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筑梦蓝天
17149100000097

第97章 罗阳 一个大写的人

记者: 刘 佳

2012年11月24日,这是一个注定要写进中国航空史的日子———这一天,在全世界各种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我国第一架舰载机歼15在航母辽宁舰甲板上成功起降,实现了几代中国航空人的梦想,也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

消息传来,设计舰载机歼15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欣喜若狂,制造舰载机歼15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 (集团) 欣喜若狂,整个神州欣喜若狂。在这巨大的喜悦中,身在航母辽宁舰上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拨通了妻子王希利的电话:“我们成功了!”

这是罗阳在辽宁舰上工作的8天时间里第一次给妻子打电话,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也是他打给妻子的最后一个电话。十几个小时后的11 月25日12时48分,在辽宁舰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靠岸时,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51岁。

“现在想来,他是太累了。”11 月29 日下午,刚刚送别了罗阳的沈飞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徐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哽咽难语。“今年8月辽宁舰入列时,海外媒体都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1年半时间,而我们仅用了两个多月就成功实现了最为关键的起降试验,创造了一个奇迹。”奇迹的创造者,就是罗阳和他的同事们。而作为领军者,罗阳所承受的

无疑是难以言说的艰辛和巨大的压力。徐晓明说:“在国外,一架歼击机机型从研发到制造再到成功试飞,一般需要10~20年的时间,而我们竟同时进行了几个型号飞机的研发和制造。同时,一架飞机需要数以万计的零件,任何一个零件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每一次与部队签合同都是罗总亲自签,但每一次签下名字,都意味着他要背负起巨大的责任,他承受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与罗阳一同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的赵霞,说起与罗阳同学、同事的情谊,禁不住泪洒衣襟:“他始终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

赵霞说,1982年,他们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来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从事飞机设计和科研工作。从那一天起,他就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为国家的航空事业作贡献。工作5 年后,为了提升自己,1987年罗阳报考了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回所后他便开始了战斗机的设计和研发。

“来的时候,我一再告诉自己不要哭、不要哭,但是对不起,我实在控制不住。罗阳的突然离去让我太难受了。”72岁的原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领导施荣明流着泪说。

罗阳殉职时,施荣明正在成都开会,得知11月29日上午要举行追悼会,他再也坐不住了,“我一定要送送和我一起工作了8年的罗阳”。11 月28 日晚,施荣明赶到成都双流机场,最后一个飞往沈阳的航班已经停止售票,他含着泪恳求机场的工作人员。当得知他要赶回沈阳送别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机场工作人员立刻为他想办法搞到了一张机票,使他的愿望得以达成。

“我们真的不敢、不愿也不能相信,他就这样突然地离开了我们。这几天一闭上眼睛,他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正直、勇毅、担当、奉献的品质和精神,将激励我们像他一样前行,永不停歇。”追悼会现场的所有人无不为沈飞公司副总经理陈永满的话所动容。

“一个好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与罗阳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2012年11月30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