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17144700000050

第50章 王发科

王发科,1972年4月任襄樊医院(现中航工业襄樊医院)筹建领导小组组长。1974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到成都第363医院,任筹建领导小组组长。1977年12月,医院筹建工作基本完善,王发科服从上级安排调回原部队工作。

1972年4月,王发科来到湖北省襄樊市南门外的郑家山,负责筹建襄樊医院的前期选址工作,担任筹备组组长。1972年11月1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解决民航、航空研究院医疗问题的批复》正式批复空军党委,在鄂西北地区建立一所100张床位的医院,以解决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研究院中南地区所属单位的伤病员、职业病患者、疑难病患者的就诊。

王发科到任后,主持并参与了筹备组编报襄樊医院的设计任务书的工作。1973年9月19日,航空研究院《关于四所医院营房筹建问题的通知》确定,襄樊医院定点在襄樊南门外郑家山,由609所代理营房筹建。在王发科和筹建组的积极争取下,航空研究院将襄樊城内原三机部办事处房子的一部分作为医院筹建使用。筹建领导小组于1974年2月23日上报了《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研究院襄樊医院定点报告》。1974年3月5日,航空研究院正式确定襄樊医院名称为襄樊第364医院,拉开了364医院基本建设工作的序幕。

1974年3月15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复同意襄樊医院定点方案。按照1974年4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的医院筹建工作会议精神,对医院建设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1974年7月,三机部航空研究院批复《关于襄樊三六四医院扩初设计的批复》(扩充初始设计),获得建设投资200万元,医院的基本建设拉开了序幕。经过近8年艰苦的基本建设,1982年4月15日医院正式开业。

1974年8月,王发科因工作需要调到成都第363医院。成都第363医院是1972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第三机械工业部六院在其下属单位比较集中的北京、西安、成都、襄樊地区组建4所100张床位的医院之一。经近两年的医院编制规划、区域土地划拨、筹建领导小组成员考察及医院设计任务修订等工作完善后,具备一定筹建经验的原襄樊医院筹建领导小组组长王发科受上级委托,来到成都,挑起了筹建成都第363医院领导小组组长的重担。

在王发科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的引领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广大职工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在按批准的100张床位建设基础上超前思考,克服了经费吃紧、材料不够、技术短缺、人力不足、基建运输力量薄弱等困难。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王发科“以人民战争促任务”的思想和“全院办基建”的口号指导、激励下,全院上下齐心,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精神和气势,以基建为中心带动全院的基本建设,打好了一场硬仗、恶仗,并兼顾了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

1974年11月3日,医院正式破土动工修建医疗大楼,凡调来医院工作的干部、医生、护士、工人,首先参加的工作就是与大家一起参与基建劳动。领导干部带头,有的患病仍在现场指挥;职工中有的手、肩磨起血泡缠上纱布又继续干。“穿上白大褂是医生护士,脱了白大褂是建筑工人”成为这一时期医院里随处可见的最真实、最质朴、最感人的写照。

王发科领导生产建设,参加生产建设,和广大职工群众一起建设,精打细算、节约各项开支、减少国家拨款,想尽办法做好了各类医疗器械设备和大量被服床具等物资的筹备。1975年,当钢材供应难以满足医院基建需要时,王发科带领部分干部职工,奔赴全国各地,磨破鞋底和嘴皮,向上级和兄弟单位要指标、催货、求援,最终解决了229吨钢材。

1976年,据成都市地震局预报,七八月间成都地区将有大地震。为防震、抗震和保护建设成果,王发科与医院干部职工克服紧张情绪,坚持正常上下班,基础建设工作照常进行,并通过人拉肩扛,快速搭建临时防震棚,转移贵重物资。

1977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组织建设,凝聚领导干部队伍,在王发科的主持下,医院召开了自筹建以来的首次党委扩大会议,开展了筹建领导小组成员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深入查找医院筹建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听取各类意见和建议,达成了共识,凝聚了人心,为继续深入筹建医院和顺利开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5月,医院正式开诊,开放病床86张,含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和五官科,可医治24种类型的疾病,建立起57项规范的各类制度。

1977年12月,医院筹建工作基本完善,王发科服从上级安排调回原部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