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78级校友,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罗荣怀
罗荣怀,1961年12月生,湖南永州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成都飞机工业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上海航空工业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担任歼10飞机、“枭龙”/FC-1飞机现场总指挥、ARJ21-700新支线飞机项目总指挥。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兼任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月桂奖领导卓越奖”、“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荣立部级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著有《守望长空》《笑傲长天》《脊梁》《迎接新军事变革,推进航空工业发展》等论著。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6年4月28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枭龙”04飞机,以全新状态翱翔蓝天;
2006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歼击机———歼10横空出世;
2008年11月28日,ARJ21-700新支线“翔凤”飞机雄姿勃发,实现首飞;
……
提到中国航空史上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罗荣怀,这位昔日带领成都飞机工业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创造奇迹、今日奔波忙碌于民机产业战线上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创业维艰苦千重,砺剑岂止十年功。日月星辰不忍顾,风雨雷电大河东。”———重温罗荣怀的诗句,你会发现,“航空报国”四个字,已“植”入他的心中,成为生命的一种信仰。当我们走近这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等重大奖项的杰出校友时,他的质朴、真诚、睿智和深沉极大地感染了我们。采访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像是闲庭信步,聆听他作为一名校友、一名学长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感悟。他娓娓道来,不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有时富有人生哲理,有时极具教育思想,时而带着深沉和凝重,时而又有几分幽默和诙谐……我们徜徉在他思想的河流里。
采访中,我们发现,工科背景的他,竟是琴心剑胆、满腹经纶。我一时疑惑:他究竟是一位技术专家、企业家,还是学者、诗人? 或许都是。
“82届”的别样人生——梦想开始的地方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罗荣怀真正开始读书,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按他的话说,他们那一代人是从“文化沙漠”和“知识沙漠”里成长起来的,很多东西很特殊,可以称为“82届”现象。“82届”是个什么现象呢?那时候没有书,连《红楼梦》都不能看,也看不到,只有一本《水浒传》作为批林批孔批宋江的反面教材。学校实行半年学工半年学农,很多人就这么“荒”过来了。有两件事情就是例证:一个是张铁生的交“白卷”,一个是黄帅的批师道尊严。恢复高考后,大家才又到学校里面去学习。回顾那个时代,有一股浪潮扑面而来:1977年,一张北大的老照片上打出四个大字———振兴中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不是“改革开放”,而是“振兴中华”。那一代人喊着“振兴中华”去学习,那是从心底发出的。罗荣怀心中“航空报国”的梦想就是对“振兴中华”最好的呼应。
(一)
1978年,凭着真才实学,罗荣怀考上了南航。到了江南,真是不一样啊,四季分明,小桥流水,真是“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于罗荣怀这个来自塞外山城张家口,看惯了大漠、黄沙、草原的人来说,真是无比的好奇和惊喜。“学校紧靠中山门城墙,依傍明故宫,无论是地理、历史、人文,都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到了学校他发现,图书馆居然有那么多书,专业、历史、文学、艺术……他就像发现了一座宝藏,欣喜若狂。罗荣怀清楚地记得当年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他刻苦学习,饱览群书。“那时,学习风气非常浓厚,借书证成了当时最紧俏的东西。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 ‘悲喜交加’,悲的是在我们成长的年代无书可读,喜的是我们比上一代人幸运,终于能读到自己喜欢读的书了。我借读的第一本书竟然是《唐诗三百首》。”后来,他爱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便再忙,哪怕是出差,只要得空,他便会从手边“摸”出一本书来,忘情地投入到阅读中。
说起那个时代的“别样”,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罗荣怀到班里一看,充满了惊奇感,同学中年纪大的30岁,年纪小的不满15岁。他那时还不满17岁。77级、78级是个特殊的群体,现在不可能再出现了。“同学之间是非常阳光的,大的带小的,很有意思。现在想想,大的小的在一起,思想相互融合,这种年龄、经历、地域的多元结构已成历史绝唱,但那段经历让人终身难忘。”
