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社一(1921.10—),山西河津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政委。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1946年1月,任中共晋绥地委人民游击二中队指导员。1946年6月,任汾南人民游击第一支队作战参谋。1947年8月任吕梁10分区58团3营政治教导员,参加过解放临汾、晋中、太原,解放大西北,青海平乱等战役,负伤三次。全国解放后,张社一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三师九团三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航空兵独立第五团政委兼党委书记。1969年12月任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政委、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第二主任。1971年7月任航空兵第29师副政委,空军第四航校副政委等职。1979年离休。
航空研究院于1969年12月15日发出通知,建立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简称直升机所),时年48岁的张社一担任政委、第二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职务,领导直升机所职工一方面展开研究所的基建工作,另一方面组织人员负责承担直6、直7机等研制任务,为直升机所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直升机所基本建设是在接收华东分院的17000米2房屋和占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景德镇市革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张社一到任后,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立即从所内抽调近百人参加指挥部工作,编制材料、设备计划,征用土地,联系施工队伍等,一直持续到1971年底。工程建设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建设速度比较快。基建初期,百废待举,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在党的核心小组领导下,广大职工克服了买粮、买菜、买煤等生活困难,努力做好建所工作。尤其是负责基建物资采购和转运的同志,早出晚归,四处奔波,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汗,搞工程管理的同志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坚持在施工现场,边工作边劳动,十分辛苦。
张社一和所领导班子在抓基建的同时,同步进行科研、生产设备的建设。直升机所需要的非标准设备,是从事直升机研制特有的,没有现成设备可以订购,张社一抽调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非标准设备的设计工作,到1970年4月,完成了联合试车台,自动倾斜器疲劳试验台,主、尾桨毂支臂疲劳试验台,燃油系统模拟试验台,电网络试验台,天线转台等方案论证、图样设计、技术复查的重要试验设备,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建所初期,由于没有电子计算机,研制中繁杂的重要计算都要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去借助电子计算机完成。张社一组织专业人员经过充分讨论,采取一方面购买国产DJS-121计算机,完成部分计算任务、培训科技人员;另一方面申请购买大型电子计算机,为直升机所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1971年初,直升机所厂房还未建成,为应科研急需,张社一组织车间同志,利用原有仓库安装了8台金属切削机床,并于一季度开始投产。同年7月,机加厂房土建工作完成时,许多设备已到货,为了尽快形成生产能力,适应试验设备建设的需要,张社一和所领导班子组织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安装机床。在缺少起重工具的条件下,不怕炎热的高温,冒着烈日的烤晒,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运进厂房设备63台,其中安装试车可投产的有40台。
直升机所在建设初期,就承担了直6机首飞成功以后的设计研究任务。张社一和班子成员组织力量参加两高地区试飞,02、03架机改装、改进设计和试制跟产,为直6机设计定型做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工作。直7机的研制任务是1970年3月才确定,直升机所组织人员赴外地进行现场设计,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方案论证、图样设计,并试制出部分零部件,进行了一些最主要的原理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直7机方案和设计是基本成功的。
建所初期,由于所内不具备科研生产条件,科研工作大都在外地完成,张社一组织科技人员克服了长期出差在外的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设计、计算,并深入现场跟产试制、试验、试飞,保证了科研任务的完成。
直升机所建设初期,面临着人员新、任务重、生活艰苦的局面,怎样建立一支团结战斗的职工队伍,保证建所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张社一和领导班子完善基层组织机构,成立相应的基层党支部,配备专职政工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职工队伍的团结和凝聚力。同时,为适应直升机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型号研制的同时,开展了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1971年以前,科技人员分布在全国7个点执行繁重的型号研制任务,无暇进行系统的学习,就要求科技人员结合设计工作学习业务,用什么学什么;进厂的新工人分别送到航空工业相关的厂所进行培训,使科技人员和生产工人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保证型号研制和基本建设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张社一和领导班子认识到,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先行。逐步办起了职工食堂、军人服务社、卫生所、幼儿园和学校;成立了汽车队和物资组,并对各部门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保证直升机所科研生产和生活稳步进行。
张社一于1971年7月调航空兵第29师任副政委,空军第四航校副政委等职。1979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