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7146800000026

第26章 学科、方法与文本———试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5)

(3)以简单注释取代原著导读。一些原著导读类教学辅导书缺乏以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对原著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所谓的导读大多是对原著写作背景的介绍、章节框架的列举或基本内容的概述,它们只限于介绍经典作家“说了什么”,而没有进一步探讨他们“当时为何这样说”以及“今天应当怎样说”。因此,它们既没有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由于与现实问题无关而显得无的放矢,根本谈不上展现原著的理论魅力和现实生命力,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书的编写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现有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书之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些经典文本,如《大众哲学》,西方通识教育体系中的一些通识读物,如牛津通识读本《马克思》,无论对于教师备课还是对于学生自学而言,都是很好的教学辅导书。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书的编写原则,应表现为原理体系的整体性、思想教育的理论性、科学方法的实践性和语言表述的通俗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书应当充分体现原理体系的整体性

一种学说之所以成为科学,不仅需要在内容上能够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而且需要在形式上使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真理只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40]一个完整的、严密的体系是理论成熟和学科自觉的重要标志。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还是教学辅导书,都必须体现出原理体系的整体性,能够涵盖原理体系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残缺不全,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不是杂乱无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以经典作家原著、中央文件、理论专著、热点问题解答等体裁的教学参考资料取代教学辅导书。因为这些教学参考资料往往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时代问题出发,尽管是对原理体系某一内容或具体问题的深化和发展,但是,由于每一位师生的理论兴趣和理论困惑不同,系统全面、简明扼要的教学辅导书无疑具有独立而基本的教学实践价值。鉴于当前许多教学辅导书选择案例解析作为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的主要方法,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从原理体系的整体性出发,案例解析类教学辅导书必须能够覆盖理论的全部核心概念和主要原理,而不能有意无意地避重就轻,回避教学难点和重点。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书应当充分体现思想教育的理论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理论教学所要求的敏锐的问题意识、严密的理论论证和科学的理论检验,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特有的批判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格“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所固有的”。[41]我们可以通过两种基本方式展现思想教育的理论性:第一,史论结合,以思想史丰富原理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形成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展现出思想的深度和力度。例如,牛津通识读本《马克思》一书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生平及历史影响之后,分别以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论战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资本论》,以及《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中的核心思想作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各章节的主题。[42]这种编写思路既能够使学生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篇目,以备他们日后学习选读,更有助于使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艰辛历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对现实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对各门科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第二,正面阐释和理论批判相结合,积极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各种理论进行科学批判和超越,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批判能力。艾思奇曾经指出,要使哲学成为战斗的理论基础,就必须“批判一切危害民族抗争的错误理论”。“正确的哲学,在民族解放的实际问题上就担负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替真正要求解放的大众建立正确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一方面要暴露一切不正确的倾向,指出它们方法基础的错误,和它的妥协性、虚伪性。”[43]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自觉,《大众哲学》通过对“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等世界观进行分析,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拓展和延伸“世界观”批判,并以蒋介石召开“国民大会”的伪民主来阐释理论内容和理论形式的辩证法,这无疑对于提升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书应当充分体现科学方法的实践性

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直面时代、直面实践、直面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以追求建立纯粹思辨的抽象体系为目的,而是要敏锐地把握时代主题,理清具体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指明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方法,从而使理论获得现实性的品格。当代中国最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4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不会躲进书斋脱离政治,而且必须密切关注现实政治发展和政策设计。艾思奇曾经批判那些虚伪的“哲学家”,他们“以为把哲学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就会降低了它的理论性,以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哲学只是政治政策的哲学,而不是‘纯理论’的哲学。其实哲学正是要有了实际的丰富的新内容,它的理论才能够具体化,才能够有现实性,也就是才能够提高、发展。反过来说,如果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妄想着去组织最后完成的什么体系,那结果所得到‘纯理论’,其实只是一些‘空理论’,只是一些死的公式。这种空理论,只会给那做教授梦的建立者去孤芳自赏,站在大众的前进文化上来说,站在哲学的发展前途上来说,都是应该投进垃圾堆里去的!”[45]因此,展现科学方法的实践性,就是要坚持以鲜明的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自觉地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贯穿辅导书始终,启发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认同和践行。

方法是联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如果不能使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会熟练背诵教科书的概念和命题,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必须警惕,“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46]面对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多、社会实践愿望强烈的特点,教学辅导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教育,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介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学生感性的实践经验,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理论表述和理论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