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7146800000042

第42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11)

学生评价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专题”的课堂上,凝听了宋友文老师的讲解,获益匪浅,印象深刻。犹记得第一次课宋老师讲解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定位、挑战等内容后,课下同学们纷纷感叹,惊异于一位年轻老师能把这些看似枯燥的专业知识呈现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我以为这和宋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用心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大多青年老师刚步入讲坛,将教学理论搬到实际讲演中时总不免有各种瑕疵,如语速过快、语调过平、时间控制感弱、内容量安排不当、板书缭乱、照本宣科缺乏课堂互动等。但让我们佩服的是,宋老师并不存在这些教学功底上的瑕疵,相反,他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些细节,驾驭课堂,确保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譬如:在使用PPT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他非常重视传统黑板板书的优越性,认真设计教学板书,使教学重难点清晰明确,一目了然。这对于我们宏观把握教学体系,厘清知识点关联,巩固要点具有较大帮助;在讲解的过程中,涉及重点或难点的地方,他会放慢节奏,在语速和语调上作出相应调整,让大家不知不觉中便能集中注意力,攻克要点;在讲解“意识形态”专题时,他带我们耐心地品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经典的相关章节,涉及不同版本时,他竟然能准确地指出不同的页码和上下文相关的内容,这一细节足见老师扎实的业务素养。

扎实的教学功底是基础,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高效的课堂。大家之所以对宋老师的课感兴趣,还在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鲜明的逻辑性、高度的共情性和较强的包容性。用我们课下的通俗评价就是,“很清晰、有条理”、“很亲切、有激情”、“很平等、有风度”。

鲜明的逻辑性是首要特色。主要体现在逻辑明确的教案设计,重点突出的教学布局,层层深入的知识讲授,环环相扣的呈现方式,明晰了然的概念阐释,恰当适宜的设问互动。有同学曾戏称,“这是哲学专业对老师的熏陶使然”。大家作为研究生,大学生,都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宋老师的教学特色恰好让大家受到相应的感染,切合我们的需求。比如,在讲授“价值论与价值教育”这一课时,老师从“价值”的概念入手,再阐释价值观、价值观体系的概念,乃至价值观的形成、作用,这一教学设计从逻辑上逐步深入,符合我们的认知特点;又如,具体讲解“价值”这一抽象概念时,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地呈现定义,而是引导我们一步步地去理解概念。从日常生活中大家有关价值的认识切入,再逐步用哲学的专业术语替换,如此讲解,让大家在叫出那些理所当然“词语”的同时,更有意识地从逻辑上去思考“概念”的内涵与深意。

高度的共情性让课堂在逻辑的苦探之旅中增添了不少趣味和人情味。在枯燥深刻的专业探讨中大家不免偶感疲惫,但宋老师用自己的那份激情把我们的求知心点燃,朋友似的关照与对话让我们对课堂多了一份别样的期待。当一个专业的概念摆在我们面前时,他会尝试先站在我们的高度,弄清我们对这些知识已经了解的程度,进而根据大家的水平,把握讲解的深度和节奏。这样一种关照,让我们感到温暖,因为能很清楚地感受到,老师并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千方百计地希望我们去理解、去思考、去质疑;当一些费解的理论让我们困惑时,他会尝试举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一些电视剧人物情节,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我们能把深奥的理论化为实践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些话题表现出兴趣时,他会敏锐地把握这个教学的佳机,即兴地扩充相关知识,拓宽大家的视野,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较强的包容性体现于,宋老师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当有同学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存在质疑或困惑时,可以放心地分享这些不同意见,与老师作进一步的探讨。而且,老师还有意留专门的时间给大家,让我们走到讲台上,角色互换,当一回“小老师”,展示自己研究探讨的内容。正因为宋老师所致力营造的这种氛围,师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大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倾听的良好学术品质。

好的课堂展示,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宋老师的课给我们充实、清晰的感觉,离不开他认真用心的备课。有一次课间,我路过讲台,无意间看到了老师的备课稿,密密麻麻的手写字与各种圈圈框框的符号映入眼帘。或许正因为这份用心,他才能够准确把握教学时间,合理地安排知识点,适宜地插入各种扩展知识、时事案例,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效果。此外,详细清楚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的资源说明、课后思考题也是老师认真设计的内容,得益于此,我们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扩展阅读。在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之上,老师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基本的教学方法,以我们为主体,旨在营造趣味盎然、逻辑严谨、积极互动的课堂。

总之,听宋老师的课就像带着春游赏景的兴奋,怀有偶遇佳境的期待,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伴,经历重重跋涉,享受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与惬意。到达目的地后,余下的激情依然能支持我们继续前行,因为,独立思考的习惯、乐于探究的心态、逻辑分析的能力在不知不觉的观光赏景中已化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宝藏。珍惜老师给我们的这些馈赠之余,我真心感谢老师内心对教学的那份热爱、那份激情,正是这份爱,这份动力让我们有幸成为灵性课堂里的一员,感受学习的快乐!

【作者简介】

宋友文,男,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近年来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哲学与价值教育的研究。独立完成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并以良好等级结项。出版学术专著《历史主义与现代价值危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合著《教师的十堂政治素养课》等两部。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外国哲学》等转载。在教学方面,2011年获第五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12年入选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艾四林青年教师研修工作室进修学习。

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2].[美]杜威著,孟宪承、俞庆棠译:《思维与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3].[美]威廉姆·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09页。

[4].

[5].陈秉公:《论<基础>课教学的“双主体”结构与“学导式”教学模式》,《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7期。

[6].张耀灿,许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8页。

[7].祖嘉合:《试析“双主体说”的理论困境及化解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8].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关系模式新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9].《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4日,第1版。

[10].樊淑玲:《论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渭南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1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12].谭振亚,姚小玲,赵义良:《突出“五个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13].时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刍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9

[14].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刍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9①期。

[15].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31页。

[1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18].《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1~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