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17144200000014

第14章 我的自传(11)

吴大观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专家,航空工业和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程序的研究,主持研制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并培养了几代专业人才。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和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4何长工(1900—1987):原名何坤,又名何堃。出生于湖南华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省立长沙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曾任中共华容区党委书记兼军事部长。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曾任红28团党代表,红八军军长,红十三军政委,红军大学校长,红九军团政委,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东北军政大学代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担任地质部副部长期间组织创建了北京地质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12月29日于北京去世。著有《何长工回忆录》。

35郑际睿:193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全班即被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录用。1949年脱离旧空军到香港长兄处。在香港英商国泰航空公司从事地勤工作七个月。1950年回大陆参加革命。由高教部分配到重工业部计划司担任工程师,嗣后转至航空工业局。1952年由航空工业局调至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任教师。1957年调到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系执教,讲授工程热力学、热功学和传热学三门课程。

1978年,参加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论文研讨会,被推选为学会的传热委员会委员兼学报编辑。1982年出席在德国举行的第七届国际传热会议,为小组成员之一,发表论文一篇。1983年5月提升为正教授,1986年12月底退休。

36张阿舟: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今丹阳市)。1937年在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助教。1943年担任中央机器厂助理工程师。1944年担任中央航空研究院佐理员。1945年为英国布列斯托(Bristol)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担任英国布列斯托飞机工厂技术员。1948年为英国布列斯托大学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在重工业部学习和工作。1951年为南昌飞机制造厂主工程师,设计科代科长。1955年为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科学研究部主任,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报编委会主任,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

力学家、航空工程学家,中国飞机结构强度理论和试验研究开拓者之一。早期从事飞机设计,后侧重飞机结构强度研究,60年代起主要从事飞行器振动理论和应用研究,80年代后从事航空基础研究。50余年来,在飞机设计、飞机静动强度、结构动力学和机械故障诊断方面均做出了较大贡献。在飞机结构强度理论和试验研究、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在高校教学中,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振动研究的科技骨干。

37黄玉珊: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31年夏,考取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35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研习航空工程。1936年底从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初即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五届中英“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生。1937年夏,黄玉珊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深造,专攻飞机结构力学。1938年作为学生会员参加英国皇家航空学会。1939年夏,在 R.考克斯教授指导下获得硕士学位。当年9月转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师从举世闻名的科学家S. 铁摩辛柯教授,以力学为主科、航空为副科,仅经一年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是铁摩辛柯教授最得意的门生。毕业回国担任中央大学的教授,时年23岁,在我国学术界有“娃娃教授”的美称。

1941年便开始指导研究生。1942年兼任中国航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1947年9月,他开始代理航空工程系主任职务,同年被选为中国航空工程学会南京分会副会长。此外,还兼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

1952年至1976年,随着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搬迁,相继担任了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主任。

1961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所在沈阳成立,黄玉珊应聘兼任技术顾问。1962年,经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推荐,黄玉珊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顾问。1963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聘请黄玉珊兼任该院技术委员会委员和结构强度组组长。1964年由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任命,黄玉珊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结构强度与飞行环境研究所所长,指导运载火箭飞行环境与结构强度的科研工作。

黄玉珊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设计、结构、试验学科的主编。专著、译著和教材多部,论文70余篇。

38段子俊(1913—2006):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领导者和创建人之一。1927年开始从事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32年被派往苏联学习,1936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交通学校。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三局科长、厂长、处长和敌委第四部部长,曾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负责与第三国际的机要和电信联络工作。1945年后,历任军委东北通信联络分局局长兼东北军区第三处处长、东北军区驻大连通信特派员、大连电信工程专门学校校长、中苏远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大学秘书长兼党委副书记、沈阳邮电总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等职,对组织恢复东北电信工作和培养电信工程技术人才做出重要贡献。1950年底调至重工业部,负责筹建航空工业。先后担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等职务。1983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代表。1982~1985年担任航空工业部顾问。他为建设中国航空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是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和第三届理事。

2006年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