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17144600000003

第3章 王弼

王弼(1899.8—1977.8),江西永修人,原航空工业局副局长。1923年毕业于南昌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参加了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同年加入共青团,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1938 年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空军地勤学校、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学习,曾任苏联空军少尉、上尉机械师和准校工程师、副科长、少校总检验师等职。1938年回国后历任新疆航空训练班党支部书记兼教员、18集团军工程学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三分校训练部工程科主任、军事学校工程主任、俄文学校秘书长、中央军委作战部空军组组长、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政委等职。1949年3月被任命为军委航空局政治委员,1951年6月任空军副司令员。1952年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任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顾问等职。王弼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7年8月去世。

1949年8月10日,中央决定派刘亚楼、王弼、吕黎平3人组成代表团,赴苏联谈判关于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问题。1949年11月,空军成立,王弼被任命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空军工程部部长,1951年6月任空军副司令员。

在空军期间,王弼对空军成立与建设,尤其对航空工程机务工作建设,花费了许多心血,直接参加了组建新的航校和部队以及组织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等工作。在建立航空修理网并转而为航空工业打基础方面,成绩显著。他负责航空工程机务工作的技术、组织与条例建设,保证了训练与作战飞行。他重用知识分子,重视技术工作,继承了延安时期鼓励优待技术干部的好传统,以适应空军这个高技术兵种的建设和作战要求。

1952年1月,王弼转业到地方,先后在二机部、一机部、三机部航空工业局任副局长及教育局局长等职,主管航空教育方面的工作,为航空事业培养出大批人才。他认为从事航空工业的人员,必须政治思想好,有文化、有技术,才能制造出好的飞机和航空产品。1951年11 月4 日,航空工程教育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弼任副主任,到1952年8月23日,委员会拟订了飞机制造、飞机设计、发动机制造、发动机设计4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保送了700名优秀学生于1952年暑假进入航空系学习;完成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并入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工作;在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在北京成立北京航空学院。1952年8月28日,北京航空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王弼任主任委员。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办一所航空大学是应当的,需要的”指示,他积极建议将各大学航空系集中,办成几个独立航空学院,加速培养人才,并积极进行高等院校航空系的合并工作。为了使人才配套,王弼积极倡议筹建新的航空中等专业学校,到“文化大革命”前,航空工业先后办起了北京、沈阳、南昌、上海等15 所航空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王弼还倡导各工厂开办技工学校,到“文化大革命”前,共培养出毕业生6万余名。

王弼深知办学必须有资金,而当时国家的财力、物力有限,所以他明确提出勤俭办学的原则,要少花钱、多办事。他提出办一所中专,给3个“30”,即30万元投资、30名教师、30台设备。为了办好学校,他不顾年高体弱、四处奔波,选择校址,筹建校舍,解决学生来源、教师配备、器材调拨及毕业生分配等问题,为航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57年2月,王弼会同有关人员亲自深入四川、陕西等地,检查了中专、技校和工厂的教育及员工培训等工作情况。他发现西安航空技校勤俭办学的经验,及时向赵尔陆部长做了汇报,并积极推广西安航空技校的经验。5月30日《人民日报》以《穷学校能培养出好学生》为题报道了西安航空技校勤俭办学的经验。当时西安航空技校勤俭办学成为全国教育界的一面红旗,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对当时中专、技校办学方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弼对发展我国的航空降落伞事业付出了辛勤劳动。中国的降落伞生产,几乎是白手起家。1955年初,航空工业局决定南京降落伞厂(现中航工业宏光)由王弼直接领导。王弼亲率工作组到厂工作,提出了集中力量生产110型降落伞的方针,并亲赴上海帮助解决特纺材料的生产与供货问题,还协助工厂制定了建议上级成立降落伞国家试放鉴定委员会等5项措施。这些措施大大鼓舞了全厂职工的士气,发挥了技术人员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1955年11月,工厂试造的110型和112型降落伞经上级组织试放、鉴定,双双获得成功。

王弼一贯重视产品质量和检查工作。1953年,王弼负责抓检验处的工作。在王弼的主持下,健全了航空工业局检验处的组织机构,修改了检验工作条例,制定了工厂总装车间检验室的职责范围,制定了有关事故报告的规定。为了搞好航空产品质量,他还强调要开展场外调查,及时反馈部队使用情况。在“大跃进”年代大砍机构时,局机关撤销了检验处,王弼持反对意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王弼受到打击迫害。他虽年过七旬,身患重病,仍要下厂蹲点劳动。当时工厂一片混乱,产品质量低劣,他痛心疾首,忧心如焚。他沉痛地说:“质量不好,要自我毁灭。制造飞机,不像制造汽车,出了故障,可以停下来修理,飞机在空中出了故障,要机毁人亡。”他不顾重病缠身,写出上万言的建议书,提出质量是生产的核心。不合格的产品,生产得越多,浪费就越大。王弼至死不渝,坚持“质量第一”的精神,深受航空工业广大职工的尊崇和称颂。

1956年,王弼参加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并担任航空组副组长。由于导弹的出现,当时有人认为飞机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势必要被导弹全部代替,因此主张在中国应全力投入火箭的研究试制。王弼坚持正确的主张,和徐昌裕等同志提出火箭与飞机必须同时进行,主要力量可以放在火箭方面,但应在生产飞机的基础上搞火箭。

1976年3月,他向毛泽东主席、军委叶剑英副主席提出“组织各部门有造诣的航空技术专家,加强科技建设力量,组织生产高速度、高质量的飞机”的建议,以缩小我国飞机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表现出王弼对党、对航空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

王弼于1977年8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