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17144300000040

第40章 郭振光 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郭振光(1927.3—),福建仙游人,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中航工业长沙中传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中传)技术员。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任警卫班班长,后任中共惠安县委干事。1951年调到共青团福建省委任编辑。1952—1957年,在华东航空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国营湘江机械厂(现中航工业南方)任工艺员。1966年调到湘西沅陵国营五一机械厂(现中航工业中传),担任工艺技术员。郭振光把专业知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运用在工艺技术改革创新上,和同事潜心研究,持续改进,经过多次的试验研究,创造出“蜗杆式珩齿”,并发展“内啮合珩齿”新工艺,改革了传统的“滚—剃—珩”为“滚—珩”工艺过程,缩短了生产周期;延长了珩磨轮使用寿命,降低了工具费用,实现了用珩齿代替磨齿加工和研齿加工的创举。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5年10月离休。

1952年,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郭振光被选送到南京市华东航空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国营湘江机械厂工作。1966年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到湖南省沅陵县刚刚组建的国营五一机械厂工作,从事齿轮工艺技术工作。

郭振光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把坚韧不拔的精神运用在工艺技术改革创新上。齿轮珩磨工艺,是苏联留下的一种旧工艺,生产效率低,干活又脏又累,而且只能改善齿面粗糙度,不能提高齿轮的精度。针对这一技术难题,郭振光和同事潜心研究,持续改进,经过多次的试验研究,创造出“蜗杆式珩齿”,并发展“内啮合珩齿”新工艺。通过实践证明,该新工艺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齿轮的精度,打破了“珩齿工艺只能降低齿面粗糙度”的传统观念,并将此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从而使珩齿工艺得到新发展。这项齿轮精加工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可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机床、摩托车等机械加工领域。

采用该项新工艺,提高了珩磨轮的精度和速度,以增强修正齿轮误差的能力;改革传统的“滚—剃—珩”为“滚—珩”工艺过程,缩短了生产周期,延长了珩磨轮使用寿命,降低了工具费用等。据不完全统计,国营五一机械厂从1967—1988年间,共有102种齿轮应用新型珩齿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淘汰了落后的研齿加工,提高生产率5~10倍,实现了用珩齿代替磨齿加工和研齿加工的创举。

20世纪70年代,在试制“航空无人机”的齿轮时,由于齿轮模数小,精度要求高,当时没有小模数齿轮磨齿机床,就采用“蜗杆式珩齿”新工艺加工,顺利完成试制任务。

郭振光改革创新这种新型珩齿工艺技术,在湖南省科学大会上荣获科技成果奖。新工艺的研究成果论文于1979年在第二届全国机械加工学术年会上宣读,并在《航空工艺技术》、《机床》、《汽车技术》、《齿轮》、《机械制造》、《航空制造工程》等多个杂志上发表,引起机械制造行业的广泛关注。湖北长江机床厂根据这一新工艺原理,与工厂合作开发出“Y4732型蜗杆珩轮珩齿机”,该机床不但能珩直齿、斜齿圆柱齿轮,还可珩鼓形齿轮、小锥度齿轮,对被珩齿轮各项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了该项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该机床为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齿轮加工机床的空白,荣获1987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新工艺技术还入编《机械加工工艺手册》、《齿轮手册》等书刊上,有力地推动该新工艺的全国推广应用,使这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1996年,郭振光的业绩被收录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郭振光于1985年10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