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17151100000039

第39章 二等奖(18)

市场竞争的持续制胜之道, 在于产品功能、质量、成本、管理、服务等满足顾客需要的要素方面, 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更强, 用有限的资源做自己擅长的事, 才能在竞争中领先对手, 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合资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些要素, 才能使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获得成功。

其一, 源于天义公司的坚强后盾。作为合资一方的天义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65年的专门从事研制、生产、配套继电器、接触器及控制设备的国家大二型企业, 公司生产的产品除为航空工业各型号飞机、发动机配套外, 还广泛应用于汽车、电梯、舰船等其他领域。作为合资方为合资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二, 源于国际利奇的先进技术和严格管理。美国利奇是一家已有近90年历史的企业,它所生产的产品已广泛为波音、空客、洛克希德及世界其他飞机制造商所采用。由于这种跨国公司的有利条件, 使得我们有可能乘坐这艘“大船”驶入国际市场, 才能为波音、空客等世界一流企业配套; 有了这样的国际市场, 合资公司才有可能做到大批量、规模化的生产, 才有可能形成经济批量和达到合理的成本; 有了国际大公司的技术支持, 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才能很快通过了美国、欧洲和亚太军用和民用航空规范, 同时其所提供的足够资金为合资公司的发展免去后顾之忧。

其三, 源于注重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竞争之源, 合资公司的员工深知这一道理, 他们实施质量管理战略, 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把“质量是生命”这一理念深深扎根心中。他们围绕航空产品的特殊性, 制订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和客户观,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不出任何问题。

其四, 源于历届领导班子及员工的辛勤耕耘。11年来, 天义公司参加合资公司董事会的人员先后有迟耀勇、李兴富、余梦熊、洪波、刘卫、康健、张力等, 并委派了多名懂技术、懂管理、责任心强的原公司领导担任合资公司领导, 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带领公司员工奋力拼搏、苦干实干, 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五, 合资公司能健康地发展、合资双方能很好地合作, 这是和合同、协议中各自的权利、义务以及各项条款比较完整有关, 也和合资双方在合资中都能得到各自满意的利益有关, 也和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航空工业的腾飞有关。

经过11年的努力, 合资公司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 经过广大员工的辛勤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 合资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响,但目前公司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前景喜人。公司员工的收入居遵义市同等行业的前列, 成为遵义市出口创汇的大户。11年来, 合资公司的各项指标都基本达到预期水平, 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中美合资的贵州利奇 -天义航空电器有限公司犹如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个面积2220m2 , 现有员工近百名的合资企业, 经过11年的努力已形成平衡力继电器、平衡力接触器和高精度延时继电器三大系列产品、几十个品种的生产规模。合资公司已成为国内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等军工配套销售市场的老牌劲旅, 产品为我国各新机种的配套, 为航空工业电器控制产品的更新换代,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由国际利奇销售到波音、空客等世界超级航空市场, 同时合资公司的产品为法国地铁、国内各种轨道交通运输工具和高速列车配套, 促进了高铁和轨道交通控制电器的更新换代, 成为国内知名企业。2000~2010年间, 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0 万元人民币, 创税3466 万元人民币, 创汇23340 万元人民币,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相信, 随着合资公司的不断发展, 必将进一步推进合作规模和范围, 中美合资公司这支奇葩必将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从技术合作到合资公司, 天义公司在发展思路上, 以高起点、新技术为出发点, 选定平衡继电器为重点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采用技术引进到最终组建合资公司的道路是正确的。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

