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17150600000063

第63章 舰载信息化武器(12)

依据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运动中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物体的动能可以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传递给另一物体并使之受到损伤。因此,凡是依靠动能直接撞击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均可称为动能武器。然而,近些年来作为新概念武器而提出的动能拦截弹却与传统的直接碰撞武器迥然不同,它是以拦截高速飞行的弹道导弹为主要目的、利用当代最先进的精确制导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武器,被人称之为拦截来袭子弹的“子弹”武器,足见其概念之新。军事专家认为,新概念动能拦截弹的出现,和一战中作战飞机的问世与二战中弹道导弹的问世一样,同属军事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标准”SM-3是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海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亦称海军全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开发的一种动能拦截武器,由“标准”SM-2 Mod4 防空导弹改进而成,专用于拦截在大气层外中段飞行的来袭弹道导弹,以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海上部队、要害海区、人口中心及大型陆上设施等不受各种弹道导弹的攻击。

“标准”导弹是美国海军武库中一种优良的全天候、中远程防空导弹,也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先进、装备数量最多的舰载防空导弹,其Block2-4型早已具有反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因此,在海上机动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项目启动伊始,美国海军就看中了“标准”导弹,设想通过加装动能杀伤战斗部(亦称动能拦截器或大气层外轻型射弹)和三级火箭发动机等方式,将“标准”SM-2 Mod4 导弹改进研制成全新的SM-3动能拦截弹。

按照设计方案,SM-3动能拦截弹由三级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设备、连接段、弹翼和动能拦截战斗部等组成,全弹长6.5m,直径(第二级固体火箭助推器直径)340mm,发射重量1490kg,最大拦截距离500km,最大拦截高度122km,最小拦截高度15km。其战斗部为火箭助推的自主寻的飞行动能拦截器,由钨合金制成,内有长波红外导引头、制导组件和轨/姿控系统,重18.2kg,接近目标时速度达4~4.5km/s,所产生的动能相当于一辆时速1000km以上的公共汽车,足以靠撞击而摧毁来袭的弹道导弹。作战中,先由舰载“宙斯盾”雷达探测、跟踪来袭弹道导弹,并将所获信息发送给作战管理系统;作战管理系统制定交战规划并将目标数据装入SM-3拦截弹后下达发射指令;随之,弹体尾部的Mk-72型火箭助推器点火,拦截弹垂直升空;约9s后,弹体中部的Mk-72助推火箭关机并与弹体分离,同时Mk-104型双推力火箭助推器(第二级助推火箭)点火工作;40s后,Mk-104助推火箭关机并与弹体分离(此时拦截弹已飞至大气层外),同时弹体前部的EX136型双脉冲火箭助推器(第三级助推火箭)点火工作;EX136助推火箭实施两次脉冲点火,第一次点火工作10s,抛掉头锥部,第二次点火工作也是10s,推进拦截战斗部的同时对其导引头进行校准,最后与战斗部分离;接着,拦截战斗部的红外导引头探测并感知来袭目标的具体位置,自主寻的,以极高的速度径直撞击目标并将其摧毁。

自1999年以来,美国海军已多次对“标准”SM-3动能拦截弹进行了各种飞行试验。1999年9月24日,SM-3动能拦截弹首次在太平洋导弹靶场进行飞行试验(弹上装有动能战斗部模型),弹载第二、第三级助推火箭实现成功点火和分离。2000年7月14日,SM-3在“伊利湖”号试验舰上进行第二次试验发射,但由于控制计算机出现故障,弹载二、三级助推火箭未能分离,试验以失败告终。2001年1月25日,SM-3在太平洋导弹靶场进行第三次飞行试验,弹载一、二、三级助推火箭均成功点火并分离,拦截弹沿预定弹道飞行,试验获得成功。2002年1月25日, SM-3在太平洋导弹靶场进行了首次全装弹(弹上载有实战用动能拦截战斗部)发射试验,首次演示了动能战斗部在大气层外拦截目标的全部功能。试验中,首先从夏威夷考爱岛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靶弹(用“民兵”导弹的助推火箭改进而成的“白羊座”弹道导弹),8min后,SM-3从“伊利湖”号试验舰上发射升空,动能战斗部与三级助推火箭先后成功分离后自动逼向目标,18min后以直接撞击方式拦截并摧毁了“白羊座”弹道导弹靶弹。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SM-3动能拦截弹研制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使美国海军深受鼓舞。2002年11月21日,美国海军再次对SM-3全装弹进行拦截飞行试验,从“伊利湖”号上发射的SM-3显示了良好的瞄准点转移能力和控制制导能力,最终成功拦截并摧毁了一枚从太平洋导弹靶场发射的“白羊座”外大气层弹道导弹目标。为了进一步验证SM-3的“命中即摧毁”能力,美国海军又于2003年12月11日和2005年2月24日进行了SM-3的拦截试验,均获成功。在2005年2月24日的试验中,作为目标的模拟敌方弹道导弹从太平洋导弹靶场发射升空,位于夏威夷外海的美国海军“伊利湖”号巡洋舰用“宙斯盾”系统追踪到目标后发射了一枚SM-3动能拦截弹,最后,SM-3在大气层外准确击中了正处于下降阶段的敌方导弹,将其一举摧毁。令美国海军尤为兴奋的是,这次试验的SM-3拦截弹是最早生产的批号,而且参试人员全部是“伊利湖”号的编制官兵,因而试验的成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将使美国部署海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步子大大加快。

