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永恒的中国心
17148400000041

第41章 报道篇(33)

从606所那一排的发动机的“镜头”,从这边走到那边,我想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吴大观一生的主线。通过一个笔记本,他那里面的誓言表现他坚强的党性,坚强的理念。发动机能够说明他的责任感、使命感。听他的事迹报告,我们想到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科学态度,他有很多话在里面。还有那一身破旧的中山装,能够看出他艰苦乐观的人生态度,他那种不谋权、只谋事的高尚情怀。在采访中,我记住了几句话,“吴老将成为世界关注的人物”,“他将影响今后乃至几代人的成长”,“他的精神应该是中国精神的传承、发扬和光大”,“他让每一个党员、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震撼的同时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祖国伟业的光明”。这不是大话,因为他的精神让人觉得确实如此,现在的社会确实需要这种精神。我学到了什么呢?一个是学习他的为人、做人,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如果你有时看不开,那么你到吴大观家里走一圈,看看他家里的摆设,看看他那件破旧的中山装,你绝不会去想LV等名牌。这说明吴大观看淡一切、艰苦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要学习他的满足、知足。

前几天我采访林总说巴基斯坦、朝鲜能够研制核武器,但是你让他研制一下发动机,他十年二十年都肯定不行,这说明研制发动机太难了、太不容易了。

主持人:

旭东同志说得很好、很深刻。我们对人物理解的深度决定着报道的深度。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肖津:

因为家里有一位搞军工的长辈,我的童年是在山沟里度过的,所以采访的时候看到搞科研的2层小楼,墙上挂着图样,在草地上讨论问题,还有住的房子外面无边无际的麦子地,这都在我的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出现过,所以对身边人的这种状态我特别清楚。为了满足生活,一边种地一边搞科研,我印象特别深。所以这次去采访我觉得我的生活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吴大观是一个知识分子,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人人都有一颗爱国心,不同的人表达爱国的方式不一样,可能战士会血洒疆场,教师会教书育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觉得他们就是搞研究出成果。有一件事情特别打动我,吴大观一生非常的悲壮,尤其在“文革”的时候。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对他最大的打击就是不让他搞科研,他最大的痛苦就是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普通人肯定难以理解这种痛苦,可是吴大观在经历这种痛苦之后,仍然百折不挠,离开一线之后,他甘心做铺路使者,他做的那些从基础抓起的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出成绩,他跳脱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心态。他达到了完全放弃了自我、眼里只有国家利益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不愧是一个大师。

在采访的时候,我问吴晓云,“他一直多交党费,经过‘文革’后他还多交党费,他有没有跟你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她说,就是对党忠诚。忠诚来自于爱,爱分很多层次,因为大家都爱党,我爸妈都是党员,我也爱党。这是粗浅的爱。还有一种就是功利的爱,比如说党对我好,那么我对党好。党给我机会,给我舞台,我就会爱他,这是一个层次的爱。吴大观对党的爱呢,是那种经历了风雨之后、了解之后的博大无私的爱。我想在最痛苦的时候他肯定想过一个党究竟是什么?一个党员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党这个词对于他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群体,是身边的一些人这么简单。华老跟我解释的时候说:吴大观后来坚持多交党费,依旧忠诚于党,是因为他认为做出那些事情的人不是党员。也就是说党的宗旨、党的追求、党章中的字字句句都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全融为一体,党的追求就是他的追求,他的追求就是党的追求,所以说那些做得不对的人就不是党员,他非常明晰也很轻松地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他对党的忠诚就是在这样一个高度上的忠诚。

还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时刻,就是他死亡的时候。到了我们这个岁数,大家都见过死亡,亲友的死亡、长辈的死亡,人突然间要离开这个世界,心里会非常的恐惧,留恋生命。但是吴大观的死,他的最后表情是平静、淡然,这是一种被宗教无数次渲染的最高境界,却在一个无神论者的共产党员身上完全达到了。到最后死的时候,回想他的一生,他可能没有一个拿得出手、响当当充满了无数光环的一个成果来,但是他该做的全做了,该付出的全付出了,他没有一点遗憾,即使人生重新来过也不可能比这做得更好,他觉得特别坦然、特别淡然,死得特别平静。这是我的一个很深的感触。

主持人:

你说得很有深度,这种对党的忠诚一定要表现得淋漓尽致,包括壮志难酬,彷徨、苦闷、徘徊、痛心,要表现出人性的这一部分,这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中国航空报》记者刘文波:

刚才大家所说到的感动和震撼,其实我们航空报的同仁已经不止感受到一次,并且不止一次从老一辈航空人身上感到过,也从我们年轻的,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无论是车间主任,还是集团老总,都能感到这种精神。

对吴老来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在采访中,我们的记者不止一次地提出,为什么他不是院士,为什么在他手上就没有一个型号?而且在我们业界也会有一些声音,因为在他手上的确没有一个定型的型号,也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年龄较长,资历较老。但我觉得,对吴老的评价除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外,除了让我们感动的那些东西之外,他对我们航空工业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做成了几个型号,而在于他为航空基业长青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他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

