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17150600000017

第17章 舰载导弹武器(15)

“战术战斧”导弹的开发明确放弃了“战略威慑”这一目标(制式“战斧”最初曾设想为一种前向部署的海上战略威慑武器),而以战术打击应用为主要目的,因而采用了结构更简约、成本更低廉的新型弹体,以至坚固性、抗震性和耐冲击性均较制式“战斧”逊色,只能由舰(潜)载垂直发射系统发射而不能用潜载鱼雷发射管发射。这对美国人来说倒无所谓,因为美国海军的绝大多数潜艇都备有垂直发射系统。但是,此举却使英国人不知所措,因为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均未配备垂直发射系统(此前皇家海军潜艇均用鱼雷管水平发射制式“战斧”导弹)。应英国人的强烈要求,2001年末,美国国防部正式批准在2005年年底之前推出可用于鱼雷管水平发射的潜载“战术战斧”导弹。对美国人来说,虽然此举使导弹设计受到某些限制,但也扩大了“战术战斧”的适装范围,使得“海狼”级和“洛杉矶”级的部分核潜艇(未配装垂直发射系统)也拥有了发射“战术战斧”的能力。

目前,“战术战斧”对地导弹的批生产已经开始。据称,美国海军的总需求量为2000枚,英国海军计划采购量为200枚。另悉,雷神公司已获得授权,可向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和加拿大出售“战术战斧”导弹。

三、“斯拉姆”对地攻击导弹

“斯拉姆”是英文 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防区外发射的对地攻击导弹)首字母缩写SLAM的音译名,是美国波音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鱼叉”反舰导弹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可在敌方防空区外发射、用于对陆上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舰(机)载型导弹,军用代号AGM-84E。

“斯拉姆”的开发构想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3月,美国与利比亚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海军舰载机用制式空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对利比亚陆上目标进行攻击,但由于射程有限,美国人的A-6E飞机不得不在逼近目标时才发射导弹或投放炸弹,结果遭到利比亚地空导弹的频频反击,以至美国人的攻击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蒙受了意想不到的损失。基于这一经验和教训,美国海军对空射对地攻击导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即应在敌方防空区外发射。1986年末,波音公司被授权开发全新的“斯拉姆”防区外发射的对地攻击导弹。由于该导弹是在“鱼叉”空舰导弹的基础上升级改进而成的,所以研制进度很快,1988年即投入试验,1989年获准批生产,1990年末形成装备, 1991年便在海湾战争中首次用于实战。

AGM-84E“斯拉姆”集多种导弹的技术于一身:沿用了AGM-84A型“鱼叉”空舰导弹的弹体、推进装置和控制系统等;借用了AGM-65“小牛”空地(舰)导弹的红外成像导引头;借用了“白星眼”无动力电视制导滑翔炸弹的数据传输装置;加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装置和“含人回路”控制系统;采用了全新的战斗部等,具有优良的战术技术性能。导弹全长3.85m,弹径343mm,翼展914mm,重量604kg,飞行速度为高亚声速,动力装置为涡轮喷气发动机,射程100km以上,战斗部为高能炸药杀伤爆破型(重227kg),制导方式为惯导/全球定位系统中段导航+红外/视频末段制导(数据链路可为最后60s的飞行提供“含人回路”制导功能),命中精度小于10m。

“斯拉姆”导弹主要用于攻击陆上高价值目标,也可用于攻击港口、基地设施和港内舰船等近海目标。作战前,先将作战任务规划确定的预定航线和目标数据等信息输入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导弹可将飞行速度、目标位置及弹道航向等与事先存储的规划数据进行实时比较,不断修正航向,确保进入红外成像导引头视场内的某一预定点;在GPS装置的修正下,导弹准确飞向目标;在距目标尚有最后60s的航程时,导弹发出提示信号,控制人员接到警示后,立即激活导引头,然后根据发回的视频图像识别目标;在弹着前20s,发射控制人员启动目标锁定程序,选择瞄准点;弹着前10~6s,目标被最终锁定,导弹旋即精确地扑向目标并将其摧毁。

“斯拉姆”导弹也可以随机方式使用。用这种方式作战时,导弹朝目标方向发射出去,按预定航向飞行;至某一预定时刻,载机发控人员激活红外成像导引头,开始搜捕目标,同时将搜索的图像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发回载机;控制人员在显示器上发现目标后,立即使导引头关机并使其锁定目标的某一瞄准点,导弹随之发起自主精确攻击。

