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17151000000022

第22章 中国航空惯性导航的领航人(2)

冯培德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又是超逸于名利之外的,他的付出只是为了认真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1978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选派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深造,冯培德也在其列。第一批出国考试,他就通过了,被安排去上海外语学院学法语,但当时惯导研制工作很忙,他就放弃了这次机会。过了2年后,教育部主管部门发现第一批录取者还有几人没有派出,经了解又把他改派到美国去当访问学者。对此,冯培德这样说:“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如果能有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心境,事情总能做成功。古人也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这种心境,让冯培德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惯导工作中。去美国学习深造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国外,回国后,他没有考虑去大城市发展,依然扎根在618所。冯培德说:“大家一定要记得,做人不能过于为自己考虑,要学会顺势而行。国家有需要,你就去做,这样对国家是好事,对你也是好事。”冯培德工作勤奋,从不在意个人待遇和享受,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格,难怪他的同事反映:“他当上所长之后,出差期间经常由招待所步行去部里开会,还经常挤公交车,后来打车也多乘黄色面的,有一段时间他常住在一个由煤厂改造的小平房旅馆里,考虑的就是离部里近又便宜。”后来旅馆经理对人说:“我们这个小旅馆还有局级干部住呢!”对此冯培德笑言:“我本来就不爱摆谱,何况当时所里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要求人家过紧日子,就得从自己做起啊!”

立志创新 探寻中国机载惯导之路

冯培德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人。毕业时如此,今天仍然如此。刚开始工作,总是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尽管冯培德有着研究生的高学历,有着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历练,但在实践中仍然会遇到各种新情况,这时他又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由于惯导是一个机电、光学、计算机等多学科高度综合的专业,要全面掌握所需的知识,光靠学校学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一开始冯培德对电路不熟悉,他就自己动手搭试验电路板,从交流放大器和解调器开始,接着搭了一块直流运算放大器,这样他就对共模抑制比、零位的温度漂移等有了一些实际体会。冯培德有一个理念,就是在讨论问题时少说外行话。他说:“以前学焦裕禄的时候有个口号———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亲自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只听人家说。特别是当你到了一定的技术领导岗位的时候,只听别人说,自己心里没数,决策时就会出现瞎指挥。”

冯培德到所后就负责惯导系统的初始对准课题———这是惯导的一大技术关键。20世纪70年代初,冯培德曾经探讨了闭路、半开路和纯开路3种方案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最后他决定采用纯开路对准技术途径。当时在文献上尚未见过这种方案,所里也有人怀疑。但冯培德心中有数,他认为初始对准的本质是个参数估计的问题,随着数字计算机的发展,一些经典控制问题转化为数据处理问题乃必然趋势,他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和使用这种新途径,明显提高了对准精度,并缩短了准备时间。十几年后,冯培德才知道美国在70年代也开始使用这种新途径,这是冯培德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此后,冯培德对惯导初始对准又有很多创新:在对准模式中增加了存储对准模式,实现了国际接轨;研发了跑道对准的快速对准方法,该方法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卫星导航出现后,他又与所里同志设计了组合导航状态下的空中对准模式,有效缩短了准备时间;90年代,他指导博士生研究传递对准,解决机载导弹惯导系统在机载惯导系统的信息支持下的对准问题。近年来他又指导博士生开展了运动基座和摇摆基座条件下机载惯导初始对准的研究,他还提出了旋转对准的新方案,进一步提高了对准精度,缩短了准备时间。在系统研制上也是如此,如果将以采用液浮陀螺为主的平台惯导作为第一代,采用挠性陀螺为主的平台惯导作为第二代,采用激光陀螺、光纤陀螺的捷联惯导作为第三代,那么冯培德又从系统变革和提升的角度出发,带领研发团队探讨新一代旋转调制式捷联惯导和混合型惯导,有可能成为惯导系统发展的第四代……在惯导研制上,冯培德总是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一个高峰攀向另一个高峰。

冯培德的实践创新之路,也是中国惯导科技人自强自立、赶超世界潮流的探索之路。惯导技术与航空发动机、机载雷达和隐身等技术一样,是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仍对我国严加封锁的关键技术。为引进挠性陀螺二代惯导的某些关键技术,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与美、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公司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艰苦谈判,均未获成功。冯培德再次认识到这是一项拿钱也买不来的技术,已经到了“丢掉幻想,破釜沉舟”的时候了。他怀着为国家和人民争气、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争夺制高点的远大抱负,毅然挑起了563、573两大系列惯导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的重任,带领618所广大科技人员开始争分夺秒地研制与美国ENAC-77-1规范相当的航空惯导。经过长达10年的磨砺,经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573惯导终于设计定型并批量交付部队使用。在一次年终总结大会上,冯培德说了这样一段话:“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有一个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本人就借用一下这个题目,我冯某人也有一个梦,那就是我们618所的惯导年产量能上×××套。”正是这种追求梦想的执著和为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激励着冯培德不断地创新,也感召和鼓舞着他带领的团队为了梦想而坚持不懈、勇攀高峰。面对已取得的成就,冯培德又清醒地指出:“我们研制的惯导大体与F-16飞机所用的惯导相当,这是美国人十几年前做的事,现在美国人已经开始用更先进的激光陀螺捷联惯导来取代它了,也就是说相比之下仍存在一代产品的差距啊!”显然,冯培德又瞄准了自主创新的下一个目标———激光陀螺捷联惯导。

