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17145800000015

第15章 教育孩子的技巧(1)

现在许多的父母都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孩子的困难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掌握一些教子技巧就尤为必要。掌握了这些教子技巧,父母便能轻松地教育孩子,使孩子早日成为有用之才。

1.教子不虚荣──戚继光受教

戚继光,我国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尽人皆知。但提起戚景通,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可是,你知道吗?戚继光的成才是与戚景通的家教有方分不开的。

戚景通是戚继光的父亲,一位武艺高强、治军严明的高级将领。他在56岁那年喜得戚继光,老来得子,欣喜异常。但这位老将军深谙“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爱之愈切,教之愈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是戚景通教子的座右铭。

首先,戚景通注意引导戚继光立志。继光很小时,老将军问儿子:“你有什么志向?”小继光回答说:“志在读书。”“那读书是为什么呢?”老将军追问一句。“……”父亲见儿子哑口无言,便因势利导:“读书是为了学会本领,长大了报效国家,孝敬父母。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戚继光从小就知情达理,意志坚定。

其次,戚景通还十分注意培养儿子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精神。他告老还乡后,小继光在别人的怂恿下,要求父亲把宅第修得豪华、气派一些,以显示戚家的地位。戚景通严肃地批评了继光:“你若图虚荣、讲排场,那么我传给你的这点家业也保不住,更不要说保家卫国了。”

有一次,外祖父家给继光做了一双锦丝鞋,他穿在脚上洋洋得意,在院里跑来跑去,刚巧被父亲看见。父亲把儿子叫到眼前,让他把鞋脱下来,并亲手用剪刀把鞋绞碎,对他说道:“小小年纪,就讲吃讲穿,长大了,一旦有个一官半职,你的欲望就更加膨胀,膨胀到你的俸禄‘满足’不了需要时,你就要贪污受贿、敲诈勒索。骄奢淫逸是万恶之源,所以你要力戒奢侈。”这件事给小继光留下的教训刻骨铭心。

戚景通72岁时一病不起,但他仍然不忘教育儿子。他指着自己集终生经验而写出的军事著作说:“继光啊,我没给你留下什么财产,但是我却给你留下了保卫国家的本领。你一定要忠于国家,不谋私利,不畏劳苦,勇往直前。”

戚景通的心血没有白费,戚继光成了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他19岁袭父职,戎马40年,南征北战,抗击外敌,屡立战功。由于他廉洁奉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忠心耿耿,被迅速提拔为参将、总兵,直至镇北大元帅。他所训练和统帅的戚家军,像当年老将军统领的部队一样,纪律严明,作风勇猛,所向无敌,使内外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教子感悟:

即便是成人,又有谁能毫无虚荣心呢?其实当得知孩子爱慕虚荣时,家长或许应当感到高兴。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虚荣心代表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增强,表明他们期待着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以赢得大家的认可、称赞。但是过度的虚荣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戚景通是智慧的,他平时对戚继光留心,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敏锐捕捉孩子的心理动态遏制住了孩子虚荣心膨胀的势头,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从而让孩子远离了奢侈与虚荣。

现在有些高小甚至初中学生上学、回家仍有家长接送。有些孩子当家长用轿车接送时,就非常高兴,并不时伸出头去与老师、同学打招呼。家长如用自行车或摩托车接,孩子就满脸不高兴,竟提出车子不要靠近学校,宁可步行一段路。并且对接送父母的衣着也很讲究,如若父母衣冠穷酸到学校来,他们也颇为反感。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不可小视,值得引起人们关注和深思。

据说,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有一定代表性,这是孩子图虚荣重脸面心态的现实反映。这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和培养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尊老敬老品德要求很不相称。未成年人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如若少儿年岁就染上爱慕虚荣、喜欢攀比、注重脸面、贪图享受的心态,那么,必将放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影响学习成绩和思想进步,长大多数也将是怕苦怕累、贪图安逸,极少有成才、成名的,而游手好闲、失足犯罪的倒不乏其人,一些富家子弟尤甚,这并非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2.培养孩子朗读的习惯──布什家族的“祖传诀窍”

乔治·沃克·布什,美国前任总统。布什夫人巴巴拉·布什,乔治·布什的夫人,小布什的母亲。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有一套非常著名的、独特的“祖传”诀窍,就是多年来她一直进行的家庭朗读活动。

据布什夫人回忆,在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经常让她读书。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多年坚持组织“家庭朗读”活动,并且还总结出许多经验来。比如:

首先,读书宜早不宜晚。选择给孩子读书的年龄,原则是越早越好。布什家的朋友布朗夫人的儿子先天弱智,布什夫人建议她坚持给儿子读书。布朗夫人从儿子刚出生时便每天给他读书,当他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可以自己朗读了。

其次,养成朗读的习惯。在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喜欢听故事,布什夫人常在孩子们睡前读书给他们听。母子几人一起啃着几本喜欢的书,度过了许多难忘的夜晚。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里至少读上15分钟,孩子会收获很大。

再有,就是让书籍触手可及。无论是在戴维营还是白宫的家中,布什夫人都为儿孙们摆放了一架子一架子的图书,让他们在想看书的时候随时都能拿到手。在亲戚们送孩子礼物的时候,布什夫人告诉他们书就是最好的礼物。

此外,动员全家都来参加读书的活动。孩子们不仅仅喜欢让妈妈一个人给自己读故事听。有时候,他们还会缠着公务繁忙的爸爸,或者是爷爷、奶奶,有时甚至是保姆。他们读故事会给孩子们带来新鲜感。

