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7146800000039

第39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8)

二、教学案例: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

【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了绪论的第1节和第2节,其中探讨的一个话题是“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如何保持健康?“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可见,饮食是基础和关键。正如古人讲:“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幸福。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爆炸西瓜……令人谈“食”色变。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请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1年4月14日,温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一句话,食品安全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诸如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监管不严、执法力度不够等,涉及经济、管理、监督、执法等各环节。而从价值取向上看,是由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偏差:人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缺乏良心与责任意识。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建立起一套正确的人们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那么这个社会的秩序就容易出现问题。可见,在当前大力建设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的和谐运转是多么重要。

【本节内容】这就是今天我们着重讨论的主题: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我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掌握本部分内容,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简单地讲就是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展开。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我们知道,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是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在这里,我们要思考:我们党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国内情况和国际形势。

先看国内情况,前面提到的食品安全事件折射出了当前社会价值规范失序的问题,更可怕的是道德底线缺失的问题。我们知道,道德底线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最起码的价值规范。那么道德底线靠什么来维系呢?简单地说就是讲良心,知荣辱。人要是没有了良心和羞耻心,什么事都能干出来,也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荀子: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马克·吐温:“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讲到这里,我要反思一下我们以前的道德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大全,不免有些脱离实际。实际上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做起,那就是坚守道德底线,讲良心、知荣辱。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也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看过电视剧《人活一张脸》,通过讲述贾裁缝一家30年变迁中平凡的故事,诠释了一个不平凡的道理:做人要讲良心,不能突破道德底线。突破道德底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违法犯罪(道德与法律密不可分);那么对违法犯罪、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一定要从严惩处。前面讲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屡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过低,所以我们要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严惩不贷。可见,讲良心、知荣辱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问题,还必须有一套包括法律在内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当前要形成坚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规范的良好社会风气,就必须从道德和制度上大力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面我们重点考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从两个方面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1)回应“意识形态终结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意识形态终结(endofideology)”的思潮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已成气候。到了90年代,也就是苏东剧变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塞缪尔·亨廷顿。福山1992年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亨廷顿1996年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苏东剧变以后,自由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普遍的统治形式。换句话说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普世价值”战胜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其他各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到此终结了。

问题是意识形态真的终结了吗?我们不妨来看看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特拉西提出,后经马克思恩格斯直至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历史图景。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讨论它的发展史,只需抓住它的本质就可以了。一言以蔽之,意识形态就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国家)利益要求的一种理论化的价值观体系。

通过考察意识形态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刚才说到“意识形态终结”,所以西方国家不大愿意直接谈“意识形态”,而喜欢谈“价值观”。一方面是因为以往的意识形态论争披上了不光彩的外衣,主要是两极对立的冷战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归根到底是因为,价值观就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所以说,他们表面上谈论价值观,其实就是谈意识形态。可以说,只要有代表着不同国家利益的不同“价值观”的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实质是要用他们主导的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正面回应这股错误的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应对西方价值观的输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刚才讲了,西方国家愿意谈“价值观”,不仅如此,他们还特别热衷于输出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以建立有利于自己国家利益的世界秩序。2003年6月,一位德国记者采访《文明的冲突》一书的作者亨廷顿:“美国人的世界新秩序是什么样子?”亨廷顿毫不避讳地回答说:“美国是一个要在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的全球性强国。”

果不虚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媒介传播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大片。美国输出大片,绝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要输出潜藏在背后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和自由民主。为了更好地让其他国家接受这种价值观,它往往是诉之于普遍的人性和“普世价值”,如:《泰坦尼克号》、《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阿凡达》,等等。他们以一种全世界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使之深入人心。

在这里,我们要追问的是,美国宣扬的“普世价值”真的超越其国家利益了吗?让我们把目光转向2010年奥斯卡的颁奖情况吧。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此前一直被看好的《阿凡达》(代表一种“正义”的“普世价值”)被《拆弹部队》击败。这足以说明美国主流价值观依然是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

所以说,美国国家利益要高于其宣扬的“普世价值”,可见其宣扬“普世价值”的虚伪性,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除了揭露这一点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美国大片为什么受欢迎?它传播的价值观代表了一种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以便建设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

讨论环节:美国大片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大家说美国大片深刻,因为它洞察到了人性问题,宣扬人道主义。我们过去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不怎么谈人性、人道主义。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现在我们开始讲人权、“以人为本”。大家都知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说明我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了。

除了学习西方,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中国实际,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如“和谐”、“仁爱”的价值观,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小知识】:软实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软实力”最初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说到底,文化软实力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多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在当前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靠什么凝聚人们的力量?

正如一曲美妙的音乐虽然需要不同的音符来表达,但多样的音符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同样,我们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要靠“主心骨”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就来讲“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石,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决定着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为什么坚持?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道路。

坚持什么?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为人民谋福利相统一。

怎么坚持?实事求是与以人为本相统一。

2.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实现什么理想?是奋斗的目标和愿望,富强、民主、文明、公正、和谐。

走什么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怎样实现理想?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案例】:中新网2011年3月8日电,今年“两会”的召开近日来引发了世界华文媒体的连续性关注。对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香港报章和境外华文媒体纷纷予以解读,关切中国将如何具体实现“让人民幸福”,称“十二五”规划草案坚持把事关幸福的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备受关注。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精髓)

内在的价值观与外在的精神状态(风貌)。

民族传统与时代发展。

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为什么知荣辱?人有羞耻心,会脸红。

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荀子:“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顾炎武:“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马克·吐温:“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

什么是荣辱观?“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如何践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案例】(《潜伏》———信仰良心与信仰共产主义、《人活一张脸》———遵纪守法)。

【小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科学严谨、完整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问题,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

统一到哪里去?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如“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