自服役以来,“斯拉姆”对地攻击导弹已在多次实战中“小试牛刀”。1990年8月,庞大的美国海军舰队开始向海湾地区集结,准备向伊拉克开战。由于远程空地武器不足,美国人急不可待地将刚刚结束作战鉴定试验的“斯拉姆”调往前线,并于9月间对载机飞行员进行了“斯拉姆”攻击发射的强化训练。1991年1月18日,即海湾战争打响的第二天,从红海的“肯尼迪”号航母上起飞的两架A-6E“入侵者”攻击机即各发射一枚“斯拉姆”,对伊拉克陆上目标进行了攻击。几天之后,美国海军F/A-18舰载机又用两枚“斯拉姆”对伊拉克的一座水电站实施攻击,第一枚洞穿了水电站的加固围墙,第二枚则从炸开的墙洞中直穿而过,击中水电站的核心部位,彻底将其摧毁,导弹头部的摄像机曾实时拍摄下这一经典场面;1999年,在北约国家对南斯拉夫发起的“盟军行动”中,“斯拉姆”再次“披挂上阵”,美国海军的P-3C反潜巡逻机向南斯拉夫境内发射了14枚“斯拉姆”导弹,摧毁并重创了多个重要目标。

1990年末机载发射型AGM-84E“斯拉姆”服役之后,美国海军又提出开发舰载发射型“斯拉姆”对地攻击导弹。经过三年的努力,舰载型“斯拉姆”于1995年研制成功,军用代号RGM-84E。1996年的一天,美国导弹驱逐舰“埃利奥特”号(DD967)对舰射型“斯拉姆”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导弹从舰载“鱼叉”发射箱中飞出,在F/A-18战斗机的末段引导下直接命中预定目标。第二天,“埃利奥特”号出动SH-60直升机提供末段制导,再次发射了一枚“斯拉姆”,这第二枚导弹竟毫厘不爽地钻入头天被命中的目标弹孔中,命中之准确令人叫绝。令人不解的是,尽管舰载型“斯拉姆”取得了如此成功的试验结果,但至今仍未装备美国水面舰艇。究其原因,一说是美国人准备集中力量对“鱼叉”反舰导弹作进一步改进,使其具备对地攻击能力,以节约经费;一说是美国人暂时尚不准备使舰载型“斯拉姆”投入使用,因为美国航母的强大舰载机群足以完成其使命。

四、“标准”对地攻击导弹

“标准”导弹是美国海军现役武库中最成功的导弹武器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防空、反导和对舰攻击。自20世纪70年代服役以来,“标准”导弹已经历了多次改进,已从最初的反舰型发展出后来的反辐射型、防空反导型和对地攻击型,成为一种系列完备、打造完美的舰载导弹武器家族。

对地攻击型“标准”导弹的最初设想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基于海湾战争的教训和经验,美国海军提出要用一种中程超声速舰载导弹对岸上远征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以填补Mk-45型127mm舰炮和BGM-109C型“战斧”对地攻击导弹之间的火力空隙(前者射程为23km,后者射程1200km)。在接下来进行的大量原理研究和风险论证的基础上,雷神导弹公司提出了一种成本低、风险小的方案:对原“标准”2舰空导弹配装全球定位/惯性导航联合制导系统,改进其战斗部,加装炸高传感器和低阻力头锥部,将其改型为对地攻击型“标准”导弹。

在大量成功试验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1998年4月,美国海军正式决定将现役“标准”2 Block Ⅱ / Ⅲ型舰空导弹加快改型为“标准”对地攻击导弹(亦称“标准”4导弹)。研制商雷神公司随即提出了具体的改型方案:保留原“标准”2的Mk-104型双推力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自动导航仪、方向控制系统和气动控制面;改原导弹的头锥部分为低阻力锥形体,改半主动雷达制导为GPS辅助惯性制导,改Mk-125型战斗部为前向起爆式杀伤破片型,加装地面近炸引信等。另外,战斗部还视目标不同改用反装甲子弹药型或自动寻的子母型。

