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17145800000021

第21章 教育孩子的技巧(7)

所谓尽兴,就是将兴趣和能力发挥到极致。梁启超视兴趣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时常教诲儿女们对生活、对事业要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他断言:一旦兴趣没有了,生活就索然无味了。梁启超多次宣称自己是个“趣味主义者”。他在一次演说中讲:“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致淋漓,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面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在积极地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上物质上消耗而有余。”梁启超就是用这种趣味的人生观约束自己、指导自己,同时也影响和教育子女。当梁思成在美国学习建筑学之后,他时刻担心其学业太专而会感到单调,由单调又会导致乏味,乏味则会不思进取,生活苦恼。他多次去信和梁思成讨论这个问题,其中一封写道: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会我的教训,你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吐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人生总是要经历不可回避的挫折和失败,能从容面对,那才是最重要的。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梁启超深知这方面的重要性,他一再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去谆谆教导儿女们。梁启超的基本思路是:遇到失败或挫折首先要平静地接受,任其自然;其次要看做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妥善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克服困难中更上一层楼。当大女儿梁思顺和女婿周希哲遇到失去工作的麻烦时,梁启超致信解劝说:

“顺儿着急和愁闷是不对的,到没有办法时一起卷铺盖回国,现已打定这个主意,便可心安理得,凡着急愁闷无济于事者,便值不得急他愁他,我向来对于个人境遇都是如此看法。顺儿受我教育多年,何故临事反不得力,可见得是平日学问没有到家。你小时候虽然也跟着爹妈吃过点苦,但太小了,全然不懂。及到长大以来,境遇未免太顺了。现在处这种困难境遇正是磨炼身心最好机会,在你全生涯中不容易碰着的,你要感谢上帝玉成的厚意,在这个当口儿做到‘不改其乐’的功夫才不愧为爹爹最心爱的孩子哩。”

这样苦口婆心、情理相融的劝慰,体现出慈祥而负责任的家长的可人风貌。同样,当其儿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幸被炸身亡之后,梁启超又情意深长地致信儿子梁思成解劝道: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对于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利害得失,唯一的办法是泰然处之,积极应对。即使是个人的利益,也不要患得患失。因此,梁启超给子女们开出的信条是:“大抵凡关于个人厉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

梁启超归纳的这些人生理念,确实是非常实际而精深的至理名言。但是,对于思想家来说,常常是知易行难。客观地讲,就是梁启超本人,都未必能做得到,至于其子女能接受多少、践行多少,就看其悟性和能力了。不过,梁启超是尽到为人父的责任了。

14.父母的榜样──列宁父母的教育之道

列宁的爸爸当过教师,后来担任辛比尔斯克市的国民教育视察员。他性情坚毅又善良,对己对人都有严格要求;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忘我劳动;对祖国对人民怀有无限忠诚的爱。他为自己的孩子作出了榜样。

列宁的妈妈靠自学学完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还学会了德语、法语和英语,自修了俄罗斯文学和西方文学,学会了钢琴和音乐。她多才多艺,性情快活而和蔼,性格刚强,有一股巨大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她理解孩子,深爱孩子,善于使自己儿女的童年成为幸福而快乐的童年,但却不溺爱。她是孩子们亲爱的妈妈,也是亲密的朋友。

列宁的爸爸妈妈将六个子女培养成为有崇高理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个都成长为杰出的革命家。

孩子们爱劳动的习惯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的。母亲从小就从玩玩具做游戏开始,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小人书,当然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稍大一点就帮助做家务,照顾小弟弟小妹妹。

母亲还教孩子们劳动技能,教儿女们使用针线,简单地缝补自己的衣服。女儿们稍大一点就教她们编织、刺绣和缝纫。玛利娜回忆小时候,坐在母亲身旁,手里拿着一块镶边的手帕,觉得这工作没有趣味,想到院子里去玩。妈妈一边干活一边用温柔的话劝她留下,用讲故事来增添劳动中的趣味,于是玛利娜就顺利地完成了。父亲本人能够很好地使用木工具和镟工工具,他教孩子们学习手工劳动,男孩子稍大一点就教他们使用刨子、锯子、凿子和其他工具。男孩子们用小锯锯出相框、盛面包的盘子,用硬纸壳、木头、锡和箔制作玩具,几乎所有玩具(极少数例外)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成功使孩子们感到劳动的愉快,也更热爱劳动。

每年,母亲都要和孩子们一起用硬纸板和彩纸为新年松树做装饰品。在制作五彩缤纷的装饰物的过程中需要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得好,这里还包含着劳动竞赛,看谁手更巧,更有创造性,制作更精美。集体劳动的方式很多,如帮助大人打扫屋子、打扫院子、整理果园等。整理果园的劳动更具有乐趣,孩子们在这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昆虫的生活习性。各种各样绿色的果树、彩色的花朵,使孩子们心旷神怡。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为树木花草浇水的劳动,用木桶在井里打水,提着喷壶将水送到指定的地方,既快又好,谁也不叫苦,谁也不甘落后。

教子感悟:

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获得;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孩子爱劳动,才能培养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功与欢乐,学会发明和创新。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关于劳动教育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标和内容发生错位。

现在很多家长,只把智力发展当成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的中心。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家长对于孩子,第一管学习,第二管吃饱穿暖,第三管听不听话,其他基本不管。

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大多数需求,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种对儿童发展上的片面指导和关注是我们青少年教育的大问题,也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盲区。

事实上,劳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爱劳动的孩子长大成人相比,失业率是1比15,犯罪率是1比10。

第二,教养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

一部分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

殊不知这种爱往往会把孩子推到了无知无用的境地,孩子不仅缺失劳动技能,而且也会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爱”成了对孩子的最大伤害。

第三,家长的错误劳动观影响孩子。

一些家长整天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马路!”或者说:“你看隔壁那个大哥哥,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他小时候不好好念书!”

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激励”话语,传递的是对普通劳动及其劳动者的藐视,是对最大多数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形成错误的观念,也就不可能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

改进家庭的劳动教育,要解决3个问题。

一要提高对劳动教育重大教育功能的认识。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孩子爱劳动,才能培养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功与欢乐,学会发明和创新。

二要明确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些家长把劳动教育简化成为口头讲讲,碰到机会让孩子干两件体力活,忽略了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其结果,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效果。家庭里的劳动教育要把握丰富的内容,从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一是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二是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三是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四是提高劳动技能;五是把劳动教育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是要讲究方法。今天家庭的劳动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存在不少问题,如孩子大多学习压力较大,学校里的劳动实践严重不足。社会上蔑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风气时有增长,功利性的人生成才之路左右着不少家长;家庭里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过于优越,相当多的孩子童年缺乏劳动经历。这些问题对家庭劳动教育形成了阻力,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必须立足改革创新,讲究方法。一是从做家务劳动开始;二是家长要言传身教;三是要及时鼓励孩子劳动中的良好表现;四是慎用金钱做报酬的方式;五是不要把家务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六是把多方面的劳动素养的培养放入孩子的日常教育之中;七是要引导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八是循序渐进,不同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要求。

劳动,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一定不会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