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17144600000061

第61章 刘 苏

刘苏原名仲义(1913—1992.1),山西人,航空研究院第二研究所(现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动力所)首任所长。1928年考入北方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在晋军二军五师14 团任职。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刘苏参加晋绥游击队,走上武装抗日的道路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八路军雁北支队司令,1945年升任晋察冀军区绥东纵队司令,指挥了收复集宁和挺进绥东,与苏联红军会合等战役。解放战争期间,刘苏先后担任一纵二旅副旅长、66军参谋长,参与指挥了石家庄战役、解放太原等重要战斗。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刘苏先后任66 军、67军参谋长,两次入朝参战,参与指挥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和“夏季攻势”、“冬季攻势”等重要战斗,战功卓著,被朝鲜政府授予一、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 年1月,刘苏任南京军事学院研究室主任。1957年任北京高等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62年3月14日,任航空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长。1964年,刘苏晋升为少将军衔。1974年1月,刘苏调任三机部风洞指挥部副主任。1980年9月离休,1992年1月去世。

1961年8月6日,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航空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在沈阳正式成立。1962年3月14日,由周恩来总理正式签发命令,任命刘苏为该所所长。当时,所址尚未定,可谓“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其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为了确定所址,当时研究过多种方案,刘苏带领人员多处勘察和向上级请示,在当年共接收地基面积483210米2,房屋260栋,使研究所的科研生产和职工生活具备了初步条件。

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必须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为此,刘苏组织副所长吴大观和总设计师虞光裕进行了编制研究所设计任务书的工作。1963年8 月6 日,国家计委正式予以批准,并开始研究所的建设。该设计任务书规定了研究所的建设规模和投资总额,是研究所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研究所创建初期,在刘苏领导与组织下,开展了3个航空喷气发动机型号设计工作。短短的几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某涡扇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究的涡轮风扇发动机,经过近10年的研制,并装在飞机上进行了多次起飞前的地面试滑,达到了起飞速度。某涡喷甲(乙)发动机是一台高空高速高性能涡轮喷气发动机,经过几年的研制,发动机达到设计性能。其中,甲型装在我国自行设计的歼×飞机上试飞成功;乙型装歼×飞机开始小批生产。刘苏组织和领导研究所科技人员搞全行业大协作,攻克了设计、材料、工艺、试验许多重大关键,终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研制成功,为整个型号研制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刘苏在领导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中,一是在型号的安排上具有战略眼光,能分清轻重缓急,有的型号是为了练兵,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有的是急部队所需,是攻城夺隘的紧急任务;有的是赶超世界水平的战略任务。因此,在人力物力的组织上予以不同的安排。当时3个型号在一起开展,不但没有相互影响,而且取得了互相促进的作用。二是十分注意发挥科研干部的作用,他非常重视发挥技术副所长和总师的作用,给予实权,予以重任。他常说:“我是条件所长,出发动机就靠老吴(大观)、老虞(光裕)了”。三是认真贯彻“科研十四条”,从政治、生活等方面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想尽各种办法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他强调业务学习,并带头学英语。20世纪60年代初是我国困难时期,为了让职工有一个安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组织机关办了食堂、幼儿园、托儿所、浴池、服务社、粮店等。刘苏经常到科研室、车间了解情况,处理问题,了解职工有什么困难,并经常个人拿钱支援经济困难的职工,得到他帮助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1974年1月,刘苏调三机部风洞指挥部任副主任。该单位是我国唯一的研究火箭卫星空气动力学的单位。刘苏直接或参与领导该基地的科研工作,组织完成了数万次试验,保证了有关军事科学和通信卫星等重大项目的研制,为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9月,刘苏主动离休。离休后他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受北京大学师生邀请,多次登上大学讲台教授中国近代革命史。1981年6月,完成了自传的编写工作。1982年春,刘苏担任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委雁北分会副主任,写出了10多篇战争回忆录,文字达10 万字之多。1983 年,经刘澜涛推荐,刘苏担任了全国政协革命史编委会委员。在3年的时间里,刘苏共整理搜集了各类史料300多万字,审理了10辑应县县志资料汇编,3辑雁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考文献资料。其中不少党史军史文章由刘苏亲自动笔撰写。

刘苏于1980年9月离休,1992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