教子感悟: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哪里入手呢?古人在总结读书经验的时候,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是很值得重视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孩子朗读、默读能力逐步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便会日渐形成。布什家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从朗读训练入手的。

据说,美国的教育学家经过对幼儿园新生的测试发现:那些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的阅读水平,要远远高出那些没有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父母来讲,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晚饭后或睡前,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不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3.幽默教子法

──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教子

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教子的故事一直在教育界广为流传。

一天,斯维特洛夫回到家,发现儿子坐在沙发上得意地吐着黑黑的舌头,而家里人则慌作一团。他们一人拿一部电话,都在向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

看到爸爸回来,儿子舒拉还冲着爸爸做了个鬼脸。诗人明白:舒拉一定是想以此成为全家关注的中心。喝下的那种墨水孩子不至于中毒,所以用不着惊慌,而现在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

于是,他问舒拉:“你真的喝了墨水?”

舒拉没有回答,他仍旧得意地坐在那里继续伸出黑黑的舌头。

父亲一点也不恼火,而是从屋里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小儿子说:“现在没有办法,只有请你把这些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

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的话冲淡了,“危机”在家人的嬉笑声中结束。此后,舒拉再没有犯过类似出风头的错误。

教子感悟:

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有时会故意打破常规做出异常的举动。通常,他们是想证明自己勇敢,并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

此时,如果父母采用“硬碰硬”的简单方式,孩子很可能会变得更加蛮不讲理。遇到这种情况,做父母的最好借助幽默,用轻松的口吻指出他不通情理之处。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孩子的想法跟父母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或伙伴那里出了洋相,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一笑置之。可对孩子来说,那是世界末日;他的脸丢大了,也许他整天都在考虑该转学了。

这个时候,幽默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父母的安慰远不如父母的自嘲或幽默更有效。父母可以跟孩子回忆他们童年时代出丑的事情,告诉他们当时自己的心情和别人的评论,让孩子意识到:当时,这类的事情也曾让身为父母的我们觉得痛不欲生,犹如世界末日,可是,现在我们还不是过得好好的?父母的自嘲和幽默既让孩子放松了心情,也让孩子对未来抱有信心。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幽默感,不仅可以缓解父母和子女之间发生冲突时的紧张气氛,更可以将幽默感渐渐传给孩子,让孩子学会幽默轻松地面对人生。

4.言传身教──李国豪的教子艺术

身为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李国豪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是驰名中外的桥梁专家。他一生想的是桥,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完工之后,他希望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架起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斜拉桥和悬索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李国豪的理想不能如愿,但他很希望他的子女中能有人继承他的事业,在将来某一天能造出他梦寐以求的悬索桥、斜拉桥。但是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父亲,更懂得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他不勉强他的子女去走自己的路,而是让4个子女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的志愿。

大女儿李归华喜爱医学,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成了治病救人的医生。长子李沪曾中学毕业后,考取了炮兵工程学院,以后又到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自始至终学的是机械制造。二儿子李乐曾自己无论是中学时期的爱好,还是以后读华东师大、复旦大学以及留学德国攻读学位,一直是研究历史。小儿子李平曾进的是北京大学,后留在北大工作,从事的是无线电通信研究。姐弟4人无一继承父亲的事业,从事桥梁建筑专业。对此,一生钟爱桥梁建筑的父亲却从未感到遗憾。他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为好,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志愿,勉强孩子学自己不愿学的或无兴趣学的东西,那只能扼杀孩子的天赋,浪费孩子的青春,使孩子一事无成。他认为,这种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事,作为家长是绝对不能做的。

“文革”中,李国豪的3个儿子分别到了农村,李沪曾在江西宜春军垦农场,李平曾在贵州插队,而只有17岁左右的李乐曾落户在淮北泗县许柯公社老徐大队。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李乐曾曾感到前途暗淡,这时的每一封家书都成了他最珍贵的精神食粮,信一到,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之后,李乐曾得到一个去队办学校当乡村教师的机会,为此他思想上斗争了几夜。乡村教师在当时插队的知识青年看来已是一份很理想的工作了,不仅可以不下田,而且体现了组织对他的关心与重视。然而也正因为此,其他上调的机会,特别是进城的机会也就随之丧失了。正在苦恼和彷徨之际,他接到父亲的家书,父亲李国豪在信中说,在困苦的逆境中一定要坚强,一定要振作。乡村教师的工作虽辛苦,但却可以认认真真地读一些东西,研究一些东西,而这也恰恰是磨炼自己意志的一个好机会。信中李国豪一再强调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光羡慕别人调这儿调那儿,关键的是自己能否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充实自己生活的内容,要知道历史上不少名人,就是因为有了一段磨炼的生活才造就了事业。

李国豪在信中说,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他提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恩格斯称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思维形式”,而就是这位黑格尔,1793年在德国图宾根神学院毕业后,有好几年的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一度担任过家庭教师。也就是这几年,让他有机会直接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使他的思想惭趋成熟。不仅黑格尔是如此,镭的发现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波兰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是如此。她中学毕业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之前,也是在家庭教师的岗位上做了好几年。国外如此,国内也有不少例子。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也都是教师出身。可见乡村教师这一工作,只要正确对待,从某种意义上讲,会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一些东西。人,最珍贵的是学习的意志,而不是什么学习条件。最后李国豪引用了唐人刘禹锡的句诗“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来劝慰李乐曾。父亲的长信给苦闷中的李乐曾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使他进一步认识了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