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永恒的中国心
17148400000026

第26章 报道篇(18)

虽然吴大观参与或主持研制的发动机大多没有最终定型,但研制历程造就了一批科研中坚力量,基本奠定了国内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体系。尤其是涡扇6研制,先后攻克114项关键技术和多种新工艺、新材料,为此后“昆仑”、“太行”两大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喷气发动机的成功定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革”冲击后复出无怨无悔,他对党的忠诚坚如磐石

“如果时光倒流我愿再当一个老兵。”

十年动乱时期,吴大观未能幸免,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从治疗眼疾的济南医院直接押送批斗会,左眼彻底失明。

关“牛棚”、扫厕所、三天三夜盘查历史问题不许睡觉……备受摧残的吴大观被剥夺了科研的权利,胃出血旧病重犯,但他一有机会仍偷偷看技术资料。1972年逐渐恢复工作后,就经常用红宝书的书皮将英文资料包起来研读。

这段经历,他极少向人提起,即使在家人面前,也从未有过抱怨。老伴华国深深理解他的心境:“经常被打得晕死过去,但我们既不怀疑,也不寻死,我们知道,党会给历史一个公正的说法。”

重获自由的吴大观为斯贝发动机来到西安时,已是62岁的花甲之年。他为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而痛心疾首,太想把失去的时光挽回。

每天早上,吴大观都是提前1小时上班,晚上到办公室加班两三小时,比小伙子还拼命。老伴担心他看不见路摔倒,总是早7点以前送他到厂门口,晚上则让秘书送回家。

斯贝发动机是罗·罗公司一款先进发动机,当时该公司在第三代发动机上投入过大,公司濒临破产。千载难逢的机遇让中国以12亿元人民币的代价购得斯贝发动机专利和50台进口机,希望通过引进国产的方式解决中国战机“心脏病”频发的难题。

这次引进,仅接收的专利技术资料就重达120多吨。为吃透设计原理,吴大观对100多份设计、技术、计算和试验报告件件过目,用残存的微弱视力,一字一句中英文对照,短短4个多月就记下几十万字的笔记资料。

斯贝发动机国内试制是一场争分夺秒的大会战,几万个零部件陆续攻关制造出来,进入装配试车阶段。在150小时定型持久试车时,英国专家两班倒轮流值守,而吴大观则放心不下,日夜不离现场。连日奔忙终于让老人病倒,高烧39℃晕倒在车间,当他在医院醒来,又悄悄回到试车现场。

引进产品的同时,他更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组织研究人员将试制过程中的经验及时汇编成册,留下11册洋洋数百万字的技术资料。

“吴大观不是普通的技术专家,他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整体布局有着战略性眼光。”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总经理马福安评价。

1985年,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太行”命悬一线。有专家提出仿制国外某款涡喷发动机也能满足新歼击机的动力要求,决策部门在仿制与自主研制间犹疑。

“不能再走测绘仿制的老路!”吴大观与宁榥、周晓青等9位航空发动机专家,联名向中央提交《关于加速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建议书》,力陈研制先进涡扇发动机的必要性和提高自主研制能力的意义。

他们的建议很快获得当时军委主席邓小平的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起死回生。

2005年,历经18年研制的“太行”发动机完成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使我国航空发动机实现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从涡喷向涡扇、从第二代技术向第三代技术的历史性跨越,几代航空人的梦想终于成真。

吴大观在他90岁高龄时袒露心声:“每个航空工业的同志应该珍惜当前美好的机遇。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要向中航工业林左鸣总经理要求,是不是可以批准我到沈阳606所,再当一回设计员,当一个老兵……”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他生动诠释传统知识分子人生境界之美

“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

忧患中成长的吴大观,血液中融汇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那是他大学时期看电影《悲惨世界》时记住的一句台词,从此铭记一生践行一世。

