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17151100000015

第15章 一等奖(14)

1995年3月中旬开始, 一连几次飞行试验都有同样一个现象: 发现了目标, 也能截获目标, 但就是跟不住目标, 而地面检查试验, 被动跟踪总是正常。先以为数据处理机软件有问题, 检查后也没查出什么。将截获指令和模糊程序做了些修改, 空中试飞后情况也没有改变, 查微波及前端电路插损, 也没发现问题。那时我和李天幸、张昆辉心里急了, 有点束手无策。我的压力很大, 几个人议论起来: 若过不了关, 撤回所里, 恐怕难再有重飞的日子,那将后果严重! 我想应继续努力, 不能言败。4月10日, 张总、杨局长一行来试飞院检查工作, 杨局长问我:“要不要请专家来会诊?”我说:“现在是问题没找到, 请来可能帮不上忙。”我和同事商议, 地面与天上的差别就是没有开发射机, 要开发射机来检查一下。这样做要开飞机发动机提供机上电源, 非同小可。我们与试飞院的吴总和杨新胜联系后, 他们很支持。次日, 机上开发动机, 也开发射机作跟踪试验, 但还是没有发现问题, 跟踪仍然是正常的。这两天, 弄得大家寝食不安。平时, 同志们看我年纪大, 劝我不要上飞机试验, 现在, 我很想上飞机看看。4月21日, 安排下午飞行双机试验, 课目是“LM上视尾拉跟踪, MAP”。下午, 我上了飞机, 坐在曹正林、吴良斌旁边, 在雷达显示器前, 当两飞机还在爬高, 两机相距还较近时, 我破例让雷达开机工作, 看见了目标, 这都正常; 我又让雷达截获目标, 这时我聚精会神地死死盯着显示画面, 要看清每一个细小变化, 只见目标出现圆和点, 但圆和点都往正西方向移动, 然后天线转入探测状态, 再作截获重复看其变化, 仍是一样。说明圆和点运动是规律的, 而不是随机的。我初步认为截获后俯仰差有信号、方位差无信号。这时双机已到计划的试验高度, 双机也拉大了距离, 开始原定的试验。做了两次截获试验后, 所见照旧, 也就作罢。接着做MAP, 很正常。在返航途中, 我们在飞机上讨论开了, 我谈了看法, 认为不是雷达调整不到位, 而是故障。有同志问我故障在哪里? 我说可能在微波至前端的方位差通道上。有的同志不相信, 我说可以检查一下。他们说很难检查, 我说可以从方位微波定耦器送入信号功率, 将方位前中输出接到频谱测试仪上观察在发射前后的变化。这时, 曹正林站起身说, 可以试验一下。就这样, 我接电缆, 小曹调整了仪器, 其他同志都下了飞机, 在飞机旁等待。我们两人检查了连接无误, 就开发射机, 这时我的心跳得很厉害, 刚才毕竟只是分析, 就看最后检查了。3 min一到, 小曹先看到频谱仪的指针掉下去, 他跳起来大叫一声“啊!”在飞机下的同志们以为飞机上出事了, 赶紧上机内看, 原来是问题找到了, 大家都非常高兴, 困扰了大家一个多月的问题就此解决了。

雷达检修好后, 4月25日飞行试验, 天气多云, 课目是上次飞行未完成的, 即“LM上视尾拉跟踪”。试验中, 目标跟踪很稳定很正常, 再看MAP, 看到黄河, 说明上次找到了根源, 彻底解决了。

5月9日, 天气晴到多云, 计划下午飞行试验, 课目是“M下视尾拉跟踪”。15 点31分, 飞机起飞; 15点54分, 开始试验。下视尾拉跟踪做得很成功, 第一次尾拉已做完, 准备做第二次。就在这时, 飞机明显有颠簸不平稳, 突然载机在4100 m高度往下掉, 持续了几秒钟, 人的感觉先像是悬在半空中, 后又重重地甩下来。机上雷达是固紧的, 而有些仪器是放在台上仅用了挡板防止滑下来。有一台信号源仪器重达35kg, 被抛到半空, 然后砸下来; 有位同事, 当飞机掉高度时脑袋碰到了飞机天花板铁架, 脑袋上鼓起大包, 接着飞机还很颠簸, 坐不稳。突然而来的扰动, 使我们在机舱的试验人员一片惊慌, 不知出了什么事。这时曹正林和吴良斌把雷达关了。我意识到这是垂直气流扰动, 也叫风切变, 我们这次在中空, 还好, 若出现在起飞或降落时, 那就不得了了。我看看那些年轻人, 似乎身体不舒服,有的伏案, 有的闭目静坐, 我担心再碰上气流, 也觉得受到惊吓, 心神不定, 试验不能做了。这时飞机平稳了些, 我攀扶着走到驾驶舱门口, 建议机长返航。飞机降落了, 大家都能自己走下飞机, 走出舱门, 脸色还很苍白和疲劳。这些同志是经常上飞机试验的主管设计师, 本来我应关照他们晚上好好休息, 但为了明天的飞行试验, 我真不情愿又通知他们晚上加班, 他们满口答应, 听从安排。他们晚饭也没吃好, 又一起上车去加班了。真是让我感动! 我们这支科技队伍是从三线艰苦地区锻炼出来的, 总能顾全大局, 不怕苦和累, 为了雷达事业奋力拼搏。