罗荣怀激动地回忆起一些有趣的故事:“我们很多老师江南口音很重。记得我的数学老师,40多岁。班里有两个学生,一个叫胡小舟,一个叫朱小竹,有一次上课提问,他用模糊的口音叫了一声:‘朱晓朱’,结果两个同学同时站起来了,同学们顿时哄笑起来。还有姜正良老师,专业课讲得很好,每次讲到知识重点的时候,就会用浓重的江南普通话强调道,‘同学们,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搞清楚啊!’每当他说此话,大家就会在下面相视一笑。”罗荣怀兴致勃勃地说起学校进门处高大的梧桐树,北门那边的樱花树,七号楼边的贵妃桥,还有那一片水杉树。“那是我们去的第二年种的,现在已经是参天大树了。”他深情地说:“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班里组织到中山门城墙上 (那时还可以,现在不行了)过中秋节。我们在城墙上围在一起,点上篝火。举头托着明月,叩问中山城墙的历史,聆听金戈铁马的回响。大家一起唱啊、跳啊。回想篝火边同学们个个清纯、阳光、快乐的面庞,那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记忆,就像是在昨天。”4年的寒窗苦读、浓郁的大学氛围、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纯真无
间,都如春风细雨般默默地滋养着罗荣怀的心田。追忆似水年华,依然可以从他的眼神里看到感动、怀念……
(二)
“82届”学生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届大学生。他们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幸运地考上大学的。他们经历了社会巨大的反差,从“文化大革命”不让读书到什么书都能读到,从穿着补丁衣服到衣服想穿都穿不坏,从粮票、布票、副食票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从“一句话”可能坐牢到政治生活开放自由的巨大变化。他们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时期,工作在改革开放时期,见证了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繁荣、从软弱走向强盛、从“阶级斗争为纲”走向小康的历史大变革。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能理解“祖国”两个字的分量。别样的经历让罗荣怀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但我们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责任感不变。中国人讲 ‘礼义廉耻孝悌忠信’,都贯穿了一种 ‘孝’,孝的核心是‘感恩’,就是有一颗感恩、回报的心,对老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担负起责任。”他娓娓道来的话语渗透着庄严和凝重。
真正开启他“航空报国”人生梦想的是一件看似平常、对他却有着非常意义的往事。罗荣怀回忆起1980年的一个冬天,学校礼堂播放一部影片,叫《现代空军》。这部影片从二代飞机介绍到三代飞机,主要是美国的F-15、F-16等三代飞机,有点像现在的好莱坞大片。他看了后内心很震撼、很受冲击,“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学飞机的,也应该做点什么,至少达到别人那个水平。”他朴实的话语里渗透着深深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走到中国航空工业历史舞台的前列。“很多年后,歼10设计定型要拍宣传片,我们请空军来拍,拍出来跟好莱坞大片是一样的。从飞机加力起飞、横滚、爬升、表演,到执行战场任务、返回,共8分钟,那种视觉冲击可以让学航空专业的同学目瞪口呆。”罗荣怀一边兴奋地说着,一边用手比画飞机飞行、爬升的姿势,就像一个孩子在演示自己精心设计的玩具,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演绎了用几十年心血“导演”的“好莱坞大片”。
“砺剑”的峥嵘岁月——生命守望的事业
大学毕业后,罗荣怀被分到国营峨嵋机械厂 (简称成飞)。初到成飞时,生活条件非常差,火砖火瓦,粗壁旧垣。他和4位南航校友住在12米2的单身宿舍,宿舍下水道经常堵,臭烘烘的,食堂也像搭着凉棚似的……作为“天之骄子”的他,已经大受打击了。但最让他灰心丧气的是,当时美国、苏联的三代飞机都有了。而他到那里一看,造的都是别人淘汰的飞机。再看那个厂房,虽然很大,斑驳尘染! 再看那个设备,也只有车、钳、铣、刨。后来在他写的《成飞赋》中这样描述道:创业者,渴饮清江之水,倦倚断垣之壁,风餐露宿,梦呓天空化彩虹……二十几年后,全世界先进的设备在成飞,先进的飞机在成飞。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了几代航空人跨世纪的辛勤耕耘和默默付出,更见证了罗荣怀艰难的成长和不懈的努力。
(一)
刚到工厂,他就被派去搞技术工作。回忆当年的懵懂和迷茫,他幽默地说:“图样放面前,傻了,根本看不懂! 人家说这个零件、那个系统、这个实验,脑袋一片空白,只有给师傅提提鞋的份儿。”环境的艰苦、思想的迷茫、工作的停滞让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现实”。现实是什么? 现实可以击垮一个人,也可以激起一个人。适者生存,智者生存! 罗荣怀就这样在技术岗位上耗了3个月,他看这样下去不行了,就主动跟科长提出下工段去。1982年,对于他们那一批“象牙塔走出来”的人,自己主动提出下基层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他在那里一干就是大半年,科长叫他回去他也不回去。在现场,从接收飞机、外场跟飞,每一道工序,他都去一一参与,向师傅们请教、学习。正是这段蛰伏基层的磨砺使他逐步成长起来,为后来从事技术研究、担当重大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干事业,就必须走到实践中去,扎实做起,真正打好基础,才谈得上未来。天生、努力和机遇是3个坐标,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