饥荒年月,他心疼技术人员普遍患上的浮肿病,想方设法让后勤部门从部队调来一批黄豆补充营养。

得知新来的员工曾因严重胃病中断研究生学业,他特意争取到疗养两个月的机会让其治愈胃痛。这名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大响。吴大观一生没有获得院士荣誉,他更愿意成为别人攀登的阶梯,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他的弟子遍天下,连刘院士也一直尊他为导师。

1957年在沈阳工作时,吴大观就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月薪273元。他为此惴惴不安,两次打报告要求减工资。1963年开始,除“文革”期间工资停发外,他每月坚持多交100元党费,这在当时普遍低工资的时代几乎是一笔巨款。晚年,他的工资水平相对已经不算高,但交纳的特殊党费仍有增无减。

46年间,吴大观累计多交党费21万多元,向社会捐款9万多元,几乎占其一生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然而,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却极尽简朴。

吴大观位于北苑2号院1号楼的家,几乎没有装修过,白墙水泥地,家具、沙发都旧得掉漆脱皮。华国老人的卧室门背后,依然挂着一件蓝色中山装。20世纪60年代的涤卡面料,洗得有些发白,却是吴大观晚年穿得最多的衣裳,经常穿着它出席正式会议,被家人戏称“常委”服。

吴大观在他的人生感悟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享受的待遇已经够高了。我是从旧中国过来的,过惯了穷日子,现在过得清贫一点,但内心挺舒服、挺高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既然你是名中国人,你就要分担中国社会的责任。”

早年入党前,吴大观就被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所打动,深感共产党对党员的要求与自己的人生追求完全一致。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与共产党员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吴大观美好的人生境界。

2009年2月,吴大观因癌症晚期住院治疗,他拒绝转往条件更好的医院,选择住在中航工业中心医院,并一再交代家人和医生,不要将宝贵的医疗资源浪费在他身上。

护士长黄丽忠想到这位慈祥、固执的老人,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虽然身上疼得厉害,进食都很困难,他脸上却跟没事一样,还老担心护工太辛苦。由于拒绝使用进口昂贵药品,医生只能给他打麻醉剂再输液,而当他从昏睡中醒过来,总是挣扎着拔掉针管。

住院仅1个多月,吴大观安然离去,留给家人三句遗言:丧事从简;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为我交最后一笔10万元党费。

外孙女梁焱泪眼中写下一篇小小悼文,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外公:“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个信念,并且为此奋斗终生,即使没有看到他想要的结果,也很伟大了!”

隆实日报

为了强劲的“中国心”

——追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辽宁日报》(2009年7月1日)

记者杨忠厚

他是我国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第一人,他是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研究机构的创立者,他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培养、熏陶和影响了几代航空科技工作者。

他,就是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93年的人生,60年的党龄,68年的航空历程,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是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有人说,他就像航空战线的一位统帅,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他更是一个战士,长驻一线,冲锋陷阵。

有人说,他忠于信仰,无论顺时还是逆境,他都乐观坚定,60年如一日,忠诚践行入党时的誓言。

有人说,他在各方面都堪称楷模,是一座可以和焦裕禄、雷锋相媲美的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有人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记者曾试图从吴大观的信仰和事业中剥离出一点他个人的志趣或爱好,但始终未能如愿,或许这种想法本身就有违他本人的意愿。他一生的最大心愿就是为中国制造的飞机装上中国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心脏”——航空发动机。

矢志不渝的信仰

关于信仰,吴大观选择了一次,坚定了一辈子。

1948年冬,32岁的吴大观到了解放区,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前,吴大观认真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感到,共产党对党员的要求是和自己的人生追求完全一致的。有了共产党,人民有希望,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航空有希望。

经历了人生风雨和事业曲折,2006年90岁时,吴大观尽管表达的词句有别,但信念一如从前:永远跟着共产党,只有共产党能够把中国带向繁荣富强,带向美好未来。

时间让吴大观看得更清晰,想得更透彻,信得更明白。

吴大观曾是20世纪40年代的海外归国人员,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航空发动机公司学习过。

1937年,这是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心灵滴血的年份。那一年,吴大观久有的清华梦破灭了,他几乎是一路被日军的飞机追赶着,从老家镇江,经长沙逃难到昆明,整天在飞机的轰炸中完成了大学学业。也就是从那时起,吴大观开始了他的航空救国梦,先到艰苦的贵州大定,后远赴美国,学习发动机制造。

1947年,怀着鸟儿归巢般的迫切,吴大观回国了,他要把学到的航空技术全部贡献给他的祖国。可那时的国民政府早已分崩离析,航空报国怎能实现?

