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辉(1932.9—2009.9),湖南长沙市人,国营龙岩机械厂(现贵州龙飞航空附件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龙飞)筹建组组长、首任厂长。1950年黄炳辉考入湖南长沙工业学校,1952年毕业分配到国营第112厂(现中航工业沈飞)工作,历任计划员、调度室主任、生产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1965年7月—1966年10月,任国营龙岩机械厂筹备组组长、代厂长。1966年11月—1972年5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劳动。1972年6月—1980年8月,任国营龙岩机械厂生产组组长、革委会主任、厂长,1980年9月—1991年8月,任011基地综合计划处处长、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1992年9月退休。黄炳辉在1983年、2005年、2006年分别荣获011基地机关、贵航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9月去世。
1965年7月,国营松陵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沈飞)党委任命黄炳辉为筹建组组长,郭林池、姜春芳为副组长,率领第一批23名骨干人员到贵州筹建大三线飞机起落架、作动筒、液压附件厂,即国营龙岩机械厂(简称龙岩厂)。
组建龙岩厂,是国营松陵机械厂党委根据三机部的指示,遵照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加快大三线建设”的指示精神,由老厂包建新厂,并且一包到底的原则筹建的。即按业务对口组建班子,从人员输送、家属搬迁、物资调拨、设备划分、技术指导到产品生产、飞机上天都要善始善终包到底。当时国营松陵机械厂党委指出,要“好人好马上三线”,所选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班子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能吃苦耐劳的,且技术业务配套的干部队伍。
1965年8月,黄炳辉带领筹建组正式进驻选址点,开始了龙岩厂筹建工作。龙岩厂的厂址确定在贵州省镇宁县安西区龙潭大队一处名叫九头坡和杨邱湾山沟峡谷之中,那是一个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狼狗出没的地方。在头顶青天、脚踏荒山的原野环境之中,要进点必须先解决立足之地和住的问题。经黄炳辉与当地政府协调,在龙潭大队找到了一间用大石头垒起、四周无窗、四面透风、地面潮湿的废弃仓库。就用基建用的木板和当地大石头搭起了通铺,筹建组在这里安家了。
以黄炳辉为组长的筹建组,在当时生活、工作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白天跋山涉水,晚上在昏暗的蜡烛光下,制订计划安排第二天工作。每个人都以吃苦为荣,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不分晴天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从未休过星期日。劳累到半夜,倒在通铺上就睡着了。因屋面到处是空隙,碰上雨、雪天,就有小雨点、小雪花点打在脸上和被子上,但大伙照样睡得很香,大家一心为了三线早日建成,任劳任怨。
1965年年底,工厂基本完成了“三通一平”的基础建设和整治工程,并建好两栋干打垒宿舍。1966年即开始大批进入施工队伍和民工,进行厂区建设。
1966年3月下旬,011工程指挥部(现中航工业贵航)党委在龙岩厂筹建工地召开011工程党委扩大会,决定了龙岩厂区的设计勘测、施工队伍。龙岩厂现场会后,工厂建设得到了四面八方的支援。由于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以黄炳辉为现场指挥的援建人员的共同努力,使龙岩厂建设工程提前一年建成。
1966年3月,三机部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011基地生产歼7型飞机,并要求新厂的建设走大庆道路,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利用已经建成的厂房条件,争取多干一些。1966年8月17—23日,现场工程指挥部在安顺召集了沈阳等13个老厂和贵州各新厂参加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会议。会议要求011基地龙岩厂1966年三季度基本完成建设,四季度部分产品投产。
为确保投产并生产出第一件产品,黄炳辉在开工动员大会上号召全厂职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以实际行动干出优质的产品,为首架飞机上天做出贡献。
厂长的动员令极大地鼓舞了全厂职工,1967年二季度首批歼7原型机前主起落架、作动筒、液压附件、开关阀门交付,龙岩厂按期完成了首批产品生产。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黄炳辉受到冲击。1972年落实政策后,恢复了龙岩厂厂长职务。但当时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破坏,工厂生产、人员思想、生活都处于极端混乱的状态,工作难度较大。在这样的困难面前,黄炳辉始终坚信党的领导,以身作则,大公无私,不计较自己在浩劫中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对待同志一视同仁,事事秉公办理,依靠广大群众,同领导班子一起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在较短时间使生产走上正轨。
197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国防工业要进行整顿”的指示,黄炳辉同领导班子一起通过学习,结合工厂现状,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质量整顿工作,建立健全生产、管理、技术规章制度。经过近3年的努力,工厂起了很大的变化,生产、生活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1978年龙岩厂被贵州省、三机部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的荣誉称号。
1980年9月,黄炳辉调011基地任综合计划处处长、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1992年9月退休,2009年9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