2007年12月,SM-3动能拦截弹进行了第12次拦截试验。在这次美日两国联合进行的试验中,日本“金刚”号驱逐舰发射的SM-3在太平洋上空96km的高度上成功拦截并摧毁了一枚由美国海军太平洋靶场发射的弹道导弹靶标。

到目前为止,SM-3动能拦截弹的工程研制和飞行试验已基本结束,美国国防部已计划在2008年之前为装有“宙斯盾”系统的战舰配备30枚“标准”SM-3动能拦截弹,以对付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攻击,为美国本土构筑起一道海上防御屏障。

有资料称,日本对SM-3动能拦截弹极有兴趣,除已决定向美国采购现行SM-3并争取在2008年3月前装备其4艘“宙斯盾”驱逐舰外,还在1999年8月与美国签署了一份共同开发未来型“标准”SM-3动能拦截弹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未来型SM-3的弹体直径将增大到530mm,将采用多色红外导引头和更先进的动能战斗部,将能区别真假来袭目标,其作战覆盖范围将从现在的500km扩大到1000km,具有拦截在助推段、中段和末段飞行的弹道导弹的能力。日本海军认为,只要有一艘前沿部署的、配备有未来型SM-3动能拦截弹的“宙斯盾”战舰,就基本上可以保护整个日本本土免遭弹道导弹的袭击。据日本防卫厅长官声称,未来型“标准”SM-3动能拦截弹的研制工作正在美日两国加紧进行,工程开发将在从2006年起的5年内完成,至2011财年结束后开始生产,随后装备部队。

七、新一代动能拦截弹

为了应对未来的多种威胁,适应动能拦截弹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克服现有动能拦截弹结构复杂、造价高昂的不足,近年来,美国在继续改进、完善以上几种动能拦截弹的同时,又开始积极探索新一代的动能拦截器技术,如重量矩动能拦截弹、“蜂群”动能拦截弹、微型中段动能拦截弹等。重量矩动能拦截弹是美国海军于2001年提出的一种技术构想,其主要特点是取消现有动能拦截弹战斗部中的轨/姿控推进系统,换用电子导引头(现有动能拦截弹均采用红外导引头或毫米波导引头),引入其他最先进技术,从而大大降低动能拦截弹的复杂性和成本,增大其可靠性。据美国海军称,这种重量矩动能拦截弹不但可以拦截大气层内的弹道导弹,也可拦截大气层外的来袭目标,作战范围明显扩大。“蜂群”动能拦截弹是为对抗弹道导弹的多弹头和子母弹头而提出的一种技术,具体设想是让1枚动能拦截弹携载几十个微型拦截器(目前的动能拦截弹都只有一个拦截弹头),每个微型拦截器都备有各自的助推火箭和导引头,一旦进入对目标的攻击距离,这些微型拦截器就从拦截弹释放出来,然后像“蜂群”一样扑向弹道导弹的分弹头,靠直接碰撞而各个击毁。据称,这种“蜂群”拦截器的单个重量不大于500g,对目标的搜捕距离为10km以上,末段攻击速度大约5000m/s,主要用于攻击在大气层外飞行的目标,其高速碰撞产生的动能足以摧毁弹道导弹的化学、生物分弹头或常规子弹头。微型中段拦截器是为解决弹道导弹中段防御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具体设想是在一枚动能拦截弹中装入两种微型拦截器,即先导拦截器和后续拦截器,进入目标攻击距离后,先导拦截器先在前面观测、搜捕并拦截已确定的目标,同时根据已获取的目标信息指令后续拦截器拦截指定目标,后续拦截器一边对先导拦截器的拦截效果进行评估,一边将漏防的目标“一网打尽”。据称,该技术方案的目的和“蜂群”拦截器基本一样,也主要用于拦截弹道导弹的分弹头和子母弹头,总体拦截效果比“蜂群”方案更为可靠。对于以上几种新一代动能拦截弹技术,美国人已经制定了开发计划,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雷神公司、波音公司等已开始对某些子系统进行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和风险评估,有的已提出具体设计方案。

作为一种新概念武器,动能拦截弹的主要技术要求是速度、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三个方面。速度要求,就是说动能拦截弹的飞行速度要尽可能快,速度越快,所产生的动能就越大,对目标的撞击摧毁效果就越好;命中精度要求,就是说动能拦截弹攻击目标要实现“零偏差”,要有“在千米之外准确瞄准飞行蚊子的左眼或右眼”的能力,唯如此才能可靠拦截到目标;抗干扰要求,就是说动能拦截弹要有“火眼金睛”,要能在众多的真假弹头和干扰目标中“慧眼识珠”,这样才能一击中的。对以上三个方面,现在开发的动能拦截弹虽已达到相当的程度,但严格说来还远未到位。为此,美国军方和工业界正在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例如准备通过开发大推力助推火箭和使动能弹头小型化的方式提高动能拦截弹的末段冲击速度;通过研制新型信号和数字处理机以及采用单轴稳定或自旋稳定的方式提高动能拦截弹的命中精度;通过采用多色导引头、激光雷达、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探测手段和数据融合技术,提高动能拦截弹对真假目标的跟踪和识别能力等。

新概念动能拦截弹的作用机理是非常古老的,但其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和“用子弹拦截子弹”的超高速动能直接撞击杀伤方式却堪称一绝,它的出现是人类武器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的革命。军事专家认为,在未来10年左右,以各种类型的动能拦截武器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海基、地基和空(天)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会在全球构成一道“明察秋毫”、疏而不漏的天罗地网,届时,任何敢于来犯的远程攻击武器都将插翅难飞,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