吴大观失望了,他似乎又成了海外游子,没有了家园。

1948年,已成为北京大学讲师的吴大观仍在不停地思索。他还不知道,那时,北大的地下党已开始注意到他了。其实,10年前,吴大观就接触过共产党人。1938年,他在长沙聆听共产党驻湘代表徐特立的抗日宣传时,就曾产生过上抗日前线的冲动。

在奔赴解放区的路上,为了安全起见,吴大观把原名吴蔚升改了,从那时起,国统区没有了吴蔚升,解放区多了个吴大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心向背吧。

“你将来大有作为”,当时接待吴大观的聂荣臻司令员说出了令他心潮澎湃的话语,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这句话是聂荣臻接着吴大观以下的话说的:我原来是干航空发动机的,但我看国民党没有希望,不可能搞飞机、搞发动机,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投奔共产党,将来造飞机、造发动机。

共产党说到做到。

新中国成立刚刚一个月,中央重工业部就成立了航空工业局筹备组,吴大观任组长,他也许不会想到,大有作为的时代来得这么快。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提出的发展航空工业的很多思路和意见被广泛采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航空发动机之路是按照吴大观的思想走出来的。

那时,国家给吴大观定的是二级专家,1955年每月就拿工资273元,他觉得太高了,几次要求降薪未果。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的工资降下来呢?他想了好多年。1963年吴大观豁然开朗,他拿出1200元寄给了越南驻华使馆,名目是抗美援越。一年后,越战停了,还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多交党费,国家建设用钱的地方多啊。

46年间,除正常党费外,吴大观多交党费11万多元。临终前,他又拿出积蓄10万元作为最后一次“多交党费”。党费,吴大观已预交到了百岁之后。

人人叫好的“多交党费”也曾给吴大观带来麻烦,“文革”中被说成了特务活动经费。吴大观当时的罪名有两个:“走资派”加“特务”,曾三天三夜不让睡觉,后来又让他去扫厕所。北方的冬天,厕所里到处是冰,用镐刨的时候,粪便结成的冰碴经常喷溅到他的脸上。但吴大观总是很认真,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或许,他认为,这也是党分派给他的任务,他要干好。

生前说到这些,吴大观的神情是那么淡定: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缺乏认识,现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总结前面的经验做出的决策。

吴大观的夫人华国在回忆那段岁月时说,我们经常被打得晕死过去,但是我们既不怀疑,也不去寻死,我们知道,党会给历史一个公正的说法。

岁月悠悠,世事变迁,吴大观的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渝,老而弥坚。他说:历史证明,选择投奔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从2004年3月离休,到2009年2月,吴大观学习笔记记了22册。2007年8月31日,他写道:夜2:40牙痛,今日国家自主创新捷报频传,欣喜不已而忘记牙痛。这天,他学的是8月27日《人民日报》“倡导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四谈认清形势振奋精神”。

在给友人的信中,吴大观说: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后,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振兴航空工业的黄金时代已真正到来。

“什么时候拿出我们的产品来献给党”,这是吴大观1962年写下的一句话,自励,自省。作为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者,在他心中,没有什么比拿出中国人自己的发动机,更能抒发他对党的爱与执著。

无怨无悔的选择

新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是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留下最壮美的画卷,吴大观想得最多的,就是自行研制,不能满足于仿制。他早早地就开启了中国几代航空人的“强心”之路:为中国制造的飞机装上中国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