试飞载机运7 ( 72号) 飞行了28个架次, 试飞任务圆满完成。因雷达元器件损坏而使试验无效的仅2个架次, 试飞升空成功率超过90%。参试设备如总线、大气机、惯导、航空电源、风源等一直工作正常。雷达及参试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是试飞圆满完成的重要条件。

整个试飞工作, 从计划设计、组织调度、机务保障、对空指挥、地面引导、数据处理等方面无不凝聚着试飞院试飞团领导、部队、职工的汗水, 是试飞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我记得进场不久, 张克荣副院长对我说:“在这里飞雷达还是第一次, 为雷达试验成立领导小组且院长任组长也是第一次。”他还说:“我们做了3条规定: (1) 只要急需, 在应急的情况下, 可不请示直接经办; (2) 试飞需要, 在不浪费的原则下, 可以不计成本; (3) 机关对试飞事项的处理不得超过24 h。这些规定也是第一次。”可见试飞院的重视和支持。我心里很感激, 认为只有把雷达飞好, 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1995年6月6日, 中航总指挥部在试飞院召开了“‘神鹰’ 雷达 ( JL-10A) 试飞工作总结大会”, 有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领导参加, 张彦仲出席, 杨燕生主持, 部机关领导、试飞院、试飞团、607 所等单位参加。试飞院做了《“神鹰工程”雷达试飞技术报告》及《“神鹰工程”雷达试飞工作总结》, 我在会上做了《“神鹰工程”雷达科研试飞工作总结》,领导机关都讲了话。607所所长许体仁会上讲话, 对上级机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对试飞院和试飞团的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得力和职工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并表示要再接再厉, 搞好改进。试飞院在《试飞技术报告》中做出结论: 试飞结果看出, 该雷达具备设计功能,且性能达到或接近设计指标, 雷达因元器件损坏而造成起落报废的很少, 可靠性较好。我在《科研试飞工作总结》中特别强调了: 为适应战斗机装机环境和战术技术要求, JL-10 A在JL-10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 一是增加了功能, 有CWI交联工作可以打A弹; 有GM用于选择地面海面目标和导航; 有TWS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有DBS提高地图分辨率可对地对海精确定位实施攻击。二是提高了性能。三是体积减少了一半。四是提高了可靠性。张总最后讲话, 其中讲道:“我对雷达试飞结果比较满意, 工作有创新, TWS、DBS功能在PD雷达上实现, 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可以配合飞机打A弹。”说到607所的科研人员, 他说:“这支队伍是有创新、能打硬仗的队伍。”

试飞工作总结大会后, 总指挥部办公室写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鹰”雷达试飞成功》的报道, 刊载在《航空工业重大情况》简报上, 李鹏总理看后, 在简报上做了批示, 批示转到中航总朱育理总经理手中。

1995年7月18日中午, 前任部长林部长在北京给我来电话, 心情喜悦地传达了李总理批示的内容后说:“你们办了一件大事, 很好啊! 当然还有待完善的地方, 以后可以改进。祝贺 ‘神鹰’ 雷达试飞成功, 问候同志们好!”我接电话后很受鼓舞, 心情难以平静。

林部长离任后, 中航总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张彦仲副总经理继续扛起指挥部重任, 领导着PD雷达的研制。

李总理批示后半个月, 即7月28日, 张彦仲率韩宽庆、石川、朱荣章、郭丽华、杨燕生、刘祥林、王乃芳、陈淮秋、李子灿等机关领导, 以及607所许所长和我共12人一行向国防科工委领导汇报“神鹰”雷达试飞情况。接见并听取汇报的有怀国模、张学东、王统业3位副主任, 计划部陈达植部长, 科技部姜来根部长, 科技部四局徐步荣副局长, 六局刘胜副局长, 科技委委员张耀等。张总汇报了“神鹰”雷达研制过程、雷达特点、试飞结果。接着汇报下一步工作时说:“中航总为使雷达尽快形成战斗力, 准备在某飞机上领先试飞,鉴于全波形、多目标跟踪、波束锐化等功能已进行了科研试飞, 同时它具有兼容A弹和P-27弹制导能力, 因此仅须加大天线口径和提高波束锐化比后, 即可满足某飞机改进型要求,建议将它纳入某飞机改进计划中。”汇报后, 国防科工委领导都讲了话, 讲话精神基本相同。

