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79级校友, 北京大学工学院王建祥教授
王建祥,男,1962年生,四川蒲江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设计专业。1986年获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学位, 1996年和1997年先后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丹麦阿尔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起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荣誉访问教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 (IUTAM )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 (ICTAM2012)秘书长,ActaMe-chanicaSolidaSinica副主编,ActaMechanicaSinica、ScienceChinaG、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复合材料学报》编委等职务。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8)、“北京高?[1]优秀共产党员”(2008)、“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2010)等荣誉,以及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 (2000)、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200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5)。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伯乐指路 结缘南航
王建祥196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蒲江县寿安镇七星村,自小酷爱读书, 8岁进入七星村小学读书,直到17岁在金家祠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习。在中学学习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和家长都对他的未来寄予厚望。在1979年全国高考中,他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南航录取。
谈及当年填报南航的原因时,王建祥谦虚地说,他能进入南航学习算得上是一种荣幸。由于他儿时曾有过从医的心愿,本想填报医科院校,再加上当年四川省的整体考分都不太高,刚开始他并不敢填报南航这所高分学校。但是当时他的一位老师考虑到他理工科成绩好,适合从事科学研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果断帮其填报了南航。就这样,这个认真、踏实、爱读书的小伙子与南航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看起来,该老师真是一位“伯乐”。
王建祥刚来到南京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就深深地沉浸在其厚重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里。他充满感情地回忆起刚刚走进南航明故宫校区的情景:“那时候我们的宿舍是29号楼,背后是一个工厂,靠近东门。宿舍里一共有7个人,我们四川的就占了5个,还有江西的同学。我的考分在四川考生里还不算高的,能够被南航录取,真挺幸运的。”南航美丽的校园环境也给王建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现在仍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南航校园,那里没有太多高楼建筑,远离嘈杂的人群,静谧安宁,非常适合做学问,是一个很有文化、很有传统的地方。”春夏之时,校园里草木蓊郁,绿意盈人;金秋之际,处处盛开着桂花,芳香四溢;到了冬天,雪松披霜,红梅怒放,又是一番清新素雅的景象。他和同学们在学习之余还不时走出校园,来到附近的紫金山、中山门等景点,爬爬山,登登城墙,劳逸结合,享受美景……近些年,王建祥只要有机会去南京出差,都会回母校看一看。2009年他和同一批入学的同学还回到母校参加了入学30周年纪念活动,追忆青春岁月,共叙同窗之谊。在与王建祥的交谈中,他多次流露出对母校深深的怀念与热爱。
响应号召 投身科学
王建祥来南航之时,正值1979年国家刚召开过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各地都沉浸在“向科学进军,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之中,南航也不例外。当时校园广播站天天播放着青春励志歌曲,让南航学子也产生了投身科学事业、建设美丽中国的豪情。在访谈中,他特别提及了当时人人传唱的电影《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正是这些激人奋进的励志电影和振奋人心的熟悉旋律,让年轻的王建祥在心中树立了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并以无比的热情投身于科学事业中去。
当被问到求学期间对南航的哪些办学举措印象最为深刻时,王建祥不假思索地说出两点:一是南航扎实的基础知识教育和任课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敬业;二是学校在开拓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在南航求学的4年中,南航老师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高等数学老师学识渊博、激情洋溢,在大冬天讲课都常常讲得满头大汗;还有教授空气动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老师,虽然时隔多年,已经想不起他们的姓名,但他们在课堂上恣意挥洒的豪情仍历历在目。正是这些老师的辛勤工作,王建祥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夯实了数学和物理基础。当时南航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学校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王建祥的指导员李定建老师对学生们十分关心,体贴入微,甚至一些生活的细节也不放过,每当男同学的头发长了,还会提醒他们及时理发,这样的关心让王建祥也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温暖。也许正是这些老师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育人品德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王建祥,为他日后走上教书育人的教师岗位打下了基础,也为他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做出了榜样。
在学习期间,王建祥不仅踏踏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素质。他积极参加南航举办的各类人文讲座,如音乐欣赏、西方美术史、历史知识讲座等。在采访中,他高度评价了当时南航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首创之举,并一再呼吁现在的南航要“多搞这种讲座,越多越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学专业课的“书呆子”。可以说,在南航学习的这4年是王建祥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为其将来的工作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塑造了其踏实工作、甘于奉献的品格。
留学海外 上下求索
1983年,王建祥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王建祥被国家选派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固体力学专家卡利哈努教授。学习期间,勤奋刻苦的他给导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认为是其最出色的学生。离开澳大利亚之后,王建祥又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丹麦阿尔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王建祥在复合材料力学领域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他还热心为留学生服务,被选举为悉尼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6年多的海外求学经历,让王建祥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并逐渐成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名学者。
我们问王建祥,留学这些年对国外的教学、研究有什么心得体会。他回答说,最大的感触是与中国传统的谦逊谨慎的治学态度不同,国外学者更大胆创新,更敢于探索。在国内,我们常常低调地说自己“不行”、“不敢”,而国外的教授会疑惑地问你:“Whynot?”他们更多地采用鼓励的态度,让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每当学生取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及时地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科研工作。这是国内教育所欠缺的,很多研究者还停留在“会什么就做什么”的阶段,不敢尝试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这样学术研究就会受到局限,很难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产生。王建祥还认为,我国的科研尚处于改革阶段,需要注入更多的创造力,开发与别人不同的产品,加强市场转化能力,将技术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工业产品。在科研和工业的结合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