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管德传
17149300000048

第48章 立德、立功、立言

2001年9月18日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学馆里,航空宇航学院、民航学院等师生代表近300人欢聚一堂,气氛热烈、隆重,这里正在举行聘任管德院士暨欢迎的大会。欢迎大会由校党委书记谭振亚主持,校长胡海岩致辞并向管德授证书和南航校徽。

南航网记者在报道中写道:

胡校长在致辞中说,今天,我们怀着敬仰和喜悦的心情,隆重召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任管德院士暨欢迎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两万名师生员工,向管德院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管德院士是我国和世界著名的飞机气动弹性专家,是一位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系统工程管理专家。管院士1932年6月出生,北京市人,高级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管院士1952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在我国航空领域已经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曾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航空工业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航局副局长。管院士是我国气动弹性专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曾经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可用于超声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他主持的《高速歼击机的气动弹性分析》《航空结构分析系统》,分别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对歼8飞机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管院士在担任我国航空和民航的重要领导职务后,仍未中断气动弹性领域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计算》《飞机气动弹性力学手册》等重要专著;他心系航空科教事业,一直关心、支持我校的建设和发展。今天,管院士能够欣然受聘为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对我校莫大的支持,也是全校师生员工莫大的荣耀!

胡校长说,管院士来到我们南航,加入了我们创建一流大学的行列,这是对我们南航的厚爱,是对南航两万名师生员工的厚爱。我们要学习管院士心系航空、献身于祖国航空事业的奉献精神,为我国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建功立业;学习管院士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下大力气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学习管院士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快我校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

航空宇航学院党总支书记许存喜也在欢迎大会上发言。他对管院士的受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表示为管院士的工作与生活做好服务工作。

受聘仪式结束后,管院士就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和民航市场的认识与评估作学术报告。

——筱琳南航快讯《我校隆重举行聘任管德院士暨欢迎大会》在胡海岩校长的致辞中,提到了管德“心系航空、献身于祖

国航空事业的奉献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到了管德“是我国气动弹性专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曾经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可用于超声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对歼8飞机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提到了管德“编写出版了《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计算》《飞机气动弹性力学手册》等重要专著”。

对管德3个方面的赞誉见诸于组织的正式评价、媒体、书刊的介绍和熟悉他的人们口口相传,这令人想到了著名史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里的一段记载: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自此以后,“立德、立功、立言”被称之为人生的至高境界——“三不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其《文忠集·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曾述及“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古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论述对今天的人们有着积极的意义。“立德、立功、立言”也许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但管德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经过不懈地“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应该能成为“不朽”的“圣贤者”。

管德的好友冯钟越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在他代表性著作《中国哲学史》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个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 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先生是哲学家,他在综述、剖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学说、理念并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以后,写下了这样的话,是对人生的解悟,也是对现实中的人的激励。在为冯钟越的早逝哀恸的时候,冯先生还应该为自己的儿子骄傲,因为就在儿子的同学、同事中有徐舜寿、黄志千、顾诵芬、管德等一批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与冯钟越一样优秀,都是达到了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

管德还在继续努力,他说:

现在,我这个气动弹性还有新的题目,我在带研究生搞,以前没人搞过,有难度。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美国人富兰克林说过:“……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去写。”

管德已经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今天和以后的人都会读。管德还在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昂扬的斗志做着一件又一件有意义的事,今天的人们在写,以后的人们也会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