这次汇报收获很大。国防科工委领导讲话明显传达了3个信息, 也是对中航总的表态:(1) 认可中航总在搞PD雷达, 而不是所谓的“黑户口”; (2) 肯定了PD雷达搞得不错,也恰当地评价了PD雷达现在的水平; ( 3 ) 允许中航总的PD雷达在国内参与军用飞机的公平竞争, 选上谁国防科工委都支持。总之, 现在国防科工委领导对中航总搞PD雷达还是关心爱护的, 这与5年前不同了。我们要抬起头, 轻装上阵, 鼓足更大的干劲, 全力以赴争取更好前景。

当PD雷达JL-10 A尚在运7飞机上试飞, 还处在困难时期的1995年4月10日, 中航总张总、杨局长等来到试飞院检查工作, 那时候就已考虑到雷达在运7 飞机上科研试飞完后, 还应创造条件在小飞机上进行一次领先试飞。在听取试飞院关于JL-10 A试飞情况汇报后, 张总说:“雷达在运7上试飞完后, 还应在一个小飞机上进行一次领先试飞, 或叫验证试飞, 这样雷达更接近实用, 更接近工程样机, 原想准备在歼8Ⅱ型零批004 号飞机上飞, 眼下这飞机上正装着某雷达进行试飞, 一时半会儿还飞不完, 而JL-10 A试飞, 两个月后就可结束, 征求大家意见, 看下一步可在什么飞机上试飞?”张总话音一落, 试飞院副院长、主管试飞工作的张克荣就提出“可以在A飞机上试飞, 我们试飞院有两架, 一架85号, 一架83号, 眼下它还没什么任务。”杨局长说:“我认为可以, 飞机有试飞院, 雷达有607所, 机上其他试飞的配套设备是我局管的, 我们可以提供, 这样大家抬。”张总认为,“这样可行, 603所来设计协调, 再在部里搞点经费, 这事部里就可以办成。”张副院长还说:“我们可以不计成本。”晚上, 张总找603所所长李洪毅谈此事, 李所长很赞成。

6月6日下午, 试飞总结会结束后, 张总专门召集JL-10 A在A机上验证试飞的现场办公会, 参加会议的有机载局、科技局、财务局、计划局、试飞局以及军机局、西飞公司、试飞院、603所、607所等有关负责同志, 征求意见, 对于JL-10 A下一步在A机上试飞, 大家一致同意。张总最后说:“在A机上试飞是适应性验证试飞, 也是领先试飞, 为竞争A机改进型的任务创造条件, 这次不飞改进的火控系统, 只飞雷达, 飞机和雷达尽可能小改, 要求各单位做出贡献, 精打细算, 节省费用。”这一决定很及时, 军方正考虑A机改进型上雷达的选配, 也乐见雷达在A机上功能性能的表现。

中航总确定了JL-10 A雷达在A机上作适应性验证试飞后, 1995年6月23日, 607所试飞领导小组开会, 研究雷达必须作的改进。参加会议的有朱克昕、朱贵岭、张昆辉、夏义华、廖亿福、鲁永秀、唐治安等, 经过讨论, 一致认为试飞目的是验证几方面的适应性:(1) 结构安装、飞机环境条件、机上能源供应的适应性; (2) 雷达与航电设备交联工作、雷达的操纵控制、空中检测、地面维护的适应性; (3) 飞机对雷达的基本状态、性能的适应性。雷达改动要围绕这个目的。

雷达的改动还是很大的, 难度可想而知: ( 1 ) 电路上, 解决运7上试飞遗留问题; HM重复频率波形改进; I/Q APC改进。( 2 ) 增加ACM、AGR、BIT工作状态, DBS由8∶1改为32∶1。( 3 ) 增加设备, 包括DCMP显示控制管理处理机 (称航电控制器)、两个座舱显示器、准备液压伺服天线。(4) 由于雷达在飞机左右两边安装改为右侧单边安装, 结构重新设计。(5) 必须按A机环境条件要求, 分机要作环境试验, 整机要作高温、低温、高空模拟、振动冲击试验。7月4日, 机载局刘祥林副局长、王乃芳副处长来所检查雷达工作时,明确试验设备的协调。

1995年9月13日, 确定了型号技术领导 ( JL-10 A雷达S型样机) 为:

主任设计师: 朱贵岭

副主任设计师: 张昆辉 夏义华 曹正林 唐治安

1996年2月13日, 中航总成立“神鹰”雷达试飞现场领导小组, 名单如下:

组长: 陈启顺 (试飞院院长)

副组长: 朱克昕 ( 607所副所长)

成员: 朱贵岭 ( 607所副总师)史学信 (西飞公司副总师)徐嘉善 ( 603所副所长)章全福 (试飞院副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