在为歼10奋战的日子里

肖永俊

在第八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 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换装后首次驾驶国产歼10新型战机与世人见面了。一架架英姿飒爽的战机直刺苍穹, 翱翔蓝天。高难度的编队飞行、惊心动魄的特技表演, 宛如精彩绝伦的空中芭蕾, 让世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拍手叫绝。我们的歼10 壮了军威、扬了国威! 震撼了珠海、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作为为创造今日辉煌艰苦奋斗了近40 年的航空工业战线的一名老兵, 情不自禁热泪盈眶、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为歼10 奋战的往事一幕幕呈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那是2003年5月, 歼10设计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工厂重点型号行政总指挥的我, 与工厂重点型号技术负责人孙兵及空军驻厂军事代表室总代表一起出席了这次会议。我们报到的当天晚上, 我先后接到中航一集团歼10 办和空军装备部歼10办王玉星主任的电话, 通知我中航一集团航空产品部晏翔部长叫我在第二天的大会上发言。接到这个电话我又惊又喜, 惊的是歼10 参研单位有几十个, 为什么选上我们大会发言; 喜的是我们为之争取多年的用我们的国产氧气系统装机设计定型、一步到位的目标有望实现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做过不懈的努力。为此, 我多次找过成飞公司总经理杨廷阔, 找过611所所长李文正, 找过集团主抓重点型号的晏翔部长。好几次, 晏部长前脚刚到某地, 我们后脚就跟到。我们的努力得到了主机厂所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就连轻易不太表扬人的晏部长也称赞我们的执著精神可嘉。如今, 我们的目标就要成真了,我怎么能不高兴呢。

事情是这样的, 为了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歼10的设计定型, 早日为部队提供新型战机, 同时考虑到我厂承担的机载制氧系统的研制任务难度较大, 尚处在攻关研制之中, 因此, 型号决策部门决定用进口制氧系统装机设计定型, 并完成首批飞机交付。但天有不测风云, 正当我们全系统按此计划前行的时候, 突然, 某国国防部在某种外来压力下, 没有说明任何理由, 在提交几台样机后, 终止了后续30套的交货合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 怎么办? 一种选择是更改原设计, 仍装老的氧气系统, 这就意味着在三代机上仍配二代机的系统, 严重影响到整机的先进性。这种不伦不类的选择, 无论是主机厂所、型号办, 还是我们都是难以接受的。另一种选择就是让我们顶着压力, 迎难而上, 力克难关, 把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机载制氧系统造出来。然而决心好下, 但实现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机载制氧是一项新技术, 集机电、物理、电化学为一体, 从原材料到元器件和电控系统, 对于我国来说都是崭新的课题。虽然, 我们从歼10立项之初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摸索和探讨, 也突破了一些难题, 但是要在短期内拿出真正意义上的装机产品, 仍存在着不少沟坎关卡。何况主机设计定型迫在眉睫, 留给我们的时间实在太少, 而定型的节点又必须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装机件。我们已没有退路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也是晏部长为什么选择我在大会上发言的良苦用心。

大会开始了。王良旺等空海军的首长和集团公司领导都在主席台上就坐。这次大会虽是歼10项目的一次工作会, 但会场的气氛和布置却更像一次大战总攻前的动员誓师大会。首长的讲话铿锵有力, 话语激昂, 犹如进军的号令; 台下参研单位的代表, 个个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 那一时刻, 我似乎觉得一下子成了前沿阵地上的一名战士。我看到了歼10攻坚战中的拼拼杀杀, 攻城掠寨; 看到了在歼10攻坚中先后倒下的战友, 杨宝树、董秉印……他们仿佛此时就在我的眼前。该我发言了, 我大步流星地走上了主席台,第一句话就是:“歼10定型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作为战斗在歼10工程前沿阵地的战士, 唯一的选择就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死也要死在阵地上!”我发誓, 誓保节点, 就是拼上性命也决不让歼10定型的列车在我们这里晚点!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这就是我们的选择。此时, 我听到了台上台下的阵阵掌声, 我十分明白, 这不仅是赞许, 更是鞭策和期盼!

