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7146800000028

第28章 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贺学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实践历史和现实的主流渠道,更是帮助当代中国大学生掌握、观察和了解社会重大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的科学方法论教授窗口。因此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关注点出发,真正做到教学目的与授课对象的统一。

一、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调研

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经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应当是提高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突破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现实中国国情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授课内容包含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是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生活主流价值观念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因此我们选取了两个大学一年级本科普通教学班,就有关改进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需求进行调研。其中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问卷95份。我们随机抽取其中50份进行了分析,现提供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共涉及三个方面十个问题:

1.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

(1)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

A.是必修课必须上(56%)

B.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30%)

C.受课程内容吸引(2%)

D.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12%)

(2)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表现

A.认真听讲(10%)

B.感兴趣的听听(74%)

C.看其他的书或打磕睡(16%)

D.心不在焉,根本不听(0%)

(3)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非常了解(4%)

B.了解(34%)

C.不大了解(56%)

D.不了解(6%)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有些大体上的印象,但需要做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学习,这与大一新生的定位有关。

第二,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得到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本体感受,也就是学习兴趣,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

第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焦点在于要使学生感到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趣味性。

2.学生认为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积极性的方法

(4)你认为教师不定期使用讨论、演讲等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

A.非常有帮助(18%)

B.有帮助(48%)

C.帮助不大(30%)

D.没有帮助(4%)

(5)你认为教师不定期使用教学录像等教学方法

A.非常有帮助(50%)

B.有帮助(46%)

C.帮助不大(4%)

D.没有帮助(0%)

(6)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亟待解决的是

A.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58%)

B.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20%)

C.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4%)

D.加强社会实践环节(18%)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有66%以上的学生认为,亲自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对他们有帮助,这说明讨论、演讲等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帮助,但应适当控制总量。

第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教学录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帮助,这说明教学录像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

第三,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关心的是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有所侧重。

3.学生对于任课教师或课程的希望或要求

(7)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您希望你的任课教师以什么身份开展教学工作?(可多选)

A.思想灌输者(0%)

B.教学监督者(2%)

C.教学指导者(88%)

D.平等的互动者(92%)

(8)你喜欢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A.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0%)

B.教师主导、学生简单参与的教学模式(6%)

C.教师主导、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20%)

D.教师学生平等参与的互动探究教学模式(74%)

(9)您认为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教材陈旧老套缺乏创新(12%)

B.老师讲授方法枯燥单一(54%)

C.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4%)

D.课堂氛围沉闷不活泼(48%)

(10)您最希望思政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呈现其教学内容?

A.把课本内容搬到课件上,完全呈现课本内容即可(0%)

B.课件图文并茂,适当增加视频素材(62%)

C.打破教材体系,增加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34%)

D.课件简单明晰,仅列提纲和重要概念(4%)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任课教师与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流,并在学习上能够给予指导的角色。在教学当中,学生更喜欢平等参与和探究式互动。

第二,仅有4%的极少数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吸引力是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这说明多数学生并非排斥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了解和学习。而几乎一半的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方法和课堂气氛更加关注。

第三,96%的学生对于课件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可见,简单地照搬课本上的条框是没有效果的。

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逻辑连贯性与载体新颖性的整合

在搞清楚学生需求之后,我们认为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将思政课教学体系逻辑的连贯性与载体新颖性统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将理论体系自身逻辑周严性和整体性与学生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做到两者兼顾不能偏废。比如在讲授“概论”课时,教师不仅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侧重于对课程体系的理论分析,同时这种分析还要以学生对现实国情和自身兴趣的需要为出发点。也就是说教师的授课不能就理论讲理论,更不能对学生关注的现实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置之不理。

(一)课堂教学体系连贯性的实现

课堂教学体系连贯性需要体现在教学思路的连贯性上。以“概论”课为例,这门课有一个理论体系可以统合全文的理论主题。这个理论主题是什么呢?我们注意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我党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用来分析和看待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落后国家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主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作为教材的主线,就可将各章之间的逻辑关联整理出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可以理解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四大理论成果的概括;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则主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思想路线;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则可理解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新探索;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实起点;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方法;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则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只需要在每章开头时,强调几句就能使学生对课程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二)案例的理论逻辑性与新颖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体系连贯性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案例载体选择的逻辑性和新颖性上来体现,强调逻辑性是思政课自身的特点。以“概论”课的教学为例。

首先“概论”课的案例在选择之始就需要遵循由问题到理论的逻辑化选择的原则。这是因为,“概论”课课堂上的“案例教学是指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平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确立正确价值观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典型性和启迪性应当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1]从任课教师在“概论”课中使用案例这种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来看,就是为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能够通过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说明和解释理论观点,从而活化“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把理论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呈现出来。因此问题与理论之间的因果逻辑是必须考量的关键性因素。

其次,“概论”课中的案例,需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关注,又能在探讨中反映出现实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正确性和科学性的问题作为案例主体内容。比如“概论”课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是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中的基本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具体表现为各种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就要充分反映国家政策在应对复杂局面时所遇到的问题的复杂性,反映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性来源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问题思考模式和方法。同时,“概论”课本身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序列性。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理解,可以看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从空间序列的角度来理解,可以看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新概括。其涉及的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组织等多个方面。因此案例的选择不能过于局限,要选择那些具有启示性的热点问题。

再有,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选取的教学案例不能太过陈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接受渠道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要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和信息,尤其是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从教学实践选题的范围来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理论政策方面:包括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理论认知问题;第二,经济类热点方面:包括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城镇化、民营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现代能源体系、中小企业用工荒、房地产市场等热点问题;第三,政治类热点方面:包括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财税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干部财产申报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反腐倡廉、学习党组织建设等热点问题;第四,文化类热点方面: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整治低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等问题;第五,社会类热点方面:包括教育公平、强拆、物价上涨、就业问题、慈善事业、事业单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改革、新生代农民工、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第六,生态类热点方面: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型社会能源危机等重点内容。这些理论和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大都是“概论”课课堂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清楚讲授和重点回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对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材料,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之后,完全可以以一种问题研究载体的形式,存在于“概论”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研究型教学方法或主题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客观准确地加以分析,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语境中直观地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技巧,从而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三、思政课教学环节的艺术化处理

著名的“沃道夫教育”(waldorfeducation)模式强调,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艺术的角度来从事教学,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掌握一些教学艺术显得尤其重要。

大学阶段的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个性鲜明,追求自我,价值取向多样化。因此,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想让学生表现出反感、让自己感到无奈,就必须注重教法艺术的理解和运用,将严肃的内容以鲜活、生动、亲切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思政课本身具有理论性、抽象性、政治性和严肃性特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形式就一定是枯燥乏味、单调刻板的。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思政课的艺术特质,我们完全可以让思政课成为青年学生喜爱的课程,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仅仅将知识传给学生。课堂教学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