早在1978年,618所就启动了机抖型激光陀螺的预研工作,但一年仅几十万的科研经费实在让他们为难,这种状况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转机。在关键时刻,为了解决高反镜镀膜问题,冯培德居然下决心垫支上百万美元,亲自上阵调研谈判并采购了关键设备,大大鼓舞了研制团队的斗志,使研制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后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经广大科技人员奋力拼搏,终于在21世纪初陆续研制出不同档次的激光陀螺产品和相应的捷联惯导系统,实现了机载惯导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时冯培德已不再担任618所的所长,他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获奖名单上。但他和现任领导一样,在创新前进的征途上,总是想在前头、走在前头,把未来10年、20年要做的事考虑周到和部署好。冯培德就是这样一个坚定地走在创新之路上的人。

教书育人 传承中国惯导事业

作为资深技术专家,冯培德认为衡量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事业是否成功,不仅要看他为社会创造了多少有形的价值,更要看他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的人才。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他尽可能多地投入精力培养人才。他认为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比亲自去做更有意义。目前,他在618所、西工大、南航、北航、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先后培养了80多名研究生,已接近他给自己定下的培养百名研究生的目标。作为研究生导师,冯培德带着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育人理念。在他看来,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对学生的成长更重要。与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事业的老师比,冯培德的最大优势是将教学最大限度地与工程实践结合在一起。他培养研究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他不仅在教室里、在讲台上为学生授业解惑,还把课堂搬到了科研的第一线,亲自带领学生来到科研院所扩大视野,让他们在与工程实践结合的课题研究中历练。冯培德认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逻辑思维、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考试90分就很好,而工程上99分也不行。”这是冯培德经常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他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因为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较快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受到了工业部门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冯培德同样用他对学术的热爱与执著感染着学生。他的学生说:“冯老师工作繁忙,但我们的开题报告他都会抽空与我们交流,时不时点拨一下,直到个人特长与所里专业的发展方向契合了,才算成功开题。他总是把我们当作思想的探讨者,在谈到学术问题的兴奋点时,他就会和我们开展或激烈或温和的讨论。这时,我们就会看到平时不苟言笑的教师发自内心的笑容,从一个威严的领导者变成了一个慈祥而又充满激情的学者。在与他的接触中,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个老学者心中对学术那种纯真而又充满激情的情怀。”

冯培德对研究生的培养,也是他传承中国惯导事业、培养后来人的一种自觉行动。他认为,我国航空惯导起步比美国晚20多年,这50年来,我们在追赶,但人家也没闲着。冯培德说:“我们要抓好交接棒,近年来我国国力提升很快,相信再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那时,希望我们的后辈 ‘家祭勿忘告乃翁’,我们这些先行者在九泉之下也当含笑了。”

感悟科学人生 寄语学子成长

谈到在南航读研的收获时,冯培德说:“没有在南航读研的一段经历,我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在南航的3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如果说北大训练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不惧怕理论与数学公式,那么南航就训练了我应用科学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我对机械、电气和电子不再发怵,从此就可以勇往直前。”导师杨昌仁有意识地让他到工厂、研究所一线去学习和锻炼,这对冯培德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对当今高校的人才培养仍有借鉴意义。冯培德认为,受评价体系的影响,目前高校更注重发表论文的篇数和被引用的次数,而相对放松了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引起重视。

“要把个人的发展、前途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全面发展,做一位志向远大的人。”这是冯培德总结自己取得成绩的原因,也是他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工作者和科研单位的领导,冯培德对人才成长问题有着长久的思考。他认为,强烈的进取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和求实的作风是取得工作成功的前提。一个人不能把工作只当成谋生的手段,否则就不可能有强烈的进取心,最后收获的也只能是谋生而不是成就。冯培德说:“南航是所不错的学校,我时常怀念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以此感到骄傲。希望年轻的朋友们珍惜在南航就读的大好时光,为成才打好基础,将来为国家作贡献,也为母校争光。我相信你们的工作会干得比我们好,生活会过得比我们强。”

后记

数十年来,冯培德为了惯导事业执著钻研、奋斗不息,他把国家的需求和召唤与个人的追求和兴趣紧密结合,从拼搏的成功中享受喜悦。他总有忙不完的事,但也会忙里偷闲上网打打桥牌。这就是杰出校友———冯培德院士的别样人生。

肖伯纳说过,如果我们能够为我们所承认的伟大目标去奋斗,而不是一个狂热的、自私的肉体在不断地抱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不使自己愉快的话,那么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乐趣。1957年,冯培德选择了陀螺力学,50余年光阴荏苒,尽管他的活动舞台不断拓宽,但他仍未停止在惯性技术领域辛勤耕耘,品味着追求的快乐。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名科技人的最高品质———对事业、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来说,他永不停歇地走在他选择的道路上,目标却在不断地提升……

(撰稿:李雪飞 审稿:苏 州 编辑:樊泽恒)

注 释

[1].友寄语: 自觉把个人志趣融于国家召唤之中是青年学子成材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