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贤(1935.11—),山东昌邑人,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时任国营第120厂(现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东安)技术员。1954年由哈尔滨市243技校毕业后分配到国营第120厂担任装配技术员工作,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1968年任厂工会女工委员会主任。1970年调江西国营八面山机械厂(现中航工业兰翔)工作,任装配车间党支部书记,1988年随厂迁往常州,任技安环保科科长。魏淑贤参加工作后,虚心好学,积极进取,克服困难,月月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被评为车间先进生产者;1955年被评为厂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91年1月退休。
1954—1969年期间,魏淑贤一直在国营东安机械厂从事装配技术员工作。她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热心,不怕困难,能与专家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克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1954年,发动机喷油嘴经过数次修理,都失败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差,水平低,自行修理的信心严重不足,而新品供应还很多,就放弃了对旧品的修复。1955年7月,新品无法再供应,工厂决定修理旧品,但困难很多,如:气密性不良、压力问题等;在修理和装配完毕后,试验器进行试车时,漏油仍达到50%,不符合使用要求。在技术人员配合下,经过几次研究,阀门研磨都失败了。魏淑贤作为领头人,并没有灰心,而是与技术人员积极配合,和小组同志共同努力,利用风转研磨阀门的办法,基本上解决了问题。此修理方案被编入第二版工艺规程,填补了相关技术的空白。
漏油问题得到解决,而压力大小、漏油的秒数不够,远没有解决。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修理资料。在1955年的八九月份,停修的喷油嘴达3566个。后根据新品加工资料规定,调垫子分为5级,可是每增加一级垫子应增加或减少多少压力是不知道的。经魏淑贤和技术员一起分析研究,一级一级进行长期试验和摸索,画出了数据曲线,最终提出解决办法。增加一级垫子,可增加0.5个大气压[1],秒数可增加1~2秒,这基本上解决了问题,同时被编入工艺规程中。
以上问题解决后,平头的光度不够,拒用现象还很多。工艺规程内规定平头用砂布打磨,而平头光度合格率很低。1956年8月,有同志提出用抛光机放上砂布磨平头。此加工方法开始时还可以用,但后来仍达不到要求,军代表停止了验收。魏淑贤和同志们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进行研究,提出用油石抛光的工艺方法,经过实践,光度百分百达到使用要求。此工艺方法同样被编入了工艺规程。
魏淑贤的工作不是固定的,从事喷油嘴、注射器、柱塞等不同部件的修理工作,很多工序都没有接触过,工作中存在很大的困难,一切须从头学起。可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极对待,而是积极想办法团结同志一道完成任务。
1955年的上半年,魏淑贤在注射器修理小组工作。注射器修理质量并不高,平均5台至少有3台被军方拒绝验收,且普遍反映在23小时内完成一台注射器的修理,困难很大。魏淑贤和其他同志一起,共同研究和征求检验人员意见。经过改进工作方法,按部件进行分工,做好工作前准备,并相互检查。经过改进,注射器修理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被军方拒绝验收从3台降低到1台,修理工时由23小时降到21小时。
1955年7月,柱塞修理的供应跟不上装配需要,每日需5台,实际只能供应2~3台。工段把她调到柱塞修理工段去。魏淑贤和技术员老师傅一起研究存在的困难。规程内规定柱塞磨平面可用玻璃和生铁板两种研磨方法,但当时都使用玻璃研磨的方式,磨出后磨口有很多道子,不能满足需求。魏淑贤和同志们一起,研究用生铁板研磨的方法,并进行试验,结果道子没有了,满足了装配需要。
魏淑贤不只是忙于自己的工作,还帮助完成其他品种任务。
1955年11月,喷油嘴修理任务很重,主要是进厂少,条件差,计划完成896个修理量存在很大的困难。魏淑贤主动到二类品库,在停修品中找可以修理的喷油嘴,并找出500多个,使11月份任务提前5天超额完成,达到了1428个。
1955年12月,注射器修理任务很繁重,时间过去一多半,而任务只完成60%,还有50多台没有修理。工段组的组长信心不足,怕完不成任务,且工人的情绪也有波动。魏淑贤发现后,干完自己的喷油嘴工作就主动到注射器组和大家研究,召开会议,启发大家树立信心。她还积极参加到注射器的修理,使工作在12月份顺利完成。
魏淑贤在国营第120厂的工作中,善于进行技术钻研,团结同志解决瓶颈问题和完成各项紧急任务,并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中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因工作需要,魏淑贤于1970年调到江西国营八面山机械厂工作,1988年随厂迁往常州,在国营常州兰翔机械厂工作任技安环保科科长。1991年1月退休。
注 释
[1].1标准大气压=101.325千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