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筑梦蓝天
17149100000003

第3章 他用生命锻造“空中利剑”

———罗阳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来源: 人民日报

记者: 王 炜

12月17日上午,因雨雪阴沉多天的京城终于迎来灿烂阳光,抚慰着人们依旧悲痛的心绪。罗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团成员饱含感情地向人们再现了罗阳为航空事业奉献终身的一段段感人故事。

“第一个10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飞机设计员; 第二个10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飞机设计研究团队领导; 第三个10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飞机制造大型国有企业领导。”沈飞公司副总经理苗玉华这样总结罗阳在航空工业战线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30 年。罗阳2002 年起任沈飞公司党委书记,2007年担任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沈飞相继研制成功多个型号的先进战斗机,大家都知道的歼15飞机,就是这些先进战斗机之中的一种。在歼15飞机研制最紧要的关头,罗阳发出沈飞公司历史上第一个总经理令,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加快研制进程,终于攻克了难关,实现了我国航母工程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人们都说,看到罗总,就懂得了什么叫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在他身上,体现了航空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报国情怀,体现了军工人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体现了国企责任人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

沈飞公司办公室秘书科科长任仲凯常年担任罗阳同志的秘书,他感同身受地体会着罗阳的付出和劳累。任仲凯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工作繁忙,罗阳睡眠太少,每一次上车,很快就会睡着。司机偷偷放慢车速,而他总跟司机说,能不能开快点,司机只好找些理由,在车速问题上“讨价还价”一番。任仲凯说,“我将永远铭记罗总说过的一段话: 我们的天空并不平静,我们未来的威胁,更多的来自于天空,天空有着民族的未来,拥有了天空,就把握住了未来,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研制航母舰载战斗机,中国是一张白纸、从零起步,关键技术外国人根本不卖给我们。罗阳却下定决心说,我们自己干!沈飞公司制造工程部综合处处长潘新回忆道,罗阳担任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创造了先进的设计制造手段和先进的组织模式。令她印象最深的是舰上起降试验。舰载机生产出来了,罗阳要求研制团队全过程参加起降试验。他说,这好比我们的孩子,就要上考场了,我们一定要盯到底、跟到位,确保它的最佳状态。“辽宁舰入列时,有外媒预测,中国的舰载机要实现舰上起降,至少还需一年半时间。而刚刚过去两个月,我们的歼15飞机就实现了在辽宁舰上的成功起降,创造了航母工程历史上的奇迹。我们成功了!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舰载战斗机!”

作为一名一线员工,沈飞公司试飞站的刘一夫时常感动于罗阳时刻把生产一线员工装在心里,一次次做出保障员工利益的硬性规定。冬天配备给试飞工取暖的“暖腰宝”、为装配工人配上的护腰带、给热处理工配上的防高温辐射面镜……“只要看到这些劳保用品,沈飞员工就会想起我们的罗总!”

“在辽宁舰上采访报道歼15 成功起降,罗阳的谦逊、沉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倪宁把记录罗阳在辽宁舰上工作生活的一些画面组接起来,“他应该出现在庆功宴上,和大家一起开怀畅饮,但庆功宴上没有他的身影……他应该出现在欢庆的人群中,和大家一起尽情欢笑,但欢庆的人群中没有他的身影……罗阳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怀念。”

满怀着对罗阳的思念,哽咽着话语,罗阳的妻子王希利回忆着与罗阳这些年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在为罗阳整理遗物时,王希利找到了罗阳记录下的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要多为他人着想; 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长处;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

这就是真实的罗阳。

“我知道,罗阳不只属于我,他也属于沈飞,属于中国航空事业,属于蔚蓝的天空。”王希利说,“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有这样的信念和执着,航空人一定会实现他们的蓝天梦,中国人民一定会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2月18日刊发)

用生命守护责任

———罗阳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来源: 新华社

记者: 林红梅

“罗阳曾对我说,每个人都要守住自己的岗位,守住自己的责任。我哪里想到,他最后是用生命守住了他的岗位、他的责任!”

