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战短兵器中,刀的地位逐渐重要,这也起源于汉朝。环首刀是汉代武器的经典产物,也可以说是当时的标志性兵器。当时骑兵逐渐成了战斗中的主要突击力量,马背上的士兵迫切需要一种适合劈砍的武器。与剑相比,环首刀不易折断,而且单面开刃更容易制造,所以一面世就受到军队的喜爱。与战国时代西北少数民族的削刀接近,环首刀的刀身比较窄,这个特点与汉剑相似。当时曾有人将这种武器视为单面开刃,并增加背脊厚度的剑。环首刀的刀尖斜锐,后来的唐大刀以及日本刀都继承了这种斜削的刀尖。汉代的环首长刀制作精良,由于已经取得了很高超的冶铁打造技术,汉代很多刀剑即便是弯曲后也能回弹成直刃,无论是弹性还是硬度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
冶炼技术造就一代强国
汉代之所以爆炸性地出现如此之多的精良兵器,归根到底还是要仰仗于材料与工艺的革命性突破。
与青铜剑采用的铸造工艺不同,制作铁剑的基本工艺是锻打。锻打不仅是起加工成型的作用,而且反复锻打能使钢铁本身的结构更致密、成分更均匀、减少并细化夹杂物,因而可以极大地提高钢铁质量。
汉代当时的铸铁术已经相当发达,铁器开始大量出现。这些技术还通过张骞等与外民族接触的汉人传到了西域,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强大的秦帝国亡后4年,汉朝建立,史称西汉,这是冶铁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汉初,铁制农具已经伴随牛耕开始普遍使用,汉武帝实行盐铁国家专营,西汉中晚期,铁的产量猛增,冶炼技术发展迅速,质量也显著提高。客观地说,铁在汉朝已经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产品,铁制兵器的大量制造和使用更是支撑起西汉盛世的一个伟大的力量。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推翻了王莽政权,重新恢复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称东汉。此后,冶铁业由西汉的国家专卖转化为私营,并较西汉又有了明显的进步,冶铁效率继续提高。低温炼钢的发明,使钢的使用普遍化,基本取代了青铜刀剑。
由于汉朝掌握了各种先进的铁兵器,所以能有效对付北方民族强大的骑兵。景帝时,晁错分析汉朝与匈奴作战的军事形势,就提出武器上的优势是克敌制胜的一大关键。由于冶炼技术进步,当时许多锻件和铸件已达到钢的水准。
这种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后,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优于青铜,也由于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对兵器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已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数百年的交替期间,也是青铜兵器发展的巅峰,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出其最后的灿烂风华。
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空前增强,钢铁冶炼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1994年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铁矛,经金相鉴定为由炒钢叠打制成。此外,河北满城刘胜墓曾出土一柄铁剑,经化验,其是由多次折叠锻打而成,属于现在仍在使用的百炼钢工艺。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剑在汉代前后兴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自周朝以来,一直长居军队主力地位的战车,开始逐渐被骑兵、步兵所取代,这就使得战斗时,人与人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了。此时的武器,不仅要求“一寸长一寸强”,更要求“一寸短一寸险”。而地球人都知道,除了孙大圣的金箍棒外,就算是干将和莫邪也不能自由伸缩。因此,长兵器和短兵器就像人的胳膊和腿一样,开始了平等、平行的发展。
中国唐刀
盛世的华丽