从报道思路来说,航空报的难点在于如何写出新意。因为对吴老的报道已经进行过多次了,这一次的构思大概就是按刘局说的那四个方面来,但有几条原则我们一定会遵从。一是,我们一定会把吴老放在历史的背景当中去关照。吴老的一生其实是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从无到有,从羸弱到逐渐强大的过程。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吴老的成长历程。只有放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中去,很多东西才能被理解。我记得在采访过程中,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的马福安总经理曾经说过,吴老这样一个精神典范,他不是天生就是这样,而是在他的成长历程中逐步打磨成的。他曾说过,当年在昆明,从日本空军轰炸中死里逃生的感觉伴随他一辈子。我想,也许从当初吴老矢志从事航空工业到之后一辈子的坚持,可能与他生命中的很多经历是有关的。如果用电影的手法来表述的话,在他彷徨、苦闷、想退缩的时候,那种死里逃生的镜头会一次次在他的脑海当中闪现。

二是要把吴老放在中航工业的人群中去关照。因为我们写的虽然只是他一个人,但他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航空人;他不仅仅是老一辈航空人的典范,而且在新一代航空人的身上都有吴老这种精神的传承。航空人真的是以一种朝圣者的心情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而吴老就是代表所有航空人的一座精神的丰碑。

三是要把吴老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去关照。在采访过程中,陈一林老局长曾经提到,吴老其实是一个很时尚的人。这可能是说吴老是一个很富时代精神的人,他为我们树立的这样一座灯塔一样的精神丰碑其实是很富有时代感的。

四是要把吴老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关照。他是令人敬仰的前辈,也是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平凡无奇的小事中也可以体现吴老的风范。

《中国航空报》记者姜春艳:

我想说三个感谢:第一个感谢,感谢吴老,因为他让航空工业展示出自己;第二个感谢,感谢领导;第三个感谢,感谢媒体记者的理解。

主持人:

听了航空工业人、我们几位同行的感想,让我们觉得责任更沉重。如果这次报道对航空工业没有推动,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群众对航空工业没有关注的话,这次报道就是失败的。大家一定要把他们的感受传达给全社会,让全社会重视、关注、推动中国航空事业。

中航工业声像中心洪晶:

我想通过航空要闻联播把这次中央媒体记者的敬业精神传播给40万航空职工,让吴老的精神走进40万航空职工的心,做好本职工作。还有,中央媒体的报道将激励我们的航空职工更好地航空报国,为强军富民做出贡献。

中航工业声像中心关志诚: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另外请大家放心,我会沿着前辈的足迹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主持人:

咱们《中国航空报》,中航工业声像中心,包括《中国军工报》,既是航空战线、军工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新闻宣传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齐心协力,把吴大观的事迹报道好。

中组部新闻办干部那春风:

吴老的一生是大写的一生,他的人生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就是实现航空报国、航空强军,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不再受到威胁。

他的人生也是普通的人生。他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快乐。他不像以前的那些典型,为了事业而抛弃一切。他是一个普通人,他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全面、平凡和伟大,他对家庭、对朋友、对同事的方方面面,对我来说,都值得思考和学习。

中组部干部五局干部韩敏: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采访活动,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有很多的收获。在采访的过程中,对我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做了很多思考。我会把吴老当作一个楷模,虽然永远都达不到,但会努力去做。

中航工业企业文化部部长刘洪德:

一周来大家紧张地工作,星夜兼程地走进一位90多岁老人的生活,探访他的人生历程,感受吴老蓝天壮志舞翩跹,爱党爱国爱无限,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大家的采访过程中,言谈举止之中,特别是今天大家在策划会上的风采,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新闻战线时代精英的风貌,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吴老是我们航空工业的旗帜,也是骄傲。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工作后,吴老的光芒一定能够耀中华。同时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成为航空工业的呐喊者,成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动机的助燃剂,为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你们的力量。采访就要结束了,一段采访一段情,希望和大家结成真正的友谊,中航工业永远是大家的朋友,为大家服务是我们的荣幸,不足之处将成为我们终生的遗憾,希望大家谅解。

国资委党建局副局长谢俊:

我一路与大家朝夕相处,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学习、总结和宣传吴大观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我们宣传、学习吴大观能解决社会上的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学习吴大观有什么重要的时代意义?等等。

在采访过程中,中航工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面准备,系统总结,为这次采访活动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和保障。中宣部的评价说,这是全国一流的,甚至是最好的之一。这次活动的组织的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时间这么紧迫,这么多人员,去这么多地方,我没想到材料准备得这么充分,这么多人员在三个地方奔波,准备得这么周密,我要向航空工业学习,这也是学习吴大观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国资委宣传局新闻处干部张金庭:

第一,我考察过很多典型,但从来没有碰到过像吴大观这么丰满、这么高尚的典型。另外,为中航工业这个团队感动,为记者团队感动。

第二,强烈的责任感。在中央企业中宣传好、学习好吴大观这个典型,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另外,今后要为中航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中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新闻媒体宣传中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宣部新闻局办公室调研员、副主任高梅:

从北京出发到沈阳,一直到西安,最后到北京,一路上看到的,我想用简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应该向我国的航空工业所付出辛勤努力的这些专家和工作人员学习和致敬,今后应该体现在我的工作中。

中宣部新闻局一处调研员殷汝涛:

我们从材料和实际的采访当中可以感受到吴老信仰上的坚定、追求上的不懈、道德上的高尚、人性中的魅力。他不愧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不愧是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不愧是民族的脊梁,不愧是时代的先锋。在这几天的采访当中,我也为记者同志们的投入、敬业和守纪感动,也为我们中组部、国资委,还有我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细致、周到、热情的保障所感动。今后我会和大家一样,把吴老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秉承老先生的那种精神和信念。

中组部组织局副巡视员韩旭:

这个策划会开得很好,记者的发言,主持人的概括,给我很大鼓舞和启发。一路走来,感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