紧张的攻坚战开始了。所有参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着, 从年过六旬的课题带头人, 到大学毕业不久的毛头小伙; 从科技人员到一线的工人都是那么地忘我、那么地尽职、那么地拼命。在那些日子里, 我心系歼10 , 眼观歼10 , 在设计室询问攻关情况, 在实验室观察试验数据, 在加工中心协调加工进度。在我们为歼10 奋战的全过程中, 一直得到了空军首长、集团公司领导和主机厂所的关怀和支持。空军原副参谋长马晓天, 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产品部部长晏翔、原机载局总师季留法以及歼10 总设计师宋文骢等领导都分别多次来厂检查指导我们的研制攻关工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参研人员的艰辛努力、拼搏奋战, 我们终于在规定的节点里完成了加工、装配和地面调试工作, 拿出了第一台装机产品。

2003年初秋, 我和工厂型号技术负责人孙兵、主管设计员钱国诚一起带着首台国产机上制氧装备奔赴设在大西北戈壁滩上的西线试飞现场, 歼10设计定型前的各种装备实飞验证试验课目就在那里进行。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参研单位的跟飞保障人员汇集在大戈壁上, 紧张忙碌的景象俨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大军。秋日的戈壁艳阳高照, 晴空万里, 各型试飞新型战机不时从湛蓝湛蓝的天空呼啸而过, 这天上地下场景交织在一起, 勾画出了我们航空人装点祖国蓝天的雄壮宏伟的画卷。此情此景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航空人的自豪和荣光。我多么希望在来日的试飞中我们的产品能一飞成功。然而事情就是那样, 常常要应验“好事多磨”那句老话。我们的产品装机起飞了, 前期一切正常, 可几分钟后塔台传回了令我们沮丧的消息:飞机进入2000 m供氧高度后, 供氧系统报警, 备用氧打开, 重复再试故障照旧, 战机返航。这始料未及的情况使我们大失所望。我们立即找到现场试飞总指挥试飞总师周自全同志询问详情, 在设备工作状态实时监控电传记录图上清楚地显示了飞行高度、工作状态、报警高度和备用氧开启时间。这一切告诉我们第一次装机试飞失败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心急如焚, 内火一下涌了上来, 一夜之间嘴角就起了泡。孙兵、钱国诚也寝食不安。此时, 我们明白距主机设计定型的节点已经很近了, 我们必须立即找出故障原因, 在最短的时间里排除故障, 否则将直接影响到主机的定型。

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回工厂, 会同参研单位一起对故障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会诊。经过艰苦的排查、周密的分析、多次试验验证, 终于找到了空中误报警、备用氧源频频开启的原因。在最短的时间里做了改进, 调整了监控器的监控点, 增设了飞机上电源过欠压保护线路……以最快的速度把改进后的供氧系统送到了试飞现场, 并与工厂跟飞保障人员保持热线联系, 期盼着第二次装机试飞的到来。这一天终于到了, 那天, 我早早来到办公室焦急地等待着来自大戈壁试飞现场的电话, 手机总算响了, 当手机里传出了“成功了!”这个期盼已久的声音时, 我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立即叫办公室快写广播稿, 把这特大的喜讯尽快通报全厂。

成功了! 我们实现了我们当初的承诺和誓言; 成功了! 我们保住了歼10 设计定型的节点; 成功了! 我们终于冲破了超级大国的封锁和禁售; 成功了! 我们用事实向世人宣告: 中国从现在开始已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3 国之后第四个掌握了机载制氧系统技术的国家! 这是我们全厂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干部团结一致, 超常奋战, 顽强拼搏的胜利! 它凝聚着我们全厂职工的心血和汗水。为此, 我厂多人多次立功获奖, 我们研制的歼10 机载制氧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殊誉。我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也给企业带来效益和荣光。

今天, 我虽然已满怀着对航空事业的眷念离开了我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前沿阵地退休在家, 但是, 这段为高新工程、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夜以继日、激情奋战的往事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将成为我人生历程中最美好、最壮丽、最有价值的篇章。我永远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写下这段回忆, 以此献给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愿祖国航空工业兴旺发达, 永创辉煌!

八千里路云和月

———420厂初创纪实

曹树清

继1954年3月31日二机部航空局发出第十号令, 由老工业基地沈阳的国营111厂负责包建410厂之后, 根据形势的需要, 大型国防工厂要建在内地, 以保证安全的要求, 1958年11月3日, 航空局做出决定, 仍以111厂为主, 支援建设中国第二座喷气式战斗机发动机厂———国营420厂。

到内地去,到大西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