12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由中宣部、中组部、国资委、辽宁省委、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罗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报告台上,罗阳同志的妻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希利泣不成声; 台下,听众们数度泪水模糊了双眼。

罗阳生前是我国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2012年11月25日,在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后,突发心脏病去世。

报告团成员由罗阳的妻子王希利、沈阳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苗玉华、沈飞公司办公室秘书科科长任仲凯、沈飞制造工程部综合处处长潘新、沈飞试飞站员工刘一夫、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倪宁组成。这些罗阳身边的人,深情地回忆起与罗阳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从他们的报告中,罗阳,一个用生命将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的汉子,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

他将孝扛在肩上:“7年前,父亲去世,78岁的妈妈一个人住。只要不出差,再忙再累,下班后他都去看妈妈,拉着妈妈的手说说话。”

他心疼妻子:“罗阳的衬衫一直自己洗,他觉得我也忙,不肯麻烦我。”他把工人装在心里: 他让管理部门给装配工人都配上了防腰脱的护腰带;在生产线现场支起行军床,让员工累了能小睡一会儿; 他安排40岁以上的员工两年体检一次,40岁以下的三年一次; 他安排请医生每周二上午到生产现场,为工人检查身体; 他还请来心血管病专家和心理健康专家,给员工上健康课。

他对身边的同事说:“我知道你们很累!可是咱们都得挺住,航空报国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他创造了“厂所一体、设计制造一体协作攻关”的新模式; 组建了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攻坚团队; 他组建了折叠机翼研制攻关团队,一次次地从头做起,终于为舰载机插上了收放自如的灵活翅膀;拦阻钩是拦阻系统的关键部件,他组织科研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断调整研制思路和主攻方向,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把所有责任扛在肩上,唯独顾不上自己: 他一年365 天,天天都在大干。他的办公室没有床,忙到后半夜,就靠着沙发睡,趴在桌上睡。体检他一直没去,健康讲座也没听过。

罗阳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秘书科科长任仲凯说:“他吃饭速度非常快,吃完起身就走; 在路边小店随便吃口饭,从来不进大酒店; 他没时间逛商场,戴的那块旧电子表,黑色表带磨得露了白边,他拿着笔用墨水把表带的白边涂黑,凑合着戴。”

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倪宁目睹了罗阳在辽宁舰上的最后时刻。25 日,辽宁舰返回港口。早6点,罗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他胸口闷得慌。9点,辽宁舰停靠码头,罗阳拖着行李箱走出舱房,迈上两级台阶,就吃力地停了下来,让小战士搀扶着上了甲板。9点30分,罗阳一到宾馆房间,就倒在床上,大家立即将他送往医院。9点40 分,车离医院100 米时,他昏迷过去。医生拼命抢救了3个多小时,12点48分,他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透过报告会,一个有理想的大写的人,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罗阳是军人的后代,喜欢飞机。高考时,他一定要报北航。他放弃了挣大钱的机会,在军工单位日子不大好过时,坚守下来。他在我国第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壮美冲天的瞬间,完成了生命之花最绚丽的绽放,将英名镌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画卷上。

他的死重于泰山: 沈飞员工希望将正在建造的新食堂正式启用定在6 月29日,这一天是沈飞的厂庆日,也是罗阳的生日。

他激励着更多的后人。报告团成员,他的同事和战友们誓言:

“我们一定更加努力拼搏,更好地担当起航空报国的责任,让更多的中国战鹰飞上蓝天,飞向大海!”

“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矢志航空报国,不懈努力奋斗,抛洒我们的热血甚至奉献我们的生命!”

“我将永远铭记罗总说过的一段话: 天空并不平静,未来的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天空。天空有着民族的未来,拥有了天空,就把握住了未来,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要像罗总那样,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让中国的飞机飞得‘更高、更远、更快’!”

“罗阳没有离去,他还在我们身边!万万千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人都是罗阳!罗阳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感召着我们,踏上新的征程!”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倪宁的结束语,回荡在听众的心头。

(2012年12月17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