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17144600000075

第75章 刘子英

刘子英(1912.12—1992.9),河北博野人,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现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简称中航工业涡轮院)首任党委书记。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起历任冀中民军二团一连指导员、一营教导员、司令部机要秘书、一团政治处主任,民抗一纵队教导员,民抗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冀中六分区政治部主任。曾参加过阜平、讨伐朱怀宾、反日寇“五一”大扫荡、赵县扬庄、赵县大寺里等战斗。1945年后曾任晋察冀经理学校副校长,晋察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后任华北军区后勤卫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代政委,华北军区师范学校校长,长春防空军技术学校校长等职。1955年获得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并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转业,任航空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所(现中航工业航材院)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1965年1月任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1980年任航空材料研究所顾问。1988年获航空工业部颁发的“献身航空工业三十年”荣誉证书,1990年评为部先进离休老干部。1982年离休,1992年9月去世。

1965年1月,国家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在西南大三线建设航空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刘子英受命任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的政治委员和临时党委书记。1965 年4月26日,刘子英亲自带领18名同志(群众尊称他们为“十八勇士”)从北京来到建所现场,积极迅速地展开了建所的筹备工作。当时的现场一片荒凉,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不好。为此,刘子英便在临时驻地的民房大门上亲手写下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八个大字。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刘子英把当时调到研究所工作的党政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分配来的大中专学生组织成一支建设大军,希望大家以山区为家、以艰苦为荣、以事业为重。其间,年过半百的刘子英,在身体不太好,还患有肺气肿病的情况下,仍然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整个现场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同志们干得热火朝天,很快就完成了“三通一平”(水通、路通、电通、场平)任务,并把职工的生活也初步安顿下来,为以后基本建设的全面铺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子英工作作风扎实,办事果断,治所严谨。建所工作全面铺开后,为了建设一个作风好、基础好的研究所,1965年7月,在江油县县委招待所,刘子英主持召开了研究所的第二次临时党委会。会议研究了所的定点布局、基本建设、设备设计、五年设想和党政建设等重大问题,统一了认识,并在会上确立了“建所先建人,建人先建思想,学大庆两论起家,走井冈山道路,继承延安作风,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培养出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的建所方针和指导思想。他要求各级领导,要用建所方针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所的各项建设工作。会上,他还提出了“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善于求靠”和“头要低一点、嘴要勤一点、腿要快一点”的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积极诚恳地与地方政府及各协作单位搞好关系。

刘子英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廉洁自律,他在工作现场很少坐办公室,每天都深入到工作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从中坝、水口庙、松花岭、观雾山到甘溪,他都是步行往返,肚子饿了就啃冷馒头、喝凉水,建所现场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倡导勤俭建所,规定办公室不配沙发,不配写字台,不用高级轿车。大家都称他是职工的好领导,人民的好公仆。

刘子英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建所初期,现场的条件非常艰苦,用水要担,烧柴要四处去找;日晒雨淋,稀泥烂坑,工作要坚持进行。于是,有同志编了一句顺口溜:“山清水秀房子漏,鸟语花香厕所臭。”这是当时环境条件的真实写照。刘子英经常跟大家说:“越是困难,越要做好同志们的思想工作,抓好学习、抓好生活,关心群众。”针对当时的艰苦条件,他狠抓毛主席著作和中央关于三线建设方针政策的学习,使参加建所的同志都理解和懂得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性,懂得建所的重要性。

1965—1966年,刘子英先后派出各级领导干部组成的5个工作组到民工连队蹲点,与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要求思想工作抓渗透,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到各设备设计点上做好同志们的思想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处理,从而保持了同志们旺盛的工作热情。对于在学习和各项工作任务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进行大力表彰。这些做法,对保证和促进当时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刘子英一心扑在工作上,抓基建、抓设备设计,抓学习、抓思想工作,节假日也很少休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建所工作受到了很大冲击。眼看着各项工作要停下来,他心急如焚,一边接受群众的批判,一边积极地抓工作。1969 年,他成为高空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以后,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写出了《关于高空台建设的调查材料》。

1980年刘子英调航空材料研究所工作。1982年离休,1992年9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