项目规划, 确保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的完成提出了具体要求; 石川副总师向大会报告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情况,8个重点实验室在大会上介绍了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 张彦仲副总经理在闭幕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总装备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新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张洪飚、刘卓维、胡子建和航空工业老领导徐昌裕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会议通过主题报告、经验介绍、参观典型重点实验室, 向有关部门全面汇报了中航总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规划、重点实验室在航空科技及整个国防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已经发挥的重要作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以期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实现中航总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九五”建设项目规划。

从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到1999年6月中航总改组为两个集团公司期间, 机关很多工作处于维持等待的状态。然而, 在中航总党组特别是张彦仲副总经理的领导下, 重点实验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们仍然继续加班加点, 全力落实《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九五”建设项目规划》。张彦仲副总经理亲自主持了所有已建成重点实验室的验收。截至1999年6月30日中航总改组前, 规划的39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已有14个建成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 15个完成了报批程序开始建设。国防科工委“九五”规划的2个新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也已完成立项评审。

建设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是航空科研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 使得航空的基本试验条件和研究条件得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 以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实验基地, 推动航空高科技的发展, 为航空工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