1998年9月3日,美国海军对初步改进型“标准”对地攻击导弹进行了首次试验,导弹携载有改进了引爆装置的Mk-125战斗部,从白沙导弹靶场的“沙漠之舟”发射架上垂直发射,导弹按预定弹道飞行了93km,最后准确飞抵预定的炸点,显示了良好的动态性能。至2000年年底,美国海军又对其进行了两次飞行演示试验和三次战斗部试验,所有试验均获成功。2001年3月,作为风险论证和工程分析试验,美国海军又对“标准”对地攻击导弹进行了多次静态测试,以验证其战斗部对BLU-108型和“萨达姆”(SADARM)型反装甲子弹药的抛射性能。

作为“宙斯盾”水面舰艇的对岸攻击武器,“标准”对地攻击导弹的射程、杀伤力、反应速度和攻击精度等足以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远征机动作战的火力支援要求,其目标小、弹道高、速度快、难以拦截、战舰载量大、可全天候使用、造价低廉等特点使其成为中程对地攻击武器中的佼佼者。尤应指出的是,该导弹可与所有发射“标准”2导弹的战舰和Mk-41垂直发射系统相兼容,一旦装备即可形成作战能力。“标准”对地攻击导弹射程280km,飞行时间数分钟,命中精度为10m左右,其战斗部可在向目标垂直俯冲过程中的设定高度爆炸,数百个大块破片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在靠近敌方的公海上发射“标准”对地攻击导弹,可以确保摧毁其陆上近岸地域的重要目标(如导弹发射场、防空火炮阵地、装甲集群部队等),而对于一些小国,其射程则足以覆盖陆上全境。

“标准”对地攻击导弹虽然尚未服役(原计划2004年服役,后又延期),但美国海军却已在计划对其作进一步改进,使其能对陆上纵深目标(如弹道导弹发射场、战场供应基地、内陆机场、永久性的C3I机构等)发起精确攻击,而且最终拥有对跨陆巡航导弹的拦截能力。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要求改进型“标准”对地攻击导弹能够在射程、反应能力、命中精度、目标搜索和杀伤效果等方面支持其“海上作战机动”体制,最小射程应不低于410km,最大射程应达550km以上。为此,雷神公司已提出了增大射程(加装原“标准”2 Block Ⅳ的 Mk-72 型推力矢量控制助推发动机,改原 Mk-104 双推力火箭发动机为全口径型)、采用大杀伤力战斗部(穿甲型战斗部、一体式战斗部、BAT反装甲子弹药、M80子弹药布撒器、钻地弹头等)及提高战术机动性(加装飞行通信链路,在飞行中重新瞄准目标)等多种备选方案。

据称,“标准”对地攻击导弹(计划采购量为800枚)将首先装备“阿利 伯克”级驱逐舰和某些经改装的导弹巡洋舰,而其改进型则主要着眼于未来的DDG-1000多用途对地攻击驱逐舰。

五、“快鹰”超声速对地攻击导弹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由于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发射架的机动能力很强,以至多国部队终未能将其全部摧毁,此事令美国人一直耿耿于怀。美国军事专家认为,伊拉克一些防空武器阵地之所以得以幸存下来,除“战斧”巡航导弹等武器的任务规划时间过长这一原因外,海基对地攻击武器的长途奔袭时间过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于是,美国海军又提出了多种超声速(甚至高超声速)对地攻击导弹项目,“快鹰”(Fasthawk)便是其中之一。

1996年10月,美国海军正式提出“快鹰”低成本对地攻击导弹计划,并被列为1997财年的首选项目。按照既定计划,“快鹰”对地攻击导弹有基本型和后继型两种方案。基本型采用储运发射箱,由舰载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用于攻击时间敏感型目标、加固目标和深层地下目标;后继型采用多平台发射,用于攻击高价值的固定目标和机动性目标。除战斗部和制导系统外,两种型号的其他技术性能基本相同。导弹全长6.5m(含助推器),弹径530mm,射程1260km(最大)和88~110km(最小),巡航速度为马赫数4.0(最大可达马赫数6.0),命中目标速度为马赫数3.6,巡航高度21.3km,助推器推进高度3000m,发射重量小于1587kg;战斗部为整体式穿甲型,重315kg,侵彻深度为40m(沙土)。全弹由弹体、制导和控制系统、战斗部和动力推进装置四大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