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17145800000019

第19章 教育孩子的技巧(5)

爱因斯坦6岁的时候,语言能力仍然很差,一天到晚也说不了几句话。7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学校死板的教学让他提不起精神,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傻瓜。但是,父亲却鼓励爱因斯坦:“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你表现得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认为:“我的小爱因斯坦并不傻,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地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固执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67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成为了好朋友。

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下,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并开始走向科学研究的巅峰之路。

教子感悟: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就要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时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也不长,这时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视学习为一件苦事,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要使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关键在于使用的方法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而不只是简单提要求。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有的家长已经为孩子发展兴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上了一些课外班(如素描、跆拳道、器乐等),上小学后还可以继续上,通过上这些班来激发或加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此外,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比如经常和他们谈论一些学习的事,告诉他学习会使人有知识、有本领,并且为孩子提供机会,使他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日常问题,给他一个“成就感”;还可以用卡片、图画、故事、游戏等形式学习或复习书本知识,做到寓教于乐等。另外,无论在何时何地,家长都要热情、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为什么”。孩子提问难免肤浅,不贴切,甚至幼稚可笑,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讥笑孩子。当然家长回答时,不能随口瞎说。因为孩子是天真的,他们对家长往往是崇敬而信服的,对家长的信口回答也会当真,牢牢记在心里,形成不正确的观念。更千万别流露出“我以前学习也不好,现在混得照样不错”或者“遗传,没办法的”这样的观念,因为孩子会有很多年的书要读,这样的言论会让他不把学习当回事或者彻底失去信心。家长各有各的本职工作,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靠亲情呵护、养育监督,以自身的日常言行和家庭气氛潜移默化地进行。如果家长从吃饭开始打开电视机,一直看到夜晚,孩子也会感觉看电视比看书更有趣。

储备知识不如从小培养好习惯。

10.激励教育法──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于1642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2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14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的能力,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自己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十分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正因为舅舅的鼓励和支持,使得牛顿有机会重返校园。

教子感悟:

激励教育,好比是让汽车跑得又稳又快必须加油一样,孩子也需要不断的激励,才能使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产生不竭的精神动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家长可根据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取激励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来激发、鼓励和调动孩子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使之将来成为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激励法多种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

目标激励法。家长要帮助孩子善于提出和确立有社会意义的奋斗目标,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做到人小志气大。鼓励孩子朝着既定的目标循序渐进。帮他制定出每个学期的学习计划,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把阶段性目标融入大目标之中。每过一个阶段,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回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鼓励孩子继续提高成绩,继续前进。

榜样激励法。一是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如何锲而不舍,刻苦攻关的故事,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难与易、努力与不努力、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二是用亲戚、朋友、邻居家学习成才的孩子作为他们的榜样,以增强可信度。别人能学成,自己为什么学不成?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荣辱意识和上进心。三是家长要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来影响、感染和带动孩子。如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家庭要讲伦理道德,在工作岗位上要有职业道德,使孩子直接受到教育。不要老是沉浸在打麻将、看电视、酗酒等吃喝玩乐之中,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嘉奖激励法。当孩子思想、学习有进步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受到学校表彰,或为邻居或同学做了好事,受到同学们的夸奖,家长除了要在口头上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外,还应将孩子的奖状或证书很好悬挂和存放,以示光荣和珍惜。还应给孩子买一些学习用品和玩具表示奖励,还可以给孩子改善生活表示祝贺。让孩子感到自己进步或取得好成绩时,家庭是多么的尊重和支持他,促使孩子保持旺盛的上进势头。

这种激励法有人说是“顺毛儿捋”,效果比较好。但也要“戗毛儿”,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及时指出,切忌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家长应本着要爱不要恨,要教不要训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犯了错误,如何改正,今后如何避免,不再重犯。

11.榜样诱导法──朱自清教子

朱自清的次子朱闰生常会对人说:“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

这种教益从何而来呢?朱自清的小儿子朱思俞只有四五岁的时候,他记得常常被胃病折磨的父亲总披一件赶车人才穿的大袍子,他们几个孩子一年到头吃不上什么好饭,有一点肉就算打牙祭了。那时,朱自清胃疾已重,形销骨立,加上子女多,但他不惜损失全家收入的五分之二,毫不迟疑地签了名拒绝用配购证以较低的价格买“美援的面粉”,并发表公开声明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告诉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朱自清以羸弱的身躯弹奏出一曲中华民族爱国知识分子的千古绝唱,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受父亲的影响,他的三儿子朱乔森还在读高中时就参加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同年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高中还没毕业就服从组织安排参加了革命工作。

朱自清一生淡泊名利,洁身自爱,铁骨铮铮,高风亮节,是知识分子的典范。正因为如此,朱自清在世人和他的子女心目中一直被视为一位“真君子”。他的言行和精神,不只教育了中国的青年一代,也教育了他的子孙。朱闰生曾说:“是父亲的死使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心深深地震撼了我。”

朱自清有段生动的教子名言:“要让孩子爱在正路上闯,不能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这应该是朱自清积久的生活体验所得。

朱自清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按照自主选定的生活准则走自己的路,当然他希望孩子们也如此。

《荷塘月色》中,他自言自语:“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话写的是自己,似乎在告诉包括其子孙的所有人:人间正路在自行。他的几个子女也正是这样走过来的。

朱闰生回忆说,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4岁时就随母亲回到了扬州老家。自此以后,只有每年暑假朱自清回扬州老家时,朱闰生才有机会和父亲在一起。朱闰生在扬州只读到高中二年级,就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了,辍学并不是父亲的心愿。那时已懂事的他,知道自己即使考进了大学,父亲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供给他上大学,于是就想到自己应该早点出学校找份工作,以便减轻父亲的负担。于是离开学校后他便到镇江一所小学教书,后到南京一家报馆里工作。

教子感悟: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妙的故事:18岁的少年海格里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恶德女神千方百计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生,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里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恶德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里斯成长为希腊人千古传颂的英雄。

海格里斯从美德女神身上看到了美的品质,把美德女神作为榜样,自己也成为了英雄。如果他以恶德女神为榜样,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来,古希腊寓言学家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并不过分。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

《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榜样,但是,父母除了给孩子当好榜样,也要给孩子寻找别的,尤其是同龄的榜样。为什么呢?

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长大一些后,常常喜欢模仿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自己喜欢的人,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这是正常的现象。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到了孩子的儿童期、少年期,家庭的影响渐渐在减弱、淡化,群体的影响渐渐增强。所以,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从而在群体中学习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12.因材施教法──项梁教项羽学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