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17144700000002

第2章 王兴华

王兴华(1911.6—1980.5),山东禹城人,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现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强度所)首任所长。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在禹城县游击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冀鲁支队副指导员、津浦支队指导员。1939年到山西抗大总校学习,1941年结业后历任山东纵队二旅五团政治处组织干事、营教导员,滨海军区海陵县大队副政委、滨海军区军官教导大队政委、滨海军区三团副政委。1948年到华东党校学习,1949年后任华东军区三野特纵一团副政委、华东军区炮兵七师19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过赵常庄守卫战,陆房突围战,架子山、梁山口反扫荡和济南、淮海、渡江战役。1951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炮兵七师政治部主任、炮兵33师副政委。1955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后任国防部航空研究院第九研究所(现中航工业制造所)副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三机部)第30研究设计所(现中航工业自控所)副政委,国防部航空研究院第八研究所(现试飞院)副所长。1965年2月任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1975年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第630研究所(现试飞院)副所长。1977年因病休养,1980年5月去世。

1965年1月,国家决定成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简称强度所),1965年2月27日,航空研究院下发通知,任命王兴华为第一任所长。

强度所建设刚启动1年半的时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按照当时的情况,强度所的总体建设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从1965年4月到1968年底,包括勘察地点、基建、第一架飞机(水轰5)试验的完成,总共用了3年多的时间,其中领导干部的率先带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王兴华作为所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65年4月,在王兴华的带领下,第一支勘察施工的队伍来到陕西耀县,他们马不停歇,投入到了紧张的建设工作中。由于勘察施工地形复杂,地处山沟,环境恶劣,再加上施工艰苦,很少休息,没多久王兴华患上了胸膜炎,不得不暂时离开岗位在医院接受治疗。就在患病期间他还多次询问建设情况,了解建设进展。

王兴华在工作上从不含糊,事业心、责任心很强。1965年11月,病愈回所后,他很快就来到工地,挑灯夜战,50多岁的老同志跟大家一起热火朝天地搞起了基地建设,很多同志劝他要多注意身体,他的一句真挚而朴素的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干到底,党叫干啥就干啥”。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王兴华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王兴华原先在北京工作,为了祖国航空工业的建设,来到陕西耀县。当时的王兴华与妻子都已是50多岁的老同志,生活上需要互相照顾,组织上决定把他老伴儿一起调来,但是他坚决拒绝。他说:“很多群众夫妻之间都还在两地分居,我把我的老伴儿调来,怎么向群众交代。”

王兴华十分体贴职工生活,并给予帮助。当时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尤其很多从外厂调来起骨干作用的老工人,由于科研单位、事业单位本身工资水平的差异,再加上来到偏远山区,无形中生活条件有所降低。为了解决好职工们生活上的问题,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工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奉献,王兴华一是从住房上尽力给大家安排好住宿;二是在家属问题上,帮助调动,解决夫妻分居问题;三是给职工增加一部分“救济费”。王兴华认为不把职工的问题处理好,就没办法保证三线建设,他常说,把老职工照顾好,多带出几个徒弟比什么都强。此外,对待新徒工,尤其对年轻同志,也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不论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全。

强度所建设初期,地处山沟,为了能够保证飞机运输安全,必须要修建一条从耀县县城到所里的专用拖机公路。按当时要求,要修建一条公路不论从规划设计,还是到具体的施工都要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不占良田,少占耕田”。王兴华提出:“宁肯公路多转一个弯,也要把地省出来,这是党的政策,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忠实执行,不能有半点含糊,谁要违反原则、犯错误,那是绝不允许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兴华也受到了冲击,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兴华仍坚持对群众说:“咱们该抓工作抓工作,飞机试验任务咱们不能耽误。”

王兴华十分重视和关心知识分子,总是尽最大能力帮助知识分子,对技术干部委以重任,因为他知道知识分子是难能可贵的人才。强度所从1965年建所,到1968年基本完成,经历可谓艰难曲折。职工生活困难,生活单调、枯燥,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兴华带领干部群众在陕西耀县的山沟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建成了迄今为止国内航空工业唯一的飞机结构强度研究中心和地面强度验证试验基地,为祖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兴华1975年调三机部第630研究所任副所长。1977年因病休养,1980年5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