“唐刀”这个词,在国内流行时间不过十数年而已,实为刀剑爱好者和仿古刀剑制作者创造的一个词汇,历史上并无“唐刀”一词。现代人讨论的唐刀是历史上的唐代刀,严格意义来讲,应该是指唐代(公元618—907年)所使用的刀,尤其是指唐朝官方典制列载的,用于战斗、防卫、羽仪佩饰等场合的各种不同形制的刀具的总称。而一些归附唐王朝的边疆地区游牧民族使用的某些独特刀制,原则上不应列在唐刀之内。唐代及后世各代典籍对于唐制式刀具的记载注疏均十分简略,几乎没有形制、尺寸方面的描述,造成后世人们对唐刀难有清晰的认识。
中国在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古代兵器中多见商周秦汉青铜剑,汉代钢铁长剑、环首刀等兵器,出土数量相当可观。但是唐代刀剑兵器出土实物却相当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汉代以前,有以大量兵器作为陪葬品的葬制、葬俗。但汉代以后,这种葬制葬俗逐渐衰落,至隋唐统一中原时,基本完全废止;另一方面,每逢朝代更迭,统治者为江山稳固,往往将前朝兵器尽数收缴补充军队所用,或直接将其销毁炼铁———孔子所谓“铸剑习以为农器”,鲜有前朝兵器传世。加之中国重文轻武的思想,历史上各朝代基本上都采取对兵器进行严格管制、禁止民间私藏的政策,难有兵器收藏之风,即便偶有实物流传后世,经过历朝历代的战乱灾祸和外族的侵袭等因素,往往造成流失不传或者传承信息难以考究。另外,古代之刀尤其是战刀多不施铭文,即使偶有铭文信息明确的唐代刀,但因钢铁地下埋藏易腐,出土多难以辨识考究,而且前后朝代的刀形制多有传承延续,断代比较困难,现今人们很少见到有确证的唐刀实物。通常,只有官方考古在唐代墓葬或遗迹中发掘出的刀,才能作为唐刀的确证,民间收藏者收集的一些具有唐刀风格的刀只能作为参考,不予详述。
唐代刀制
据《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武库令》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释名》曰:“刀末曰‘锋’,其本曰‘环’。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指南北朝宋国)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唐六典》于开元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722—738年)编纂完成,唐代并未刊刻,只有抄本,没有明诏颁行,但有学者研究指出唐代实际上是有行用的。后世宋、明、清各朝都有点校刻本,日本在唐代有抄本传入,后有根据中国明代刻本补订检校版本。《唐六典》关于刀制的注疏,是编修撰注者所为,还是后世刊刻点校者所加不得而知,对唐代军用以及仪仗用刀作了一个模糊的规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还有一类短刀,为初唐礼制规定的蹀躞(佩带上的饰物)七事其中之一——“刀子”,多见诸典籍史料,一并列述如下。
仪刀
仪刀,“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唐因隋制,唐代仪刀刀形装饰基本沿袭隋代仪刀。
据《新唐书·仪卫志》所载,在皇帝大朝、宴见藩属国王大驾卤簿(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出行,以及皇太子及各亲王和高阶大臣卤簿出行等场合,仪刀作为一种仪仗和仪卫用刀由仪卫执掌佩带。唐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以及各地唐墓出土的雕像陶俑中,多可见到侍卫所执佩的仪刀,刀首大多为环首,多雕作龙凤鸟兽等形,刀体较长“装以金银”是指仪刀的装具装饰极为奢华,以显皇家仪仗的气派。根据仪仗官员等阶的不同,所执掌的仪刀刀装大致可分为:金银装、金铜装、银装等,贵者甚至刀装上还镶嵌宝钿等各种宝石玉饰。日本东大寺正仓院北仓38号保存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可看作是仪卫佩刀的一个典型代表。仪刀一般由队列仪仗官员双手执于胸前,刀体长者可及胸甚至更长以显威仪,刀装具以及鞘饰力求华丽豪奢,实战功能不是第一诉求,甚至有可能和班剑一样。
横刀
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新唐书·仪卫志》载,皇帝、太子及大臣出行卫队中,大量仪卫将官军士佩带横刀作为护卫。另《新唐书·卷五十·兵志》载:“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可知,横刀为仪卫、宿卫官兵的主要兵器之一。
《唐律疏议·卷一六·擅兴律》载:“诸私有禁兵器(谓非弓、箭、刀、楯、短矛者)者,徒一年半。”〔疏〕议曰:“私有禁兵器,谓甲、弩、矛、矟、具装等,依令私家不合有。”由此可知,依据唐朝律法,横刀不是禁止私有的兵器。
横刀可以在市场上买卖,如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交河郡市估案就记载了横刀价格,《大谷三〇八四文书》载:
“镔横刀壹口钅俞石铰,上直钱贰仟伍佰文,次贰仟文,下壹仟捌佰文。钢横刀壹口由铁铰,上直钱玖佰文,次捌佰文,下柒佰文。”唐横刀是将官兵士所普遍佩带的实战短柄刀,主要用于近战格斗。据唐代李签的《太白阴经·器械篇第四十一》载,一支一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装备:“佩刀八分,一万口”,横刀在该军中的装备比例高达80%,虽然并不一定所有的唐军都按这个比例装备横刀,但也可推知横刀的重要地位。横刀的装具相对于仪刀较为简素,多为铁装,高阶军官仪卫或用金装、银装等豪华装具。目前国内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出的一把金装环首刀可以作为横刀的典型代表,该刀1992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初官员窦缴墓中。
陌刀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是重要军器,不属于宿卫兵仗,也不作羽仪法物。《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其年(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
唐朝善使陌刀的将领见诸史籍的主要有阚棱、李嗣业、张兴等名将。《旧唐书·列传第六》载:“阚棱,齐州临济人。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载:“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至德二年九月,嗣业从广平王收复京城……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
由以上史书中的记载约略可知,陌刀为长柄(杆)刀,长一丈,约合现在的3米,勇猛武将使用的陌刀重15斤,约合现在的9千克。据此推断,普通军士所用陌刀重量应该相对较轻一些。陌刀的确切形制现在没有实物或唐代图画可参考,唯知“施两刃”,即双面开刃。《唐六典》的注“盖古之断马剑”似乎不确切,“断马剑”出自《汉纪》:“(朱)云曰:朝廷大臣皆尸禄素餐。愿赐臣尚方断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励其余。”而《汉书》中称作“斩马剑”,《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唐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汉代“断马剑”形制不可考,目前所知汉剑是短柄剑。汉代史籍所谓“断马”、“斩马”或仅是形容而已,与长柄的陌刀似乎不是一类。宋代的三尖两刃刀或许可以看作由唐陌刀的继承或发展演变而来的形制。《武经总要》中绘有宋人假想的唐陌刀图,北宋李公麟所绘的《免胄图》中也有唐将陌刀的想象图,都是根据宋代长刀拟想而作,仅可作为参考。
鄣刀
鄣刀,应是随身短刀。此种刀的文献记载仅见于《唐六典》之中,其他唐代典籍目前未见有所记述。有推测认为鄣刀可能是汉代拍髀的继承和发展,汉代刘熙著《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因其刀身短,汉代文献有时也称其为尺刀,《汉书·李广苏建传》:“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
汉代刀制盛行至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军队将刀作为主要作战武器之一,其士兵除了装备弓箭、枪矛、战刀等以外,还佩带短刀用于贴身防卫或日常生活使用。随着游牧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深受游牧民族影响的隋唐王朝自然会借鉴这种军事装备。短刀在短兵相接时或主要兵器失去等情况下,用以防身御敌,所谓“盖用鄣身以御敌”。同时,短刀也方便作为一般日常切割工具使用。但这种短刀的装备范围应该比横刀要小,或许只是少数武将或特定兵士配用。
刀子
刀子的记述多见于唐代典籍及史书关于蹀躞七事的记载。《旧唐书·舆服志》载:“上元元年八月又制: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仍佩刀子、砺石,武官欲带者听之……景云中又制,令依上元故事,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其刀子、砺石等许不佩。武官五品已上佩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唐会要》、《新唐书》等书中也有相类似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